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南罗山皮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艺术抢救工程的实施,民俗艺术造型的保护与发展就非常重要。对于皮影艺术造型的保护,可以从皮影造型实体的保护和制作工艺的保护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合适的方式收集散落在个人或部门手中的皮影造型资源,利用现代化手段保存皮影艺术造型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保证制作工艺的完整与传承。对于皮影艺术的发展,可以将其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利用新媒体宣传和推广罗山皮影艺术,同时加强罗山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交流。综合以上内容能够更好地保护与发展河南罗山皮影艺术,使其永久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艺术;保护与发展;罗山皮影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050-03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表现,依靠与人本身存在,多数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形式,主要依靠身口相传作为文化延续的链接,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群体独特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目前现代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这些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的冲击。有专业人士表明,每一秒钟都有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在消亡[1]。因此,如何保证丰富而又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民俗艺术,民俗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戏剧、绘画、雕塑雕刻等,其传承主要依靠身口相传,极易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从保护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民俗艺术传承下去。
皮影戏主要使用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不同故事,是傀儡戏的一种,在过去的历史中,皮影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形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貌,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人民生活相融合,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俗艺术[2]。我国皮影戏分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典型的古代中原皮影的皮影戏是河南地区南部和北部的皮影戏,其中河南罗山皮影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然成熟,人物制作色彩明艳,栩栩如生。但是随着新媒体新科技所带来的冲击,河南罗山皮影艺术的发展越发趋于颓势,其表演所需的影偶因材料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严重的腐蚀与褪色情况,表演形式也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对于河南罗山皮影艺术造型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在融合现代科技手段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独特的文化精髓。
一、河南罗山皮影的造型艺术保护
(一)罗山皮影的造型实体的保护
河南罗山皮影的表演形式主要依靠演员操纵三根石竹棍,将影偶的形象映在影幕上,根据不同剧情的发展,表演者通过拿影子的基本功,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动、静等[3],其表演形式(如图1所示)。
皮影艺术表演的精彩程度主要依靠精湛的皮影道具,通过光源的投射,使影偶紧贴于影幕,再加上专业艺人的操作,向观众传达精彩的剧情。罗山皮影造型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影偶造型设计上的精湛工艺,每个角色形象都是独立的,不同的服饰图案显示出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以及当时民众喜爱的装饰特点,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被视为现代影像发展的开端[4]。
罗山皮影一般以人物为主,景物和其他道具相对来说比较少,是一种平面造型,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观念性,渗透着民间艺人内心的真情实感[5]。罗山皮影的造型艺术资源丰富博大,一般的河南罗山皮影戏班都保留有皮影人物戳子300件左右,头茬约为一两千个,小一点戏班拥有影人戳子100多件,头茬约500个左右[6]。根据表演角色的不同,戳子分为袍、衫、褂、铠、衣等多种类型,影人头茬冠戴的分类一般为盔、帽、冠、巾等,各类造型样式完善讲究(如图2所示),但是现存的完整的资源正在逐渐减少。
其材料的来源主要来自罗山本地,由于罗山地区的家庭多以养牛為主,所以多数的皮影道具材料以牛皮为主[7]。影偶的制作以雕画为主,经过手艺人的绘形、雕刻等连缀成形,完成具有特定角色特点的皮影形象的制作。因罗山皮影是豫南皮影的主要代表,属于二水皮影,影人一般高50厘米左右,人物的外轮廓一般以长直线或弧线形式表现,大部分采用正侧面造型,使人物造型丰富、繁丽,表现出人物的人性和面部美。但是因其材料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使用次数的增加,存在褪色和腐蚀的情况。
罗山皮影目前正在面临消亡的原因,一部分是来自传统的罗山皮影艺术后继无人的情况,另一部分是受到皮影道具自身材料的限制,因罗山皮影道具一般为牛皮,随着时间流逝,在使用之后必然会出现磨损和褪色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不法分子为了商业利益,重金收购流散在民间的皮影艺术相关资源,使得很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皮影造型实体消失,给皮影艺术的保存和研究带来极大的破坏[8]。
为了保护现有的皮影造型实体资源,采取恰当的形式,整理分散在外的皮影造型实体资源,包括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或个人受众的皮影资源,通过购买或其他有偿、个人能够接受的手段收集,如拍卖、扫描等[9]。同时,通过研究整理皮影造型资源中领悟罗山皮影造型艺术作品,解读每件造型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充分了解民间工艺所反映的信息和内涵[10]。对于皮影道具磨损或褪色的问题,为了将这些难以延续、濒危的皮影造型保存下来,使用现代录像、摄影等手段保存,将皮影艺术资源保存完整,作为后续研究与传承的依据。
另外,各级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通过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和宣传法律知识,禁止任何人藏匿、销毁、私有、倒卖皮影民间艺术品;组织人员收集、整理罗山皮影文献资料,积累更多的皮影文化遗产资料,形成完整的罗山皮影艺术造型文化保护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艺术;保护与发展;罗山皮影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050-03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表现,依靠与人本身存在,多数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形式,主要依靠身口相传作为文化延续的链接,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群体独特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目前现代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这些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的冲击。有专业人士表明,每一秒钟都有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在消亡[1]。因此,如何保证丰富而又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民俗艺术,民俗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戏剧、绘画、雕塑雕刻等,其传承主要依靠身口相传,极易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从保护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民俗艺术传承下去。
皮影戏主要使用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不同故事,是傀儡戏的一种,在过去的历史中,皮影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形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貌,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人民生活相融合,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俗艺术[2]。我国皮影戏分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典型的古代中原皮影的皮影戏是河南地区南部和北部的皮影戏,其中河南罗山皮影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然成熟,人物制作色彩明艳,栩栩如生。但是随着新媒体新科技所带来的冲击,河南罗山皮影艺术的发展越发趋于颓势,其表演所需的影偶因材料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严重的腐蚀与褪色情况,表演形式也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对于河南罗山皮影艺术造型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在融合现代科技手段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独特的文化精髓。
一、河南罗山皮影的造型艺术保护
(一)罗山皮影的造型实体的保护
河南罗山皮影的表演形式主要依靠演员操纵三根石竹棍,将影偶的形象映在影幕上,根据不同剧情的发展,表演者通过拿影子的基本功,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动、静等[3],其表演形式(如图1所示)。
皮影艺术表演的精彩程度主要依靠精湛的皮影道具,通过光源的投射,使影偶紧贴于影幕,再加上专业艺人的操作,向观众传达精彩的剧情。罗山皮影造型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影偶造型设计上的精湛工艺,每个角色形象都是独立的,不同的服饰图案显示出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以及当时民众喜爱的装饰特点,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被视为现代影像发展的开端[4]。
罗山皮影一般以人物为主,景物和其他道具相对来说比较少,是一种平面造型,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观念性,渗透着民间艺人内心的真情实感[5]。罗山皮影的造型艺术资源丰富博大,一般的河南罗山皮影戏班都保留有皮影人物戳子300件左右,头茬约为一两千个,小一点戏班拥有影人戳子100多件,头茬约500个左右[6]。根据表演角色的不同,戳子分为袍、衫、褂、铠、衣等多种类型,影人头茬冠戴的分类一般为盔、帽、冠、巾等,各类造型样式完善讲究(如图2所示),但是现存的完整的资源正在逐渐减少。
其材料的来源主要来自罗山本地,由于罗山地区的家庭多以养牛為主,所以多数的皮影道具材料以牛皮为主[7]。影偶的制作以雕画为主,经过手艺人的绘形、雕刻等连缀成形,完成具有特定角色特点的皮影形象的制作。因罗山皮影是豫南皮影的主要代表,属于二水皮影,影人一般高50厘米左右,人物的外轮廓一般以长直线或弧线形式表现,大部分采用正侧面造型,使人物造型丰富、繁丽,表现出人物的人性和面部美。但是因其材料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使用次数的增加,存在褪色和腐蚀的情况。
罗山皮影目前正在面临消亡的原因,一部分是来自传统的罗山皮影艺术后继无人的情况,另一部分是受到皮影道具自身材料的限制,因罗山皮影道具一般为牛皮,随着时间流逝,在使用之后必然会出现磨损和褪色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不法分子为了商业利益,重金收购流散在民间的皮影艺术相关资源,使得很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皮影造型实体消失,给皮影艺术的保存和研究带来极大的破坏[8]。
为了保护现有的皮影造型实体资源,采取恰当的形式,整理分散在外的皮影造型实体资源,包括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或个人受众的皮影资源,通过购买或其他有偿、个人能够接受的手段收集,如拍卖、扫描等[9]。同时,通过研究整理皮影造型资源中领悟罗山皮影造型艺术作品,解读每件造型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充分了解民间工艺所反映的信息和内涵[10]。对于皮影道具磨损或褪色的问题,为了将这些难以延续、濒危的皮影造型保存下来,使用现代录像、摄影等手段保存,将皮影艺术资源保存完整,作为后续研究与传承的依据。
另外,各级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通过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和宣传法律知识,禁止任何人藏匿、销毁、私有、倒卖皮影民间艺术品;组织人员收集、整理罗山皮影文献资料,积累更多的皮影文化遗产资料,形成完整的罗山皮影艺术造型文化保护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