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贯彻“少教多学”原则,通过对旧有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升级,形成“作文教学四部曲”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教学流程。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巧借“花招”,引发学生奇思妙想,激发情趣,重视培养兴趣爱好,提高写作效能,提升写作水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力求使学生乐写爱写、想写会写,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少教多学;四部曲;成就感;自豪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76-01
读与写本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但在很多版本的教材中,却难见系统的作文训练,有人说作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已沦为阅读教学的附庸,虽让人不敢苟同,但也不无道理。
几年来,为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尝试在作文教学上贯彻“少教多学”的原则,逐渐形成了“说作文——写作文——品作文(包含“三品”:自读自品、互读互品、共读共品)——贴作文”作文教学“四部曲”。“写作文”与常规做法差别不大,下文中将略去不谈,重点谈一下其他三个环节。
一、说作文
不少学生不爱写、怕写作文,多不是无“物”可言,而是头脑中的经验素材不能与写作连接起来。犹如塘坝里清水盈盈,但没有自然欢畅地流入到田园中来,又怎能期待芬芳满园、百花盛开呢?
“说作文”具体来说,就是在布置作文任务后,学生根据作文要求自由发言,谈看法,谈联系,谈写法,谈素材,谈立意,谈结构,谈题目,不拘一格,各抒己见,目的是让学生从同龄人的智慧火花中寻找灵感,打开思路,抒写心声,在素材和作文之间搭建一个渠道。等到大家谈的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时,可令学生动笔,正所谓“不愤不发,不悱不启”。
当然,说作文需要老师的培养和训练,要循序渐进。初说作文时,可根据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各类作文的特点,设计一套临时“说作文”的程序。如材料作文可设计成“三部曲”:一说感受,即读完材料后要说对自己触动最大、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力求简练概括;二说原因,之所以这么想,之所以想到这点而不是其他,为什么?最好列条目陈述;三说联系,自己的见闻经历中有哪些与自己的感受是一致、相通或是相似的,甚至想到了哪句名言。等到学生敢说会说了,程式化的“说作文”模式就可以退场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创新与突破的各种形式。
二、品作文
过去经常是“学生写一节,教师批一周,学生不爱写,老师愁着批”。写与批分离,批与改脱节。因此,作文品评批改上也需要一些“花招”去改善,具体来说,通过“三品”来“三定”等级。
一是自主感悟,自读自品。学生完成作文后,只查不收,学生晚上再看一看,想一想:题目是否醒目,结构是否完整,过渡是否自然,衔接是否紧密,表达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优美,卷面是否整洁。从多个角度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后,写一个自评,并自定等级,次日上交。
二是交叉传阅,互读互品。传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传阅、对等传阅、结对传阅、自由传阅等。作文互换后,学生按照训练和修改的要求,对他人作文进行品评,写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再定等级,并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优秀作文。
三是师生互动,共读共品。小组传阅品评后,教师再浏览学生作文,三定等级。同时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师生互动式共读共品,这样每位同学既可借鉴别人写作技巧,也可学习他人品评方法,通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读了不少课文、课外书、作文选,但潜意识里总觉得那些作品是别人的,离自己有点远,在心里难有共鸣。而现在听到同学自读习作,陡增兴致,倍感新鲜。课前做好准备的学生一站起来,或慷慨激昂,或悲情切切,或神采飞扬,或沉重悠远,总是能用恰切的语调和神情来诠释自己的倾心之作。读者动情,听者生趣,整个课堂犹如一个强磁场,进入到“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的境界。老师再适时的表扬激励,甚至不吝给学生戴上“小作家”“文曲星”“演讲家”“播音员”等等这类高帽,整个班级就会笼罩在一种思幽情浓的氛围里。
学生读完,师生进行口头点评。这个点评可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听出优劣,学生基本能做到,但要说出好在何处,劣在哪里可就不简单了,况且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条理清晰,自然就难上一层。开始学生只能说出哪个句子好,哪段写的好,但经过一段点拨训练之后,学生渐渐就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的结构、主旨、感情、形式、语言。如学生作文题为“座位”,是通过自己看电影找座位时的经历写了三种人,一种是坐在别人的座位上就会忐忑不安,一种是座位再差也非自己的不坐,另一种是强占了别人的座位却强词夺理、盛气凌人拒不让座。学生一读完,立即有人起来点评:此文写座位,实际写了社会,不同的人对座位的态度正折射了不同的人生观,作者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文字详略处理得当,重写了自己的体会以及老人与年轻的对话,对于看电影的时间、过程、内容甚至影片名称都没有提及;心理描写细致传神,结构自然,浑然天成,以进出影院串起,衔接紧密……学生如此一评,老师再做什么,岂不画蛇添足?
三、贴作文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学生的精心之作不能展示,可在班级设立“作文才艺展示”专栏,张贴学生作文,定期更换,也要鼓励学生向校刊、校园网、刊物投稿,目的是激发兴趣,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
贴出的作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详细批注的,目的在于“导”:导思路结构,导立意选材,导过渡衔接,导表现手法,导读写结合等等。当然这种“导”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针对学生作文不同的特点,每次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其他同学认识并效仿,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发现习作与课文写法或风格类似的,可立即点出,使其他同学认识到写作与课本的固有联系;有的学生用了时事或者身边新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入文,则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树立“大语文观”;有的涉及文学名著中故事或人物,就引导学生注意在阅读中善思善疑善积累……这样一来,许多关于阅读写作的要求就在“导语”中潜移默化到学生头脑中去了,学生视野变得开阔,思维变得活跃,课上课下自然就随处看见智慧的火花在闪烁,次次作文都能涌现出一些佳作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学期结束,凡是在班级里读过、评过或在墙上贴过、网上挂过的作文,都收集在一起,装订成册,请学生起名写序,它不仅会记录下学生们成长的足迹,更会成为学生珍贵的记忆保存下来,甚至也为更多学生的文学梦插上翅膀……
作文教学“四部曲”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教学流程,是对原来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升级。“四部曲”巧借“花招”,引发巧思妙想,激情动趣,培养兴趣爱好,核心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写作效能,提升写作水平,力求使学生感到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像阅读一样富有趣味,使学生能够达到乐写爱写、想写会写的境界,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少教多学;四部曲;成就感;自豪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76-01
读与写本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但在很多版本的教材中,却难见系统的作文训练,有人说作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已沦为阅读教学的附庸,虽让人不敢苟同,但也不无道理。
几年来,为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尝试在作文教学上贯彻“少教多学”的原则,逐渐形成了“说作文——写作文——品作文(包含“三品”:自读自品、互读互品、共读共品)——贴作文”作文教学“四部曲”。“写作文”与常规做法差别不大,下文中将略去不谈,重点谈一下其他三个环节。
一、说作文
不少学生不爱写、怕写作文,多不是无“物”可言,而是头脑中的经验素材不能与写作连接起来。犹如塘坝里清水盈盈,但没有自然欢畅地流入到田园中来,又怎能期待芬芳满园、百花盛开呢?
“说作文”具体来说,就是在布置作文任务后,学生根据作文要求自由发言,谈看法,谈联系,谈写法,谈素材,谈立意,谈结构,谈题目,不拘一格,各抒己见,目的是让学生从同龄人的智慧火花中寻找灵感,打开思路,抒写心声,在素材和作文之间搭建一个渠道。等到大家谈的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时,可令学生动笔,正所谓“不愤不发,不悱不启”。
当然,说作文需要老师的培养和训练,要循序渐进。初说作文时,可根据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各类作文的特点,设计一套临时“说作文”的程序。如材料作文可设计成“三部曲”:一说感受,即读完材料后要说对自己触动最大、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力求简练概括;二说原因,之所以这么想,之所以想到这点而不是其他,为什么?最好列条目陈述;三说联系,自己的见闻经历中有哪些与自己的感受是一致、相通或是相似的,甚至想到了哪句名言。等到学生敢说会说了,程式化的“说作文”模式就可以退场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创新与突破的各种形式。
二、品作文
过去经常是“学生写一节,教师批一周,学生不爱写,老师愁着批”。写与批分离,批与改脱节。因此,作文品评批改上也需要一些“花招”去改善,具体来说,通过“三品”来“三定”等级。
一是自主感悟,自读自品。学生完成作文后,只查不收,学生晚上再看一看,想一想:题目是否醒目,结构是否完整,过渡是否自然,衔接是否紧密,表达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优美,卷面是否整洁。从多个角度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后,写一个自评,并自定等级,次日上交。
二是交叉传阅,互读互品。传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传阅、对等传阅、结对传阅、自由传阅等。作文互换后,学生按照训练和修改的要求,对他人作文进行品评,写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再定等级,并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优秀作文。
三是师生互动,共读共品。小组传阅品评后,教师再浏览学生作文,三定等级。同时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师生互动式共读共品,这样每位同学既可借鉴别人写作技巧,也可学习他人品评方法,通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读了不少课文、课外书、作文选,但潜意识里总觉得那些作品是别人的,离自己有点远,在心里难有共鸣。而现在听到同学自读习作,陡增兴致,倍感新鲜。课前做好准备的学生一站起来,或慷慨激昂,或悲情切切,或神采飞扬,或沉重悠远,总是能用恰切的语调和神情来诠释自己的倾心之作。读者动情,听者生趣,整个课堂犹如一个强磁场,进入到“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的境界。老师再适时的表扬激励,甚至不吝给学生戴上“小作家”“文曲星”“演讲家”“播音员”等等这类高帽,整个班级就会笼罩在一种思幽情浓的氛围里。
学生读完,师生进行口头点评。这个点评可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听出优劣,学生基本能做到,但要说出好在何处,劣在哪里可就不简单了,况且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条理清晰,自然就难上一层。开始学生只能说出哪个句子好,哪段写的好,但经过一段点拨训练之后,学生渐渐就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的结构、主旨、感情、形式、语言。如学生作文题为“座位”,是通过自己看电影找座位时的经历写了三种人,一种是坐在别人的座位上就会忐忑不安,一种是座位再差也非自己的不坐,另一种是强占了别人的座位却强词夺理、盛气凌人拒不让座。学生一读完,立即有人起来点评:此文写座位,实际写了社会,不同的人对座位的态度正折射了不同的人生观,作者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文字详略处理得当,重写了自己的体会以及老人与年轻的对话,对于看电影的时间、过程、内容甚至影片名称都没有提及;心理描写细致传神,结构自然,浑然天成,以进出影院串起,衔接紧密……学生如此一评,老师再做什么,岂不画蛇添足?
三、贴作文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学生的精心之作不能展示,可在班级设立“作文才艺展示”专栏,张贴学生作文,定期更换,也要鼓励学生向校刊、校园网、刊物投稿,目的是激发兴趣,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
贴出的作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详细批注的,目的在于“导”:导思路结构,导立意选材,导过渡衔接,导表现手法,导读写结合等等。当然这种“导”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针对学生作文不同的特点,每次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其他同学认识并效仿,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发现习作与课文写法或风格类似的,可立即点出,使其他同学认识到写作与课本的固有联系;有的学生用了时事或者身边新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入文,则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树立“大语文观”;有的涉及文学名著中故事或人物,就引导学生注意在阅读中善思善疑善积累……这样一来,许多关于阅读写作的要求就在“导语”中潜移默化到学生头脑中去了,学生视野变得开阔,思维变得活跃,课上课下自然就随处看见智慧的火花在闪烁,次次作文都能涌现出一些佳作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学期结束,凡是在班级里读过、评过或在墙上贴过、网上挂过的作文,都收集在一起,装订成册,请学生起名写序,它不仅会记录下学生们成长的足迹,更会成为学生珍贵的记忆保存下来,甚至也为更多学生的文学梦插上翅膀……
作文教学“四部曲”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教学流程,是对原来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升级。“四部曲”巧借“花招”,引发巧思妙想,激情动趣,培养兴趣爱好,核心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写作效能,提升写作水平,力求使学生感到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像阅读一样富有趣味,使学生能够达到乐写爱写、想写会写的境界,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