高中语文新课改“课堂质疑”的困惑与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ing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高中语文教材,它以全新的面貌、明确的目标、鲜明的特点,在教育正需的时候应运而出。新教材提出了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抒发感受,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认为教学实践中应引导每个学生在课堂敢于质疑,重视课堂实效,做学习的主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语文新课改课堂质疑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倡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讨的范围必然会延伸到文本以外。这时,如何把握文本与外延之间的关系,就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了。如果架空文本,无节制的外延,它的症结在于教师过分追求知识平台这一广度,而忽视了深度。那么在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对于“课堂高效”的理解是怎样的?
  一、小组讨论不等于小组合作,没有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小组讨论式的群体学习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质疑环节: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了质疑的好习惯。于是,在每学一篇新课文时,我总会先给每个学生一些质疑的时间,让他们找出课文中的不解之处,做上记号,留待提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提问的质量也有差异,为了避免重复或过多出现简单问题,更好地提高提问的质量,于是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基本以座位前后左右的四人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各人的问题,要求凡是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解决掉,经过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组长快速写在纸条上并贴上黑板。这样,问题的质量提高了,数量减少了,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课文,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缺乏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不会有好的效果
  归纳环节:
  下面以《鸿门宴》为例,对此环节加以说明。
  如我在教授《鸿门宴》时,我既做到了自主教学,又做到了引导教学。我让学生在理解文言词语的基础上,写剧本,分角色扮演文中的刘邦、项羽、范增、樊哙,然后在班里演出。此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生对项羽的“义”是真是假提出了完全相对立的两种意见,我便及时组织了辩论。最后,学生明确了:项羽违背“先入咸阳者王之”的誓言,本身已是“不义之举”,但他又深以此自愧,怕别人说自己“不义”,因而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铸成大错。可见项羽本身的性格也是矛盾的。
  通过辩论,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有了具体的认识。樊哙闯军门一段,我按参考资料分析说:“这一段把樊哙粗犷、豪放、勇猛而且粗中有细的性格,活生生的表现出来了。”没想到,有一位同学听了我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应该是本文的高潮,樊哙又是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描述的语言为什么这么少?”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问题,我便调整教学步骤,组织全班讨论,大家反映热烈,意见很不同意,这时我用下面的例子引导同学思考:举行班级篮球比赛,假如某班有个主力队员因事来晚了,比赛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局势非常紧张。你们想一想,该队员到球场后会怎么说?他一定问:“怎样了?”同学回答:“很玄。”另外有同学说:“快上。”抓住时机,我接着问:“对话为什么这么短?”同学恍然大悟,因为在当时紧张的情况下,不可能讲很长,说很多话。同学们还总结出:紧急时刻,感情激动时刻——大喜、大怒、大悲时刻,人物使用语言简短,在这基础上适时总结:《鸿门宴》的作者这样写,不但生动形象刻画人物,而且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这样,我在教学中,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需要归纳,培养典型,鼓励敢说爱说的同学,同学的心弦被拨动了,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倍增。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使学生提高了语文修养,又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使课堂高效。
  三、合作学习不能用得过滥
  合作学习方式的选用应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难度而确定,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解疑环节:
  质疑的归宿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语文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不是由我指定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还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也就是让学生自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离开座位,找全班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我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学生还可以自己选择采用他们满意的方法在全班交流,并随时做好其他同学提问的准备。
  四、小组成员必须有很强的分工合作意识
  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没有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况且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的同学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总结环节: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的学习内容作总结反思,自由抒发学习后的所感所想。也可以由教师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想象力的练习,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家庭作业,使课内学习在课外得到更广阔的延伸。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于整个教育过程。问题由他们提出,由他们解决,从某种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课堂学习的结束。教师在其中仅起引导、组织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形式是:质疑——归纳——解疑——总结。
其他文献
“无机物的综合推断题”具有考查面广、综合性强、思考容量大等特点,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组、转换、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本文重点介绍“无机物的综合推断”常见的考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