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伯纳山口:追随拿破仑的脚步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pi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随法国军队的足迹,从瑞士走到意大利去


  从棕榈婆娑、鲜花盛开的莱蒙湖畔穿过素有“瑞士的里维埃拉”之称的蒙特勒,我们的汽车很快驶上了高速公路。烟波浩淼的莱蒙湖渐渐远去,阿尔卑斯山脉在两侧收拢。
  看着车窗外一片片的苹果园和开始变黄的麦田,让·保罗有些调侃地对我说:“我们已经出了沃州,进入瓦莱州的地界了。再见了,我的家乡。”瑞士人就是这样。他们脑子里很少有“国家”的概念,和“瑞士人”相比,他们更乐意称自己是“沃州人”、“日内瓦人”、“瓦莱人”、“伯尔尼人”……对他们来说,自己出生的那个州才是真正的家乡,而给予他们红皮白十字护照的那个国家倒可有可无,只不过是在国际事务中才需要出面的一个符号罢了。
  作为一个来自有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历史的国家的人,起初我对瑞士人这种缺乏“爱国情操”的表现难以理解。其实,这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虽然瑞士有长达九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历史上,长期群雄并起,地方贵族为政,欧洲各列强你方下台我登场;在现代,除了外交、军队和邮政由联邦政府管理,其他方面各个州都是各自为政。有人说,瑞士这个国家就是由一群讲法语又不愿当法国人、讲德语又不愿当德国人、讲意大利语又不愿当意大利人的人组成的。
  让·保罗就是这样一个讲法语但不愿当法国人的人。刚认识的时候,由于他的母语是法语,聊天时我的话题总有意无意地往法国方面靠拢,后来我发现他对法国并不“感冒”,他很干脆地告诉我,他跟法国没有任何关系,不要总把那个国家和他联系在一起。不过,今天他承认,我们要走的是一条从瑞士翻越大圣伯纳山口到意大利去的路,完全是追随当年法兰西统帅拿破仑大军的脚步。
  跟随法国军队的足迹,从瑞士走到意大利去,这趟旅行本身再好不过地说明了眼前这条阿尔卑斯山谷与法、瑞、意这三个国家的关系。
  刚驶出瑞士南部城市马尔蒂尼,就看到右手边一个岔道口的牌子上标示着:由此去法国,霞慕尼。让·保罗说,从那里往前开半小时就是法国,有公路直通法国勃朗峰著名的高山旅游胜地霞慕尼镇。而我们则拐上了左侧的公路,路牌上写着:由此去意大利,大圣伯纳山口。

阿尔卑斯最辉煌的一页历史


  西面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的勃朗峰峰群,东面是名气不亚于勃朗峰的大贡班峰群,我们的车子就在它们所挟持的山谷里飞驰,可以说正穿行在阿尔卑斯的心脏地带。两侧的大山时而展宽时而收拢,地势明显在逐渐升高,眼界也越来越开阔,森林逐渐被草坡代替,白雪皑皑的山峰在碧蓝的天空下显露出来,一路相随。
  经过著名的大圣伯纳山口公路隧道口,我们并没有进去,而是拐上了翻越大圣伯纳山口的小公路。这条近6公里长的穿山隧道于1964年开通,从大圣伯纳山口下径直穿过,节省了在盘山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因大雪封山,原来山口每年只能开放三四个月,有了这条隧道,便可以全年通行。不过,作为旅行者,我们在意的不是效率,而是景观。吸引我们的是头顶上的大圣伯纳山口,作为阿尔卑斯山最古老的山口,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无数传奇,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两百多年前拿破仑大军的穿越。
  离开隧道口以后,山势变得陡峭,开始出现没完没了的“之”字形弯道。山口公路的起点竖着一块路牌,上面没有任何文字,只画着当年法兰西大军翻越山口的素描,还有一顶黑色的拿破仑三角帽。
  18世纪末,法兰西和奥地利这欧洲两大列强争霸。1800年,奥地利的14万大军包围了当时由法国人占领的意大利热亚那城,年仅三十岁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首席执政官波拿巴·拿破仑,率领4万法军和大量武器辎重,从海尔维亚共和国(位于现在的瑞士南部)翻越大圣伯纳山口,去抄奥军的后路,为热亚那解围。
  5月的大圣伯纳山口,大量积雪尚未融化,法军携带着火炮和重武器登山,困难重重。拿破仑把军队分成小组,武器也拆分成六七十磅的小件,便于携带。士兵们用滚木垫在炮车下面,用骡子拉着通过冰雪山路,骡子累趴下了,就人推肩扛。拿破仑许诺给予奋勇向前的士兵和民工以免税的奖励,并让军乐队一路高奏军乐,鼓舞士气。法军排成单列,沿着羊肠小道登山,整整用了4天,大部队才通过山口。拿破仑身先士卒,在大圣伯纳山口的意大利一侧,厚厚的积雪掩埋了山路,他带着士兵们一起,坐在雪地上,像滑滑梯一样冲下山去。
  据山下驻守的奥军记载,当他们的指挥官看到数万全副武装的法国军队从天而降时,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在后继的著名的蒙特伯罗战役中,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大胜奥军。这一战役成为拿破仑一生中最骄傲的一战,大圣伯纳山口也从此写入了阿尔卑斯最辉煌的一页历史。

从传奇明星到游客的宠儿


  今非昔比,在优质的盘山公路上行驶,再难体会到当年拿破仑大军沿着羊肠小道负重攀登的艰难。这条公路如今成为摩托车兜风的最佳线路之一,不断有三三两两的摩托车呼啸而过,骑手们经过连续的“之”字形弯道时并不减速,为了克服离心力,他们的坐骑倾斜着几乎躺在地上,忽一下向左,忽一下向右,看得人心惊肉跳。
  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路边出现一座灰色的三层老石屋,让·保罗说山口到了。石屋前,一群游人围着两只圣伯纳犬,它们有着壮硕的身材和缎子一样的皮毛,脖子上挂着一个印有十字架的木头小酒桶,老老实实地蹲在那里,憨憨地吐着舌头,任凭人们不停拍照。
  圣伯纳犬是阿尔卑斯山最感人的传奇。
  大圣伯纳山口自古就是阿尔卑斯山脉南北两侧交通的重要通道,但是只有羊肠小道可通过,而且每年大部分时间大雪封山,冒险翻越山口的人经常会迷路,还可能遇到雪崩。11世纪初,一位来自马松的伯尔纳修道士在山口修建了一座简陋的修道院和一座小驿站。修道院的修士们经常要去营救山中遇险的人,每次出门,他们都要带上自己豢养的圣伯纳犬。这种犬是阿尔卑斯山高海拔地区特有的獒犬,体形高大,外形与藏獒有些像,但性情温顺,很少攻击人。凭借强壮的身体和驯顺的秉性,圣伯纳犬为修道士们在深深的积雪上开路,寻找被雪崩掩埋的人,把他们拖拽出来。暴风雪过后,修道士也会把圣伯纳犬放出来,在它们脖子上挂一个装满白兰地的小酒桶,让它们在山口四周巡视,遇到迷路的人,小酒桶里的酒可以让他暂时暖暖冻僵的身子,等待救援。   经由往来大圣伯纳山口的人们的口口相传,以及17世纪意大利画家的相关油画作品,圣伯纳犬的美名不仅传遍欧洲,还传到了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中国,我小时候就读过圣伯纳犬的故事,没想到今天能来到大圣伯纳山口,亲手抚摸一下这些忠诚的雪地卫士。
  不过,今天看到的这两只大狗有些无精打采,旁边看护着它们的修道士也有些不耐烦,一遍又一遍地回答着游客的问题:“没有啦,没有啦,修道院已经不再养这些狗了。万一有人遇险,来救援的是直升飞机带来的专业救援人员,人们已经不再需要脖子上挂着小酒桶的圣伯纳犬了。”
  其实,圣伯纳犬已经有两百多年没有再现它们的传奇了。1790年到1810年,拿破仑的军队共有二十万人次越过大圣伯纳山口,无一人伤亡。从那时起,圣伯纳犬就已经是一个纯粹的传奇象征了。与此同时,修道院里的修道士人数在不断减少,年纪也越来越大,他们感到无力再照顾这些体形巨大的獒犬。终于,2004年,大圣伯纳山口修道院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拍卖启示,为这些六百多年前阿尔卑斯山的传奇明星寻找收养者。
  圣伯纳犬被拍卖的消息,在当地、欧洲乃至美国的媒体上引起不小的轰动,爱狗人士担心,这些一直被视为瑞士象征的明星狗找不到合适的安身之处。幸好,马尔蒂尼的一个基金会欣然接纳了这些圣伯纳犬,为它们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基金会还与圣伯纳修道院达成协议,每年夏季山口开放期间,把两只漂亮的圣伯纳犬送上山,让它们继续为地区旅游业做贡献。

朝圣之路,飞越千年


  作为瑞士著名的旅游胜地,大圣伯纳山口比我想象中更美。多年来,我至少走过二十几个阿尔卑斯山口,有的游人如织,有的荒无人烟,大圣伯纳山口兼有交通要道和旅游景点的功能,其丰厚的人文、历史背景也是其他山口少有的,它的存在,让阿尔卑斯山壮丽的自然美景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虽然圣伯纳犬已经失去往日神勇,变成旅游偶像,但大圣伯纳山口两侧的凯尔特十字架和中世纪修士的塑像,依然提醒着人们,两千年来这条朝圣之路所见证过的沧桑历史。
  公元前25年,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占领了大圣伯纳山口的南部,为了继续向北面被高卢人占领的地区扩张,古罗马的军队修路、搭桥,建屯、驻军,如今山口两侧留有大量古罗马帝国的遗迹。
  中世纪时,海拔2469米的大圣伯纳山口,是来自欧洲北部的信徒可以翻越阿尔卑斯天堑去罗马朝圣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山口之一。即使现在,这里每年也只有夏季的三四个月能够通行,其余时间里都是大雪封山,冬天积雪可深达十米,几乎与世隔绝。站在已经被岁月磨蚀得失去棱角的凯尔特十字架下,望着耀眼的阿尔卑斯雪峰,遥想当年那些虔诚的朝圣者们历尽艰辛、一步一步翻越山口的情景,我的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在东方的雪域高原上,那些至今还磕着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族同胞,信仰的力量让人们不畏艰险,向着心中的圣地跋涉。
  那条被称为“法兰西小道”的中世纪朝圣之路,如今仍旧蜿蜒在大圣伯纳山口的山坡上。一座圣伯纳修士的铜像高高矗立在山口裸露的巨石上,他身穿中世纪修道士的长袍,一手握着手杖,另一只手臂为翻越山口的人指示着前进的方向。
  站在山口光秃秃的山石上,俯看意大利一侧的圣伯纳山谷,可以看到,在修道士铜像的指引下行走的,不再是衣衫褴缕的朝圣信徒,而是一辆辆最新款的轿车和摩托车,它们沿着陡峭的山坡上数不清的“之”字形弯道急速下降。远方,圣伯纳公路隧道穿出大山后,以一道长长的防雪崩路廊与翻山公路汇合,渐渐消失在绿色的树林和草坡之间。在隧道和公路消失的地方,是另一条阿尔卑斯山著名的大山谷──瓦莱达奥斯塔山谷的起点,谷中藏有一座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修建并以他命名的古城、几十座从中世纪以来修建的古堡和要塞,以及无数欧洲历史遗迹。当年拿破仑大军正是沿着这条山谷走向热亚那城,大败奥地利军队,为三年后登基称帝奠定了基础。

Tips

翻越大圣伯纳山口推荐路线


  ▇ 如果从瑞士一侧翻越大圣伯纳山口,最近的城市是马尔蒂尼。这里是瑞士、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的三岔路口。看好向南去St. Bernard Pass的路牌,到山口约行驶一个小时。
  ▇ 在路过Toules水库大坝后进入一条三公里长的防雪崩长廊。在长廊的尽头,向左可进入大圣伯纳山口穿山隧道。因为穿山隧道从山口下面的山腹中穿过,不能看到山口的景色,因此要在进入穿山隧道以前从防雪崩长廊的右侧出口驶上山口盘山公路。
  ▇ 沿盘山公路约二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大圣伯纳山口。首先看到的是圣伯纳修道院。修道院对游人开放,里面有一个展览室介绍大圣伯纳山口的历史。
  ▇ 在山口上有一个小湖。瑞士和意大利的边界就在小湖的南端。从那里下山,约一小时后到达意大利的奥斯塔市。
  ▇ 大圣伯纳山口在冬季因大雪封山,山口公路每年只在6月到9月才开放。如果只在山口短暂停留,只需半天时间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希望在山口上四处游览或者徒步,可以在修道院旅馆住宿。它是山口上的唯一旅馆。标间每人每晚约150美元。
其他文献
大部分越野赛事的举办地本身也是绝好的旅行地,普通跑者即使未能参加赛事,也不妨先体验一下这些目的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环勃朗峰  精选景点  这是一条经典的旅行路线,除了越野跑,勃朗峰还可以满足徒步、登山、滑雪等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户外爱好者的需求。  地道好食  勃朗峰蛋糕形似勃朗峰,主要由海绵蛋糕和蛋白酥皮馅饼组成,上面缀有栗子奶油。意大利奥斯塔地区  巨人之旅  意大利巨人之旅(UTMB赛事的姊妹
Maxwell put up his hand and wanted his teacher, Mrs. Gilbert, to see him.  麦克斯韦举起手,等待他的老师吉尔伯特太太注意到他。  “Do you have a question, Maxwell?” she asked.  “你有问题吗,麦克斯韦?”她问。  “It’s more like a problem,” Maxwe
MSC珍爱号的专属浪漫之路  热那亚 Genoa  意大利最大的商港和重要的工业中心,利古里亚大区和热那亚省的首府,位于意大利西北部,利古里亚海热那亚湾北岸。热那亚历史悠久,曾是海洋霸主热那亚共和国的首都,2004年被选为“欧洲文化首都”。热那亚还是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和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家乡,其所在的利古里亚海沿岸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奇维塔韦基亚Civitavecchia  意大利中部城镇,首都
皇家珠宝:光芒耀眼的权贵符令  玻璃展柜里几件出自莫卧儿宫廷的彩宝镶嵌玉器展示了皇家珠宝精湛的工艺:红宝石和钻石以这种独特方式镶嵌在乳白色的玉盒、玉罐上,黄金则如丝缎般环绕着宝石,构成了色泽鲜丽的花卉图案,展示着坚硬与柔软的完美结合。这是莫卧儿皇帝极为推崇的昆丹工艺的代表之一;所谓“昆丹”是一种能使宝石更闪烁夺目的加工方式,工匠不用焊接或切割法就能在硬物上镶嵌宝石,能最大限度保存宝石质朴纯净的光华
《西园雅集图》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文人的日常生活,除了『七件事』,还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雅集,集煮酒烹茶、吟诗抚琴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文人精致生活的最高典范,雅集图、文会图也是古代重要的绘画题材之一,如传为北宋李公麟所作的《西园雅集图》,成为历代画家摹写的母本,为后人了解古代生活方式提供了极好的参考资料。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暮春(或是初
金伯利位于于澳大利亚西北部,西临印度洋,北临帝汶海,是目前地球上仅存的荒原地区之一。这里有巍峨的山脉、壮观的峡谷、美丽的瀑布及人类早期文明岩画,是澳大利亚一处隐藏的宝藏。因为大部分沿海地区没有通车,观赏金伯利海峡最好的方式就是乘坐邮轮。乘坐“世界最佳小型邮轮公司”——银海邮轮的“发现者号”,可以深入人迹罕至的水域,游览金伯利全景,开启一场史诗般的野性之旅。通往月亮的阶梯  看过妮可·基德曼和休·杰
旅行是一种文化体验。哪怕是最崇尚物质、只为抢购奢侈品而出行的购物狂,他们挑选品牌的理由,仍然深深地铭刻着“文化”的印记。同样,那些自命追求自然、立意远离都市喧嚣的荒野征服者,他们探险的价值,也正在于不断把未知地域收录到人类“文化”的版图中。没错,我们称作“文化”的东西,就好比是地图上的一圈圈等高线;有了这些刻度和尺码,人们在生活中、行动中收获的各类缤纷繁杂的体验才被归类、标高、命名,找到了它们恰如
据说因为上帝将眼泪流在了威尼斯,使它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威尼斯就像它每年狂欢节的面具一样,充满丰富迷离的色彩,有小岛、潟湖、海洋组成的恢弘海景,有瑰丽宫殿群的壮观气派,有贡多拉投下的婉约剪影,引得从古至今无数艺术家为之痴迷。这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却总有无数理由让人想要在此安居。像19世纪的艺术家一样住进16世纪的河畔宫殿  我在威尼斯马可·波罗国际机场降落后,看到的场景与黑塞的描述几乎一
说起南方的长城,比“楚长城”更靠南,湖南湘西有“苗疆长城”,南起湖南省凤凰县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的喜鹊营,全长190公里左右,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被称为中国南长城、南方长城,简称“南长城”。  继续往南,贵州镇远县城旁边高山顶上的石头“长城”,比起我见过的“楚长城”更像北京八达岭一带的长城,当地称“镇远长城”,起于石屏山东头悬崖,到五牌红岩沟,全长3公里,城墙高约5米,宽约2.8米,有垛口1
出版一种旅游杂志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举例来说,《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特约作者们就常处于云游模式中,只有在一些珍贵的间歇,我们的编辑同事方能充分与他们联络沟通。比如此刻,本期专题报道《独步,行禅》的作者张诺娅就行进在北美的阿巴拉契小径上,挑战着长达3500公里的徒步里程,我们只是借她抵达小镇补充给养的机会,才完成了一次较深入的访谈。  “禅”或“禅那”(dhyāna)是来自印度的术语,原本是指静坐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