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变化特点及晚婚的分因素贡献率

来源 :人口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ww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不仅影响家庭发展,也与生育密切相关,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影响较大.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生育率仍在下降,人口的初婚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初婚年龄推迟很可能导致生育意愿大幅降低.探讨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变化特点,尤其探究晚婚的分因素贡献率,能对相关婚育政策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城市、镇、农村)、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借鉴经济学常用的"贡献率"概念,通过分因素贡献率比较分地区(城市、镇、农村)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对我国人口总体晚婚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我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持续升高,城市地区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大于乡镇、农村地区;平均初婚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呈现先略微下降,再持续上升关系,小学文化水平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最低,小学以上文化水平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初婚年龄越高.分因素贡献率分析显示城市地区对我国人口晚婚贡献率最大,农村地区人口的晚婚贡献率最低;相较于2000年,2010年城市地区人口晚婚贡献率有所下降,农村地区晚婚贡献率上升.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晚婚贡献率较为复杂且男性与女性存在差异,对于男性,高中文化水平对晚婚的贡献率最大,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则随着受教育程度上升,晚婚贡献率降低;对于女性,小学学历对晚婚的贡献率最低,其次为未上过学的女性,高中文化水平对晚婚的贡献率最高,高中以上学历则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晚婚贡献率降低;较高受教育程度男性与女性的晚婚贡献率逐渐趋同.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历史亦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百年探索的历史.就其演进而言,大体呈现: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历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再到人
本文围绕家庭资本影响教育代际流动这一问题构建一个包含多重机制的分析框架,利用2016年CLDS数据进行系统而稳健的实证检验,探讨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获得劣势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家庭资本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存在稳定的二元模式和增强效应.文化资本在整个教育周期的平均效应要大于经济资本,但是经济资本在代际间的边际效应增速更快,也正是资源转化模式的延续和扩展才逐渐形成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获得劣势的困境.农村家庭子女的资源转化处于明显劣势,表现为低水平和低回报的双重制约,两者的叠加效应进一步限制了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