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插图工艺的迅速发展对插图设计提出了高要求,但各相关高校的插图设计教学却问题重重,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插图设计;课堂教学;创新
在我国,插图设计拥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先运用于书籍,“凡有书,必有图”;随着印刷技术的逐步提高,插图设计迅猛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有重大突破;在商业和网络取得了丰硕成果后,插图被运用于包装、广告、纺织品、电子媒介等多个领域。插图发展的强劲势头给插图设计的创意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符合市场需求、善于捕捉大众眼球的插图,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为此,高校的插图设计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
一、插图设计教学的现状
1.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没有关于插图设计的独立学科,其从属于绘画专业,相关的插图基础、书籍插图、数码插图等课程只是辅助性课程。多媒体专业建设起来以后,插图设计成为核心必修课程。然而,其毕竟不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体系,插图设计课程在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的插图设计课程采用的模式为“教师传授理论—学生听课—教师示范绘制—学生设计—教师点评作品—学生修改”。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即使在学生相对主动的设计环节,学生也只是临摹一些作品,并没有进行自己的作品设计。这不仅违反了新课改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作业形式缺少变化
插图设计课程的作业走不出教材的框架,形式很少有变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兴趣严重匮乏。而且,教材的作业具有独立性,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松散,这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较小的领域。
4.授课教师的水平有限
插图设计课程大多是年轻教师授课,其授课经验不足,在学生问题的处理上捉襟见肘,不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而且,年轻教师缺乏创新经验,这样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5.学生素质不高
学生的素质水平有限,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差,学生对批评的承受力低,学生的团队意识不强。
二、插图设计教学创新
1.改变教学理念
现代的插图载体十分宽泛,应运而生了多样化的艺术制作手段。重要的是,这些艺术手段的产生不是为了艺术,也不是为了作者内心的表达,而是为了传递商品信息,吸引大众的目光。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插图设计的教学理念也应该改变,从艺术的角度转化为视觉和信息的角度,以此理念为中心指导,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对插图设计人才的要求。
2.建设独立的课程体系
从插图的自身特征和实际价值来看,虽然仍与绘画和多媒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已经自成一体,所以,应该把其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是组织科研队伍,对与插图设计相关的历史、市场、艺术、心理等理论进行研究,为将来的插图设计作理论上的引导。其次是建设课程体系,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系列相关课程,使绘画和多媒体变为插图设计的一部分,而不是让插图设计从属于绘画和多媒体。再次是搭建起社团、办起发表的专门刊物或专题性网站,组织研讨会,让插图设计者之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促进插图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
(1)把基础知识的传授系统化。在教师讲授了插图基础知识以后,增加随堂的讨论和训练两个环节。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安排与基础知识相对应的插图设计课,具体的时间段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教师的讲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捕捉重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基本的插图图式。在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互相探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教师设定主题让学生研究,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大实践课程的科学性。插图设计的训练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把实践课程科学化,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切实的锻炼。首先,在选题时,教师应该综合比对,慎重选择。可以是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也可以是贴近时代的,或者是根据大型插图设计比赛及企业需求来指定。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前的调查,包括市场需求、行业特色、与之相关的设计等,在调查之后,让学生分析调查数据,进行设计构想。然后,就具体的设计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可以组织学生预先探讨设计的可行性及价值,也可以把设计的空间完全教给学生自己。最后,在学生完成设计后,要集中组织学生评价作品,应尽量让学生互评或自评,学生评价之后,教师做归纳性总结。
目前,我国插图设计的创意和价值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高校必须创新插图设计的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复兴和发展我国的插图工艺。
参考文献:
陈澜.插图的世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关键词:插图设计;课堂教学;创新
在我国,插图设计拥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先运用于书籍,“凡有书,必有图”;随着印刷技术的逐步提高,插图设计迅猛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有重大突破;在商业和网络取得了丰硕成果后,插图被运用于包装、广告、纺织品、电子媒介等多个领域。插图发展的强劲势头给插图设计的创意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符合市场需求、善于捕捉大众眼球的插图,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为此,高校的插图设计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
一、插图设计教学的现状
1.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没有关于插图设计的独立学科,其从属于绘画专业,相关的插图基础、书籍插图、数码插图等课程只是辅助性课程。多媒体专业建设起来以后,插图设计成为核心必修课程。然而,其毕竟不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体系,插图设计课程在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的插图设计课程采用的模式为“教师传授理论—学生听课—教师示范绘制—学生设计—教师点评作品—学生修改”。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即使在学生相对主动的设计环节,学生也只是临摹一些作品,并没有进行自己的作品设计。这不仅违反了新课改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作业形式缺少变化
插图设计课程的作业走不出教材的框架,形式很少有变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兴趣严重匮乏。而且,教材的作业具有独立性,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松散,这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较小的领域。
4.授课教师的水平有限
插图设计课程大多是年轻教师授课,其授课经验不足,在学生问题的处理上捉襟见肘,不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而且,年轻教师缺乏创新经验,这样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5.学生素质不高
学生的素质水平有限,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差,学生对批评的承受力低,学生的团队意识不强。
二、插图设计教学创新
1.改变教学理念
现代的插图载体十分宽泛,应运而生了多样化的艺术制作手段。重要的是,这些艺术手段的产生不是为了艺术,也不是为了作者内心的表达,而是为了传递商品信息,吸引大众的目光。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插图设计的教学理念也应该改变,从艺术的角度转化为视觉和信息的角度,以此理念为中心指导,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对插图设计人才的要求。
2.建设独立的课程体系
从插图的自身特征和实际价值来看,虽然仍与绘画和多媒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已经自成一体,所以,应该把其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是组织科研队伍,对与插图设计相关的历史、市场、艺术、心理等理论进行研究,为将来的插图设计作理论上的引导。其次是建设课程体系,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系列相关课程,使绘画和多媒体变为插图设计的一部分,而不是让插图设计从属于绘画和多媒体。再次是搭建起社团、办起发表的专门刊物或专题性网站,组织研讨会,让插图设计者之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促进插图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
(1)把基础知识的传授系统化。在教师讲授了插图基础知识以后,增加随堂的讨论和训练两个环节。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安排与基础知识相对应的插图设计课,具体的时间段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教师的讲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捕捉重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基本的插图图式。在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互相探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教师设定主题让学生研究,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大实践课程的科学性。插图设计的训练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把实践课程科学化,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切实的锻炼。首先,在选题时,教师应该综合比对,慎重选择。可以是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也可以是贴近时代的,或者是根据大型插图设计比赛及企业需求来指定。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前的调查,包括市场需求、行业特色、与之相关的设计等,在调查之后,让学生分析调查数据,进行设计构想。然后,就具体的设计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可以组织学生预先探讨设计的可行性及价值,也可以把设计的空间完全教给学生自己。最后,在学生完成设计后,要集中组织学生评价作品,应尽量让学生互评或自评,学生评价之后,教师做归纳性总结。
目前,我国插图设计的创意和价值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高校必须创新插图设计的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复兴和发展我国的插图工艺。
参考文献:
陈澜.插图的世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