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治疗小鼠人源化胃癌移植瘤模型的疗效观察及CD31的意义

来源 :基础医学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xiandin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人源化胃癌移植瘤(PDX)模型探索阿帕替尼的可能疗效预测标志物及其与紫杉醇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例小鼠PDX模型,每例模型分对照组、阿帕替尼组、紫杉醇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测量肿瘤体积及小鼠质量,计算抑瘤率。靶向捕获测序及转录组测序分析PDX肿瘤组织的分子变异及阿帕替尼用药前后的基因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CD31表达情况。结果阿帕替尼单药组在6例胃癌PDX模型中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其抑瘤率略优于紫杉醇单药;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无明显增加。阿帕替尼用药后,包含FGFR1/2在内的基因显著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血管生成、血液循环、炎性反应和蛋白级联激活等生物过程以及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微血管密度相对较高的PDX组织对阿帕替尼的敏感性高于微血管密度较低的组织。结论阿帕替尼在胃癌PDX模型中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发挥抑瘤作用,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可能预测阿帕替尼的疗效,临床是否应推荐阿帕替尼与紫杉醇联用尚需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法用于气动位置比例系统的控制,设计实现了用微机控制的比例阀-无杆气缸缓冲定位系统。实验表明,该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可以在不同工况下实
对目前正在执行的GB/T4020-1997卧式车床精度检验标准进行了分析,以车刀刀尖点与工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为着眼点,探讨了由于车刀刀尖点的位置变化而影响零件尺寸精度的一些非标检验
【正】 距今一万年左右,随着全球性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时代。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学会了农作物的栽培和家畜的饲养,开创了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增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