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老舍的“北平”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key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北平》是老舍的散文名篇,被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在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教材书下注释①写道:“选自《乡风市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有改动”。查找钱理群先生编的《乡风市声》,第一篇即是《想北平》,文后注明:“选自一九三六年《宇宙风》第十九期”。事实上,《想北平》最早正是发表在这一期的《宇宙风》上的。
  比较《宇宙风》《乡风市声》和苏教版教材上的《想北平》,我们发现,前两个版本从句子、词语到标点都是完成一致的,但令人惊异的是:苏教版的《想北平》却与前两个版本有多达76处不同!其中,句子共变动8处,改2处,删6处;字词共变动39处,改24处,删8处,增7处;另外还有29处标点的变动。尽管教材的注释中明确写着“有改动”三个字,但这“改动”未免也太多了点。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一番较为细致深入地探究。
  不难看出,因为文章是用作语文教材,字句需要符合现行的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所以苏教版对《想北平》做出了一些合理而且必须的改动。
  最明显的是“的、地、得”三个字的使用。这三个字是从1919年“白话文运动”后才开始区分的,此前还有很多人将它们写作“底”。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的、地、得”的区别才正式定型,并沿用了下来。而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为我们使用这三个字提供了依据和标准。老舍写《想北平》的1936年,正处于这三个字从区分到定型的过渡时期。在文章中,老舍只使用了“的”和“得”,他将“地”都写作了“的”,如“我独自微微的笑着”“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等,苏教版在选文时,将这类“的”都改成了符合现行语言规范的“地”。
  与之相似的还有标点符号“、”和“,”的使用。《标点符号用法》是1951年才由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颁布的,其后几经修改,现行的国家标准是2011年版的《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依据该标准,“用于并列词语之间”的标点符号应为顿号。苏教版教材将“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等几句中的逗号都改成了顿号,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除以此外,还有个别词语的改动,也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将“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中的“捡”改成了“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捡”是“拾取”的意思,而“拣”是“挑选”之意。从前后文看,这里的确用“拣”更加准确。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发现,在苏教版教材的《想北平》中,有不少的改动是值得商榷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有不少改动冲淡了文章语言的“京味”。
  从元代开始,北京就已经正式被定为国都。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宫廷文化、缙绅文化和民俗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才最终形成了“京味”文化。这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则表现在北京方言“既雅又俗”“雅俗共赏”的特点上。这其中的“雅”,指的是北京方言留存了相当一部分官话和文言的词语,比如“待见”“褒贬”“拾掇”“阵仗”“真章”等等。而其中的“俗”,指的是北京方言吸收了很多来自闾巷街道的民俗词汇,比如“闹心”“机灵”“趁手”“个色”“吧唧”等等。这两大体系词汇的直接混合使用,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京味”。
  老舍一生中有42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京味”被公认为老舍语言的最大特点。但我们读苏教版的《想北平》时,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是苏教版将《想北平》原稿中一些有“京味”的词语改换成了现代汉语的通行词汇,虽然显得更加浅白通顺,但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比如文章第一句话,老舍的原稿是“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苏教版将“设若”改成了“如果”。“设若”本是一个文言词汇,在《古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中能够直接找到,表示假设。《论语·子张》“设若我之大贤,则所在见容也”;《东轩笔录》“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宋书·刘义庆传》“中古设若天必降灾,宁可千里逃避邪”等句中的“设若”都是这种用法,可以翻译成“如果”。老舍本人也常常使用这个词。在《骆驼祥子》中,有“想起虎妞,设若当个朋友看,她确实不错”;在《春风》中,有“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在《济南的秋天》中,有“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那便是个济南”。这些“设若”也都表示“如果”。教材用“如果”直接替换“设若”,意思固然没有变化,也的确能让南方的学生无障碍地理解,但却是在用现代汉语的通行词汇替换保留在北京方言中的文言词,这就大大削弱了语言的“京味”。
  再比如“但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一句,苏教版改成了“但要我把北平一一道來,我没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改动是换掉了“单摆浮搁”这个词。在《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第三卷中收录了这个词条,解释为“各有各的位置,缺少应有的联系”,并注明为“北京官话”(热河地区的方言)。注释后所举地例子即是《想北平》中的这句话。事实上,这个词的确是来自百姓口语中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作品《相面》里有就这么一组对话:“‘这小伙长得真叫漂亮,无关多匀称,鼻子、眼睛跟嘴都单摆浮搁的。’‘废话,凑一块儿成包子啦!’”里面的“单摆浮搁”也正是这个意思。苏教版将来自街巷的北京方言改成通行的现代汉语,“京味”自然淡了很多。
  与以上两种类似的改动还有把“论说”改成“虽然”,把“差点事儿”改成“差点儿”,把“好些美丽的地方”改成“许多美丽的地方”等等。
  如前所述,《想北平》最早发表于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何梅协定”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华北局势岌岌可危,北平几乎成为“孤岛”。而出生在北平,“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的老舍此时并不在北平,37岁的他正在山东大学任教。1936年夏天,因为山东大学学生抗日爱国活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校方又屈从于反动势力,老舍愤然辞去教职,之后都留在青岛专门从事写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老舍饱含深情地把自己对故土家乡的想念述诸纸笔,《想北平》甫一发表,即成经典。其拳拳之心,赤子之情令人感动,为人称颂。   而苏教版教材对《想北平》的一些改动,减弱了老舍对北平的想念之情。我们认为这类改动也是欠妥当的。
  比如文章的最后一句,原稿是“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苏教版教材改成了“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的改变,但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区别。老舍的原稿是第一、第二两句一层,第三、第四两句一层,之间用分号隔开。从语意上说,“要落泪了”是“真想念北平呀”的结果,和“想念”关系紧密。改动的句子则是前三句一层,第四句一层,中间用句号隔开。从语意上说,“要落泪了”是“不再说”的原因,和“不说”关系紧密。很明显,老舍的原句更能直接地体现作者对北平一往情深的“想”。
  又比如原稿中“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被苏教版改成了“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表面上看,苏教版的改动使句子显得更加“和谐”,“美国包着纸的橘子”和“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很是相对。但老舍的原句明明是用分号将“橘子”和“玉李”分开来的,并不是要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前半句的一个“哼”字,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讥讽和不屑——美国的橘子居然还包着纸!橘子是在阳光雨露中生长的,越自然越香甜,怎么可以用纸包起来!老舍讥讽不屑的,是橘子“包着纸”,而不是包着纸的“橘子”。这种讥讽和不屑表达得越强烈,后面对“北平的带着霜的玉李”的赞美和自豪就越强烈。相较之下,改句的情感就弱了不少。
  还有原稿中“到底是可爱呀!”“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等几处的感叹词“呀”和后面标点“!”都被苏教版删去了。也许是改动者觉得这个“呀!”出现得多了,显得太幼稚,但却没有注意到这个“呀!”恰恰正能反映出身在青岛的老舍对于故乡古都强烈的想念。他想到这些情景是那么地真实可爱,所以喜形于色,不自禁就眉飞色舞地“呀!”了起来。更何况,老舍在前文中是把“北平”比作自己的“母亲”的,孩子在“母亲”面前永远是稚嫩烂漫的,这个“呀!”正是最传神的表现。一删之后,文句老气顿生,感情也显得太过客观冷静了。
  综上所述,在苏教版教材对老舍《想北平》做出的改动中,有一些符合现行语言文字规范,是值得肯定的;但还有不少的改动,或者淡了原文的“京味”,或者损了老舍的“想念”,是值得商榷的。退一步说,即便这些改动都是合情合理的,对老舍这样作家的經典作品做出这么多的改动,真的合适吗?对此,我们不禁想问:谁动了老舍的“北平”?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多读书,这话是有道理的。读写应该结合,读是吸收,是积累思想内容和学习写作上的技法;写是输出,是在实践中运用写作技法来表情达意。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读过的文章也不少,还背过很多古诗词,也记得一些名人名句,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一遇到作文就觉得“读书没几卷,不知怎下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读写脱节。  议论文是高
河南卫视大型文化节目《成语英雄》(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播出)是一档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有深度的节目。参加拼比、争当成语英雄的,有全国各地的群众,还有外国朋友。参与者按游戏规则猜了成语之后,由“成语先生”分析解释成语、评说参与者的回答正确与否并就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密码进行解码。  复赛中,黑人歌手好弟这一组首先抢答对了第一幅图画表达的成语“风花雪月”。钱文忠先生说:“好弟两次来参加节目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革命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生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传统,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实底色。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品之一。柳亚
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当前我们的诗歌教学处于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关注人文主题,聚焦语文要素,并提倡“1 X”单元教学。何谓“1 X”单元教学模式?“1”与“X”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切实理解这些问题,有效推进“1 X”单元教学,是用好统编语文教材,体现“用教材教”;教会学生学好语文,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   基于此,蔡忠平领衔开发的“八阶语文”立足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的立意高度,将1-9年级
一、“同类信息”背景下的坚守   在全国卷作文题直通主旋律、趋于时事化的背景下,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依然主打文学牌、艺术牌、文化牌,不跟风而自有坚守,以关键词“同类信息”与2019年“共存相生”、2018年“语言”、2017年“车来车往”、2016年“话长话短”、2015年“智慧”、2014年“青春”等关键词相应和,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真正做到独树一帜、独步天下,从而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级的认知能力,比如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缘于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我们当前倡导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都是高阶思维的外显形态,关键能力是引导学生
作为普通学校的学生,有不少学生读不懂《边城》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语言;即便很多同学能认真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但是要想再深入解读作品,就会有很大困难,不知从哪里入手。  基于以上背景与学情,笔者带着学生一起来摸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寻找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入口。为了便于操作,笔者选择了《边城》中的一个小人物——杨马兵,他在作品中的篇幅不算多,所有章节集中起来7000字左右,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关于
一、教学目标  1.厘清概念内涵的几个方法。  2.关注研究方法。  3.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按“整本书阅读”6课型的设计要求,批读课就是在《乡土中国》阅读教学仅有的6课时中用1课时,给学生传递学术类论著的阅读方法,由于只有一节课,所以,就必须选择阅读各个章节的共同关注点,老师在课堂上作批读示范,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课后自读其他章节,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  1.方法传授需要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