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蜀道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交通干线,蜀道的起源和构造、变迁在古代起到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作用。我国经过多年学术研究,结果表明,蜀道不仅具有重要的交通史的意义,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蜀道的沿途有着大量的汉魏石刻和题名纪事及书法镌刻及佛道造像等。而蜀道的诗词歌赋和游记散文也形成了蜀道文化。本文以广元段为例,对蜀道文化的多重价值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广元段;蜀道文化;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11-1
广元处于我国川、陕、甘的三角地区,是四川省的门户。广元位于西南和西北旅游线的连接处,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丰富的巴山蜀水秀丽的风景与蜀道古文化的遗迹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其中有2处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关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和白龙湖风景名胜区。有三处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皇泽寺、千佛崖和觉苑寺。剑门蜀道已经申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而广元的特点也必将更为鲜明。本文对广元段蜀道的蜀道文化价值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专家和学者对蜀道文化的注意,加强蜀道文化的保护,在今天能更好地利用蜀道,更好地实现区域的发展。
一、广元段蜀道文化概况
广元市在四川省北部,有“川北大门”和“蜀北重镇”之称,从古到今都是我国中原和西南沟通的必经之地。广元境内山川秀美,风光无限,引得各朝各代的诗人传颂吟唱,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蜀道悠久的历史和秀丽的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不仅古代文人留有大量的墨宝,还有马可波罗等外国旅行家的游记散文[1]。
现代的蜀道已不再是畏途,天堑变通途了,深山中的风景和名胜也示于人前,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更好地转变观念,既要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还要做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可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服务,这是文元市开发蜀道文化资源的重要目标。
剑门蜀道是广元境内蜀道中的一段,北起明月峡,南达演武镇,属于我国第一批风景区,而剑门蜀道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明月峡和剑门古栈道遗址,又有皇泽寺摩岩造像,还有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历史名镇昭化古城,拥有千株千年以上古柏的翠云廊等。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只把这些历史文化作为遗迹进行保护,却缺少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使这些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旺,全国各地政府与地方群众都在努力寻找本地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为本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动力。广元市把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和规划,使广元市经济得到了新的增长。而蜀道文化也实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更好地实现保护和开发的目标[2]。
二、蜀道文化多重的价值
(一)蜀道的军事价值
四川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剑门关的军事地位则更加重要,有着西川咽喉之称,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蜀道关隘众多,险上设险,可以说每道关隘都保留了大量三国时的战事,成为游客游览的必经之地。
(二)蜀道的交通价值
缺乏海上交通的情况下,蜀道一直是古代人们进出西南重要的通道,从秦惠王征蜀国时开辟了蜀栈道,直到有了川陕公路,这两千多年间,只凭这条通道,完成了四川全境对外的运输。可以说,为四川生产和生活及后来的战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蜀道的经济价值
蜀道在修筑完成以后,对蜀地和外界的经济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尤其在茶盐和茶马等贸易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蜀道是西南唯一的交通要道,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和文化,也影响了社会结构布局,可以说是整个西南的交通命脉,为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四)蜀道的文学价值
蜀道修筑完成后,历朝历代对蜀道的歌颂和游记就没有中断过,既有《西狭颂》《阁颂》《石门颂》这样的汉代书法的瑰宝,也有唐宋历代大文豪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文学和历史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3]。
(五)蜀道的宗教价值
三国时就有五斗米道于汉中流行,而蜀道则一直是道教完成北传的重要路线,而汉中的五斗米道就是从益州到剑阁传到北方的。在宗教的古迹上既有广元观音崖造像,也有皇泽寺的武则天石像,甚至剑阁觉苑寺的明代佛教壁画及道教的遗迹。众多的蜀道文化遗迹由于偏远,没有大的战事发生,才得到完整保存,使现代人得以观赏和游历。
(六)蜀道的人口迁徙
蜀道的人口迁徙在我国每个朝代都发生过,而且都会形成很大的规模。而人口迁徙的原因可以分成灾荒、军事和政治等方面的。如果没有蜀道,就不会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就不会出现现在繁荣的四川与陕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元市的经济建设需要以蜀道文化为中心点,通过旅游、商务和居住等一系列的城市功能配合,完成城市化的发展和变革,实现更多文化、商务、经济、生态及休闲等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线性文化遗产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初探[J].东南文化,2011,(02).
[2]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1.
[3]谭兴国.巴蜀文学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179-180.
作者简介:
王富兴,四川省广元市蜀道文化研究院。
关键词:广元段;蜀道文化;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11-1
广元处于我国川、陕、甘的三角地区,是四川省的门户。广元位于西南和西北旅游线的连接处,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丰富的巴山蜀水秀丽的风景与蜀道古文化的遗迹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其中有2处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关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和白龙湖风景名胜区。有三处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皇泽寺、千佛崖和觉苑寺。剑门蜀道已经申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而广元的特点也必将更为鲜明。本文对广元段蜀道的蜀道文化价值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专家和学者对蜀道文化的注意,加强蜀道文化的保护,在今天能更好地利用蜀道,更好地实现区域的发展。
一、广元段蜀道文化概况
广元市在四川省北部,有“川北大门”和“蜀北重镇”之称,从古到今都是我国中原和西南沟通的必经之地。广元境内山川秀美,风光无限,引得各朝各代的诗人传颂吟唱,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蜀道悠久的历史和秀丽的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不仅古代文人留有大量的墨宝,还有马可波罗等外国旅行家的游记散文[1]。
现代的蜀道已不再是畏途,天堑变通途了,深山中的风景和名胜也示于人前,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更好地转变观念,既要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还要做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可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服务,这是文元市开发蜀道文化资源的重要目标。
剑门蜀道是广元境内蜀道中的一段,北起明月峡,南达演武镇,属于我国第一批风景区,而剑门蜀道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明月峡和剑门古栈道遗址,又有皇泽寺摩岩造像,还有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历史名镇昭化古城,拥有千株千年以上古柏的翠云廊等。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只把这些历史文化作为遗迹进行保护,却缺少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使这些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旺,全国各地政府与地方群众都在努力寻找本地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为本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动力。广元市把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和规划,使广元市经济得到了新的增长。而蜀道文化也实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更好地实现保护和开发的目标[2]。
二、蜀道文化多重的价值
(一)蜀道的军事价值
四川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剑门关的军事地位则更加重要,有着西川咽喉之称,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蜀道关隘众多,险上设险,可以说每道关隘都保留了大量三国时的战事,成为游客游览的必经之地。
(二)蜀道的交通价值
缺乏海上交通的情况下,蜀道一直是古代人们进出西南重要的通道,从秦惠王征蜀国时开辟了蜀栈道,直到有了川陕公路,这两千多年间,只凭这条通道,完成了四川全境对外的运输。可以说,为四川生产和生活及后来的战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蜀道的经济价值
蜀道在修筑完成以后,对蜀地和外界的经济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尤其在茶盐和茶马等贸易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蜀道是西南唯一的交通要道,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和文化,也影响了社会结构布局,可以说是整个西南的交通命脉,为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四)蜀道的文学价值
蜀道修筑完成后,历朝历代对蜀道的歌颂和游记就没有中断过,既有《西狭颂》《阁颂》《石门颂》这样的汉代书法的瑰宝,也有唐宋历代大文豪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文学和历史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3]。
(五)蜀道的宗教价值
三国时就有五斗米道于汉中流行,而蜀道则一直是道教完成北传的重要路线,而汉中的五斗米道就是从益州到剑阁传到北方的。在宗教的古迹上既有广元观音崖造像,也有皇泽寺的武则天石像,甚至剑阁觉苑寺的明代佛教壁画及道教的遗迹。众多的蜀道文化遗迹由于偏远,没有大的战事发生,才得到完整保存,使现代人得以观赏和游历。
(六)蜀道的人口迁徙
蜀道的人口迁徙在我国每个朝代都发生过,而且都会形成很大的规模。而人口迁徙的原因可以分成灾荒、军事和政治等方面的。如果没有蜀道,就不会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就不会出现现在繁荣的四川与陕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元市的经济建设需要以蜀道文化为中心点,通过旅游、商务和居住等一系列的城市功能配合,完成城市化的发展和变革,实现更多文化、商务、经济、生态及休闲等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线性文化遗产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初探[J].东南文化,2011,(02).
[2]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1.
[3]谭兴国.巴蜀文学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179-180.
作者简介:
王富兴,四川省广元市蜀道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