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改善其步行能力是最主要的康复目标之一,而足内翻是引起中风后偏瘫步态的主要症状,因此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武连仲教授对中风后足内翻有独到的见解及治疗方法,确立了以“扶阳抑阴”为特色的针刺方法,临床疗效显著。浅述武连仲教授运用调理神机、扶阳抑阴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经验。
生物制剂目前已成为用于治疗中重度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线药物,其中被广泛应用的有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然而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该抗体的原发性无应答和继发性失应答情况时有发生。本文主要从遗传学、细胞因子类、肠道微生物及常用实验室指标等角度,综述相关生物标记物以预测抗TNF-α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反应,进而监测药物疗效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转换药物治疗及优化诊疗方案。
炎症性肠病(IBD)多见于中青年,他们面临分娩及优生优育的问题,因此评估IBD患者的生育力是指导患者妊娠和生育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IBD患者生育力的常用评估指标及其生育力的变化。建议必要时对IBD患者在妊娠前进行女性和男性生育能力的评估,尤其需要对疾病活动性以及用药情况作出评估。有条件时可行包括消化科、外科、妇产科、生殖科、男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会诊,以增加妊娠成功率,减少妊娠并发症和妊娠丢失率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对本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根据不同针具形式、用途和刺激方式,包括火针疗法、毫针疗法、刺络放血疗法及皮肤针疗法等,对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探讨本病病因病机与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通过调节人体血液流变学、内皮细胞功能等方式,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反应,恢复下肢静脉功能。同时,对临床诊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展望,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为引导,加强针对性治疗方案,凸显中医针灸疗法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