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成为猫奴?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68738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的花园经常有一只肥胖的花猫光顾,或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或窥视房间里的食物,包括我。有时会看得我毛骨悚然。美国科学记者艾比盖尔·塔克在《我们为何成为猫奴》一书中说:“根据调查,几乎有20%的人就是不喜欢猫,医学级恐猫症普遍的程度令人惊讶。有时候猫会刻意接近讨厌它们的人。”
  猫对人不理不睬的,甚至会攻击主人,喜欢养猫的人却与日俱增。塔克写道:“家猫是彻头彻尾的独行侠,单独生活、单独打猎,任何形式的合作,对它们来说都是勉为其难。猫科动物身为自然界中的隐士,从来就没演化出表达技巧,因为它们周围没有其他猫等着解读信息,因此猫科动物才会以面无表情著称。猫是伏袭式的掠食者,鬼鬼祟祟是它们的谋生之道,因此也不太会使用声音暗号。家猫想要的是空间,不是陪伴;是蛋白质,不是听好话。人类与猫在生物学上是毫不匹配的伴侣。家猫有社交弱点,对惩罚几乎无动于衷,也只认可食物为唯一奖赏,非常难训练。有些证据显示它们诚心诚意地想透过有限的以气味为基础的表达功能向主人示意,方法是喷尿或用它们脸上和臀部的腺体在我们腿上拼写出含蓄的信息,但人类经常迟钝到忽视这些线索。”
  有一本书叫《说猫道狗》,收录了许多名人关于猫和狗的有趣的说法,大多描述的都是猫的高傲、高贵。美国作家罗伯特·史登思说:“人可以跟猫闲逛,却必须牵着狗走。猫带路,跑在前头,翘起尾巴,以确定你了解其安排。万一你走在前面,猫绝不会让你认为他在追随你。他会停下来,舔一下身上易接触的部位,或是探索一下草丛中可疑的动静,你会觉得自己像仆役般等待得焦躁不安。”
  美国模特海量·鲍尔丝说:“你的猫绝不会凌晨三点乱叫,不会攻击邮差,或啃咬布幔,虽然它可能攀爬布幔,从天花板俯瞰房间的样子。”
  加里·史密斯说:“我所懂得的一切,都是跟我的猫学的:饿了,就吃;倦了,就在阳光下打盹;看兽医时,就在主人身上撒尿。”
  美国作家洛威尔·托马斯说:“我在伊斯坦布尔遇见一个人,他说他确信上帝是猫。我问他为何如此肯定,他回答说,因为我向他祈祷时,他不理我。”
  马克·吐温说:“在所有上帝创造的生物中,唯一不能当成奴隶驱使的,就是猫。如果人、猫可以混血,人的品质将提升,猫的品质会下降。”
  美国音乐家杰夫·瓦德斯说:“猫比狗聪明,你无法让八只猫在雪地里拉雪橇。”
  艾比盖尔·塔克《我们为何成为猫奴》一书的副标题叫“猫是如何驯服人的”,是猫选择进入了人类的房子,而非相反,它们想办法适应了人类。猫的外形也有一些有利因素:“家猫正好天生长得与人类婴孩相似,完全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一部分与它们的体型有关:平均体重约3.6公斤,恰好和新生儿相仿;另一部分与声音有关——猫的喵叫让人联想婴儿的哭声,而且研究显示,猫可能还与时俱进地调整过发声。猫有着一张强大掠食者的脸,但同时也有一张如孩子般的脸庞。这样的组合营造出令人眩惑的张力,对女性来说似乎尤其如此。”
  艾比蓋尔·塔克说,猫其实就是客厅里的狮子,它们跟其擅长打猎的祖先相比没多大变化。“成年猫需要的蛋白质摄取量是狗的三倍,狗甚至能靠吃素过活,但猫无法自行合成必要的脂肪酸,得从其它动物身上取得。猫科动物不管大小,有着一样的特征:长腿、强而有力的前肢、弹性极佳的脊椎、具有平衡作用的尾巴。猫的利器还包括伸缩自如的爪子、有感觉力的胡须,以及会转动的耳朵。”
  如果真想伺候猫,确实需要花很多心思。“猫每天会花费长达五小时盯着窗外,或盯着风铃、蝴蝶,甚至一片空无。不光是因为我们舒适的家可能很无趣,对于这些极度敏感、半驯化的猎人来说,也有可能是家为它们带来了压力的元素,而人类只能勉强去设想。我们的冰箱、计算机和其他一些机器会发出可怕的高频音,家猫必须设法忍受。家中的灰尘和某些毒素,尤其是二手烟,可能让家猫罹患气喘或更严重的疾病。我们的节日对家猫来说也不值得庆祝,例如在复活节摆设有毒的麝香百合、施放震耳欲聋的烟火,还点起蜡烛,使得充满好奇、毛茸茸的围观者一不小心可能就被烧着。”
  如果真的爱猫,你要把家里的灯光调暗,因为猫不喜欢强光。其次,把恒温器的温度调高,因为多数家猫偏好室温保持在暖呼呼的摄氏29度以上。然后检视分贝仪来确保你的大嗓门不会聒噪到超过轻声交谈的程度。最后,清除令人不快的气味,包括狗和其它低等生物的体味,以及酒精(来自干洗手液)、香烟、化学清洁剂、某些香水。
  海明威、凯鲁亚克、博尔赫斯、斯蒂芬·金、多丽丝·莱辛、村上春树……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点是喜欢猫。莱辛在《论猫》中说:“如果鱼儿是水的运动的体现和形状,那么猫就是微妙的空气的图表和模式。”
  有人说,作家跟猫天生很般配,作家过着孤独的生活。对这些终日只身一人坐在桌子前扯头发、做咖啡的人来说,猫是非常好的宠物,它们的生活还非常有规律,对散漫的作家很有帮助。
  对作家来说,猫是重要的图腾动物,也许是因为作家希望猫的独立和神秘能传给他们,当对作品的负面评论涌来时,他们还努力模仿猫的漠不关心。
  王亚东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其他文献
“再干4年。”在奥巴马胜选后的第一时间,他的推特网就更新了状态,发布了这条消息。30分钟后,该消息的转发量便高达30万次,随后又突破65万次。奥巴马将再掌白宫4年,一时间成为推特网上被转发次数最多的消息。  有观察家认为:“大多数美国总统在第一任期内,为寻求连任,往往要顾及各方意见,做很多力图让各方面都满意的事。到了第二任期,才能真正没有顾忌,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正因为如此,一场焦灼的“竞选游戏”
最近一段时间,美籍巴基斯坦商人伊贾兹在美巴之间掀起轩然大波,动摇了两国脆弱的盟国关系。这位商人大大咧咧地宣称,他今年曾为巴政府游说美国军方,去迫使巴军方领导人下台,而让他这么做的,是巴驻美大使哈卡尼。此事持续发酵,哈卡尼现在已经引咎辞职。    一份神秘备忘录  伊贾兹10月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今年5月,恐怖大亨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内被美军击毙,这让巴总统扎尔达里“压力很大”。一方面,民众觉
黑白是素,彩色是荤,《罗马假日》是黑白的尚有看头,成人电影要是黑白的就肯定有点儿怪。我想,我在这里语无伦次、颠来倒去地想说的无非是“距离和记忆”。距离暗示我们心生惆怅。一开始的时候,让我们神魂颠倒的应该是颜色,蓝天、青春、笑魇,然后这些都变成了记忆。  在记忆里,最先消失的是声音,然后是颜色,最后剩下的是黑白和深深浅浅的灰。  如果你试着回忆从前的某些片断,你记得最清楚的应该是你或者某人在笑容满面
老王说我表达开心的方式,就是笑着喊“我好开心呀!”。讲真,快乐的情绪太好表达了,那么悲伤呢?  前几天,跟一个患有抑郁症的朋友聊天,请教看心理医生的相关事宜。我可能出问题了。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个变态狂、神经病。有时想从窗户上跳下去,一了百了,但又爱惜羽毛,摔成肉饼实在过于难看。吃药的话,头晕目眩不说,要是出现半死不活的状况,那可真是太难受了。出门找辆好车撞过去?不错,家人还可以收到巨额赔偿,但没撞死
“一堆男人下了班不回家,十几个人关在KTV。”歌手胡彦斌在《男人KTV》里唱出都市人的困惑和寂寞,也唱出了中国KTV市场的繁荣。昏暗的包间内,音箱里传出的旋律,大屏幕上跳动的字幕,麦克风前表演的人群,在这样一幅画面中,KTV俨然已经是都市人必不可少的情感出口。    然而,早就有人质疑,举国上下,千篇一律的“三罐啤酒、两支麦克风、一台电视”的娱乐方式能在多长时间内一直OK?音乐著作权越查越严,加上
跟一个00后画手聊天,差点没惊掉下巴。她说自己的童年很自卑,跟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上同一所学校。每天清晨,大家洗漱完,就陆续出门等车。  大人和小孩站成一排,站在大院门口,热热闹闹地讲昨晚的趣闻,你一言,我一语,亲昵劲十足。  没过一会儿,学校的校车来了,小朋友们背着书包,排成排上了车。大人也一窝蜂散去,买菜的买菜,上班的上班。  而这个时候,她,一个孤独的小女孩,小心翼翼
2012年5月10日下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名黝黑皮肤、卷头发的中等身材男子,身着蓝色囚服,在全副武装的8名特警押解下走出飞机,此人就是金三角大毒枭糯康,刚刚被中方从老挝押解回国。  2011年10月5日,湄公河流域发生了残害13名中国船员的特大惨案,糯康是重大犯罪嫌疑人。糯康被押回中国后,在北京稍事停留,将很快被押解至云南省“10·5”专案组的工作基地进一步审讯。随着糯康落网,萦绕在湄公河惨案
巴尔扎克式处境,用毛姆先生的话说,可解释成这样:“他像牛似的苦干,拼命写作,想挣钱还清债务,不幸的是,还没等他还清旧债,他又借上了新债。”写这段话时,我们仿佛看见毛姆捧着脑袋,攒紧眉头,一副很迷惘也很苦恼的神情。他百思不得其解,天底下还有这样作践自己的人,毫无理财观不说,甚至有受虐倾向。毛姆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即巴尔扎克的小说都是在一群讨债鬼的催逼下写出的。更要命的是,如果没人逼债,巴尔扎克老兄就
当地时间8月7日,伦敦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进行了决赛,中国队以3:0轻松击败对手日本,卫冕成功,夺得金牌。  女团主力之一的李晓霞1988年出生,技术全面,是本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丁宁199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母亲是篮球运动员,至今还从事篮球教练工作;父亲从事速滑运动项目。用丁宁自己的话说,她从父母身上汲取了运动潜质。2011年10月,丁宁在女乒世界杯中夺冠。  与李晓霞同岁的郭
进入开学季,有关教育的话题再次被提到台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个话题已经提了很多年,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也的确取得了不少成效,大家为何仍不满意?围绕中国现行教育面临的困境,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多位学生、家长、老师、校长以及教育管理者,并通过网络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入园难”、“择校热”;僵化的教育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天性  正如有了坚固的地基才能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