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日见成效,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新时期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又给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历史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做了如下探索。
1 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若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人,因为他们思维敏捷,最具创新能力。故能否在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具体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善于设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不懂问题的习惯。如西汉前期同匈奴的“和亲”政策这一内容,书中是这样评价的:“避免了匈奴的骚扰。”这时我便设置疑问:“若当时不‘和亲’可以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不行。因为当时西汉国贫民弱,匈奴兵强马壮,不和亲会引起匈奴对西汉的战争。”在这里,我因势利导:为求得宝贵的和平,实现休养生息,西汉暂时执行了一个带有屈辱性质的政策,是明智的。并且借此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有平等的外交和应有的地位,加强了对他们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提出的问题、使用的方法、引用的资料、总结的观点与教材有所不同时,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应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给予鼓励和支持,哪怕有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也应该给予引导和指正,切不可一棍子打死,那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压制他们的创新热情。
2 培养学生把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的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适应未来教育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如在讲授隋唐文学成就时,涉及唐朝的一些诗人作家,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历史课和语文课结合起来,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物的诗歌作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朗读,使学生得到启迪、受到熏陶。如此寓教于乐,能使学生轻松掌握相关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3 科学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对未来的工作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建设者,培养他们自觉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历史教材用浅显的白话文编写,最适宜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大胆处理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讲授新课时,有的内容,学生凭借小字部分、地图、插图能够理解的,教师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史料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4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新离不开想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亦离不开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讲解“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时,就可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再如学习“巨鹿之战”时,可引导学生想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情景,还可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情景说出来、画出来,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5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更好地做好现在的学习和工作。我们在学习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过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借鉴先朝灭亡经验,励精图治,努力治理国家,达到盛世;而经过几代的发展,后继的帝王守着祖传基业坐吃享乐,导致奸臣当道、小人专权,最后闹得国破家亡。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事物的两面性,培养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以史为鉴、奋发图强,在将来的岗位,上勇担重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他们能否成为高素质人才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能办到,而应贯彻于长期的历史教学中。让我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不断探索的精神、严谨认真的态度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 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若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人,因为他们思维敏捷,最具创新能力。故能否在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具体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善于设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不懂问题的习惯。如西汉前期同匈奴的“和亲”政策这一内容,书中是这样评价的:“避免了匈奴的骚扰。”这时我便设置疑问:“若当时不‘和亲’可以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不行。因为当时西汉国贫民弱,匈奴兵强马壮,不和亲会引起匈奴对西汉的战争。”在这里,我因势利导:为求得宝贵的和平,实现休养生息,西汉暂时执行了一个带有屈辱性质的政策,是明智的。并且借此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有平等的外交和应有的地位,加强了对他们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提出的问题、使用的方法、引用的资料、总结的观点与教材有所不同时,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应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给予鼓励和支持,哪怕有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也应该给予引导和指正,切不可一棍子打死,那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压制他们的创新热情。
2 培养学生把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的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适应未来教育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如在讲授隋唐文学成就时,涉及唐朝的一些诗人作家,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历史课和语文课结合起来,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物的诗歌作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朗读,使学生得到启迪、受到熏陶。如此寓教于乐,能使学生轻松掌握相关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3 科学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对未来的工作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建设者,培养他们自觉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历史教材用浅显的白话文编写,最适宜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大胆处理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讲授新课时,有的内容,学生凭借小字部分、地图、插图能够理解的,教师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史料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4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新离不开想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亦离不开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讲解“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时,就可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再如学习“巨鹿之战”时,可引导学生想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情景,还可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情景说出来、画出来,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5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更好地做好现在的学习和工作。我们在学习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过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借鉴先朝灭亡经验,励精图治,努力治理国家,达到盛世;而经过几代的发展,后继的帝王守着祖传基业坐吃享乐,导致奸臣当道、小人专权,最后闹得国破家亡。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事物的两面性,培养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以史为鉴、奋发图强,在将来的岗位,上勇担重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他们能否成为高素质人才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能办到,而应贯彻于长期的历史教学中。让我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不断探索的精神、严谨认真的态度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