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重要性和目的,分析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以及在语文课堂上提问的方法,并且说明了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反应。
【关键词】提问 要求 方法 技巧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效能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问要有艺术性,找的提问的技巧。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明确提问的目的
课堂讨论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而不能用课堂讨论“牵”着学生,限制着学生的发散思维,单纯地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鼓励和引导学生由认识的现实阶段向潜在阶段发展,这是提高认识能力的必经阶段;提问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對所教内容是否理解,理解的程度如何,从而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果。提问还可以创造大量的课堂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材料。
二、课堂提问要有原则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师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就是说,课堂提问应坚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原则,从而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培养产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如果教师不管该不该问,一堂课从头到尾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问题跑,得到的不是对课文系统深刻的理解,只是一堆堆倒了的积木而已。在教学改革日益深入,教师们对教材教法不断探索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提问的关键在于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先后次序的安排,提问的时机及对象的安排。
凡讨论,必须有明确的问题,而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度。所提问题须适合学生的水平,问题太易,没有启发作用,也达不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与思考能力的目的;反之,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挫伤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引导作用,就不如教师讲解了。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水平。应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把问题提在学生的智力“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能“挑一挑,摘下桃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心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进而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问题要紧扣文脉
要紧扣文章的思路,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是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以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有两种可以借鉴的思维方法:第一种,整体到部分。即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层、段设计若干个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第二种,有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汇先设计若干个小问题之后总结归纳,将这些小问题的正确答案集中起来就是大问题的答案。
(二)合理安排提问顺序
问题的安排应先易后难,有易有难 。所提的问题应从比较简单的记忆性的问题和理解性问题过渡到创造性的问题和评价性的问题上,步步深入。
理解问题适用于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应用问题,创造性问题及评价问题适用于学生已经基本熟悉所学的内容之后。当学生还在发奋求知,但又无法立刻知晓的困惑思维状态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三、提问要有不同的类型
(一)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总结的提问
目的使学生将自己的感性思维形式上升至理性的认知,从局部发展到完整。
(二)定向、集中的提问
此类问题无需必答,是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使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要点上,使其与老师的步调达成一致,达到教学意图。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内容自我提问
使学生增加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能够自觉地、正确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试图自我解决疑问。
四、课堂提问方法的技巧
同样的内容、同样数量的问题,由于提问的方法不同而效果迥异。因此,应用问答法进行教育是必须掌握的技巧。
(一)瞄准关键词提问
关键词是指揭示中心思想的关键处。如《草船借箭》的“借”就是关键词。教学课文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关键之处提出问题,本来是骗来的箭为何用一“借”字?当然,经过我们的分析,就可以从中更加清楚理解到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聪明才智,并且进一步诠释“既借则还”的含义,暗示,此箭必还曹操,更见诸葛谋略。
(二)“浅文深意”深处提问
很多文章的字面意思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其本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悟的到,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领会深层次的意境。如《狐假虎威》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此时字面意思当然不难理解,但其实质意义学生未必看得出。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你们想想,这一前一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会跟着老师的思维发起深思,进一步揭示“狐假虎威”的本质含义:狐狸在前,老虎在后;弱者借助强者之风,终归不是自己,不能成真。
总之,课堂提问应贯穿“诱发思维”的主线。既要结合教材,又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不一味顺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也不超越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即所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处于发愤学习、积极思考、想搞明白而又没有搞通,急需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提问。做到合理把握时机,抓住提问的最佳时刻,把握教学重点,巧妙提问,引导启发,开拓思维,真真正正使课堂提问收到实效,使语文教学有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提问 要求 方法 技巧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效能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问要有艺术性,找的提问的技巧。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明确提问的目的
课堂讨论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而不能用课堂讨论“牵”着学生,限制着学生的发散思维,单纯地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鼓励和引导学生由认识的现实阶段向潜在阶段发展,这是提高认识能力的必经阶段;提问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對所教内容是否理解,理解的程度如何,从而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果。提问还可以创造大量的课堂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材料。
二、课堂提问要有原则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师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就是说,课堂提问应坚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原则,从而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培养产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如果教师不管该不该问,一堂课从头到尾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问题跑,得到的不是对课文系统深刻的理解,只是一堆堆倒了的积木而已。在教学改革日益深入,教师们对教材教法不断探索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提问的关键在于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先后次序的安排,提问的时机及对象的安排。
凡讨论,必须有明确的问题,而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度。所提问题须适合学生的水平,问题太易,没有启发作用,也达不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与思考能力的目的;反之,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挫伤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引导作用,就不如教师讲解了。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水平。应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把问题提在学生的智力“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能“挑一挑,摘下桃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心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进而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问题要紧扣文脉
要紧扣文章的思路,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是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以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有两种可以借鉴的思维方法:第一种,整体到部分。即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层、段设计若干个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第二种,有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汇先设计若干个小问题之后总结归纳,将这些小问题的正确答案集中起来就是大问题的答案。
(二)合理安排提问顺序
问题的安排应先易后难,有易有难 。所提的问题应从比较简单的记忆性的问题和理解性问题过渡到创造性的问题和评价性的问题上,步步深入。
理解问题适用于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应用问题,创造性问题及评价问题适用于学生已经基本熟悉所学的内容之后。当学生还在发奋求知,但又无法立刻知晓的困惑思维状态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三、提问要有不同的类型
(一)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总结的提问
目的使学生将自己的感性思维形式上升至理性的认知,从局部发展到完整。
(二)定向、集中的提问
此类问题无需必答,是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使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要点上,使其与老师的步调达成一致,达到教学意图。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内容自我提问
使学生增加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能够自觉地、正确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试图自我解决疑问。
四、课堂提问方法的技巧
同样的内容、同样数量的问题,由于提问的方法不同而效果迥异。因此,应用问答法进行教育是必须掌握的技巧。
(一)瞄准关键词提问
关键词是指揭示中心思想的关键处。如《草船借箭》的“借”就是关键词。教学课文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关键之处提出问题,本来是骗来的箭为何用一“借”字?当然,经过我们的分析,就可以从中更加清楚理解到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聪明才智,并且进一步诠释“既借则还”的含义,暗示,此箭必还曹操,更见诸葛谋略。
(二)“浅文深意”深处提问
很多文章的字面意思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其本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悟的到,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领会深层次的意境。如《狐假虎威》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此时字面意思当然不难理解,但其实质意义学生未必看得出。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你们想想,这一前一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会跟着老师的思维发起深思,进一步揭示“狐假虎威”的本质含义:狐狸在前,老虎在后;弱者借助强者之风,终归不是自己,不能成真。
总之,课堂提问应贯穿“诱发思维”的主线。既要结合教材,又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不一味顺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也不超越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即所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处于发愤学习、积极思考、想搞明白而又没有搞通,急需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提问。做到合理把握时机,抓住提问的最佳时刻,把握教学重点,巧妙提问,引导启发,开拓思维,真真正正使课堂提问收到实效,使语文教学有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