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明确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具体目标,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注重过程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拥有自己的问题领域,可以设计他自己的问题,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整合的、结构化的、灵活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新知识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一、认识“过程”也是学习目标
相对方法而言,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而方法则不是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它是从许多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来的。方法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如果没有具体知识的支撑而空谈方法,这些“方法”只能是空洞的条文。因此,在进行新课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撇开知识,以“方法”作为展开教学的线索。正是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忽视了“过程”目标。
二、教学过程必须有“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就是要求学生注意过程本身,即理解学习的结构和进程。理解学习过程是在高质量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偏重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实验、思维所得到的结果——概念、规律,而忽视形成概念、寻找规律的过程中的认识活动的方法。其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应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指向概念、规律这类外显的知识因素;第二个目标是指向建立概念、寻找规律的学习过程本身,即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当然两者在教学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是理解学习过程的基础
作为个体的学生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学习过程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外乎处于三种状态:①被动的感知和掌握外来的信息;②积极地独立追求、发现和利用外界信息;③在教育者创造的有组织有目的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去追求、发现和利用外界信息。第一种情况,学生仅仅被当作地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客体,但对学习过程是不理解的,只是机械地顺从教师的安排;在第二种情况下,学生被看作为学生活动的主体,但是学习过程是盲目的、低效的;第三种情况,学生既表现为教育影响的客体,又表现为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创造必需的条件,例如组织学生的活动,控制这种活动,这它提供必要的手段和信息。学生只有在这些外部条件的作用下,积极参与认识活动,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理解学习过程。
四、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也是很抽象的,若按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探究和思维是学习的主线”的教学思想,在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以设疑、探究实验、解疑为教学方法的主体形式,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归纳总结模式来设计教学过程,从不同物质的识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明确研究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规律,再让学生分组探究。结合这样的实验,中学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
五、深化探究过程,形成探索物理奥秘的个性品格
“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是探究式学习的又一个特点。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情感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认知学习,即在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形成。所以情感目标的达成要从认知学习开始。离开这一点、谈什么学科态度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教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培养情感目标的良好起点。例如,精心设计好初二物理绪言课,补充有趣的物理实验,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知识天地,从一开始就埋下探究学习的种子,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在新课导入中,采用矛盾悬念法、实验引入法、置疑引入法、引探法等设下悬念,引发好奇,以好奇刺激探究的愿望,亦能点燃学生好学的火花。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探究式过程,适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把“探究式学习”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上述正是“探究式学习”特点在物理学科的贯彻与落实,这种贯彻与落实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是现代物理教学应有的模式。
另外,教学实践证明:从中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将教学活动的目标既指向认识活动的结果,又指向认识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理解学习过程的同时,学会和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这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注重过程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拥有自己的问题领域,可以设计他自己的问题,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整合的、结构化的、灵活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新知识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一、认识“过程”也是学习目标
相对方法而言,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而方法则不是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它是从许多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来的。方法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如果没有具体知识的支撑而空谈方法,这些“方法”只能是空洞的条文。因此,在进行新课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撇开知识,以“方法”作为展开教学的线索。正是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忽视了“过程”目标。
二、教学过程必须有“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就是要求学生注意过程本身,即理解学习的结构和进程。理解学习过程是在高质量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偏重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实验、思维所得到的结果——概念、规律,而忽视形成概念、寻找规律的过程中的认识活动的方法。其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应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指向概念、规律这类外显的知识因素;第二个目标是指向建立概念、寻找规律的学习过程本身,即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当然两者在教学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是理解学习过程的基础
作为个体的学生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学习过程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外乎处于三种状态:①被动的感知和掌握外来的信息;②积极地独立追求、发现和利用外界信息;③在教育者创造的有组织有目的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去追求、发现和利用外界信息。第一种情况,学生仅仅被当作地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客体,但对学习过程是不理解的,只是机械地顺从教师的安排;在第二种情况下,学生被看作为学生活动的主体,但是学习过程是盲目的、低效的;第三种情况,学生既表现为教育影响的客体,又表现为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创造必需的条件,例如组织学生的活动,控制这种活动,这它提供必要的手段和信息。学生只有在这些外部条件的作用下,积极参与认识活动,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理解学习过程。
四、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也是很抽象的,若按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探究和思维是学习的主线”的教学思想,在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以设疑、探究实验、解疑为教学方法的主体形式,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归纳总结模式来设计教学过程,从不同物质的识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明确研究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规律,再让学生分组探究。结合这样的实验,中学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
五、深化探究过程,形成探索物理奥秘的个性品格
“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是探究式学习的又一个特点。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情感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认知学习,即在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形成。所以情感目标的达成要从认知学习开始。离开这一点、谈什么学科态度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教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培养情感目标的良好起点。例如,精心设计好初二物理绪言课,补充有趣的物理实验,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知识天地,从一开始就埋下探究学习的种子,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在新课导入中,采用矛盾悬念法、实验引入法、置疑引入法、引探法等设下悬念,引发好奇,以好奇刺激探究的愿望,亦能点燃学生好学的火花。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探究式过程,适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把“探究式学习”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上述正是“探究式学习”特点在物理学科的贯彻与落实,这种贯彻与落实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是现代物理教学应有的模式。
另外,教学实践证明:从中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将教学活动的目标既指向认识活动的结果,又指向认识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理解学习过程的同时,学会和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这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