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产业的文化治理实践

来源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e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媒介化社会与消费赋权的时代,偶像产业的生产文本从文化文本逐渐偏转至关注个人价值的社会资本类文本.偶像产业注重建构价值引导力,并被期待能够更多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进而作为文化治理推进的基础之一.偶像产业的主要行动者在社群自治与社会共治两个层面上,通过互动、沟通与协商以及制衡,不断达成社会共识、革新社会文化观念,其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
其他文献
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给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为应对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采取管理改进与技术升级、品牌化与多元化战略、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等策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区的地方政府应鼓励企业向外转移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承接地的地方政府应改善政务环境和商业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竺可桢早年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教育,儒家强调博学通达、担当社会大任的思想对他后来形成通才教育理念具有一定影响.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受到西方传统自由教育理念的影响,这种理念不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而主张培养有教养的博雅之才.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竺可桢效仿哈佛大学,倡导通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0世纪40年代后,面对当时中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的现实,同时在强调科学应用功能的贝尔纳主义和主张通专结合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影响下,竺可桢对"通"和"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育人理念逐渐转向通专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