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发展,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和训练,更离不开学生自觉的领悟和应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由探究到巩固深化再到应用的过程,使他们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积累广泛的、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 生成 积累 应用 内化 平行四边形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26
  教育家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十分必要。下面,我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希望能给一线教师以启示。
  一、直面学生错误,尊重把握活动经验
  师: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1: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
  师:到底谁的面积大?怎么算?(生先独立测量所需数据,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再汇报交流)
  生3: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所以面积是24平方厘米。
  生4:平行四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所以面积是35平方厘米。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35平方厘米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为什么?
  生5: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这么算的,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么算。
  ……
  思考:
  学生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必然会影响他们参与新的数学活动的经历、感受和体验,从而影响学生新经验的积累。如上述教学中,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暴露了学生用“底×邻边”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思维过程,而且基于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迁移,学生坚信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邻边。虽然学生已有的认知可能是错误的,但教师把握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起始状态,确定了学生的能力起点,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究,生成积累活动经验
  1.推导公式,经历方格度量的过程,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师:到底谁对?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生:易变。
  (师拿出长7厘米、宽5厘米的可拉动的平行四边形框,并将平行四边形框拉成了长方形框,如下图)
  师: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联系?邻边呢?
  生1:平行四边形被拉成长方形后,长是7厘米,宽还是5厘米,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是35平方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高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
  师:你量了什么?
  生2:高。
  师:7×5=35(平方厘米),7×3=21(平方厘米),怎么比较大小?
  生3:因为平行四边形被拉成长方形,所以面积比平行四边形大。(课件把平行四边形移入格子图里进行验证,生数格子)
  生4:完整的有15小格,不完整的小格拼一下,一共有21格。(师根据生的回答,演示割补法,如下图)
  生5: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
  师:底乘高,这样算是什么道理?同桌商量。(生讨论略)
  师:把平行四边形沿高裁下来,拼成长方形(如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6: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长,高变成了长方形的宽,所以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算?
  生7: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刚才是将平行四边形沿高裁一刀拼成长方形,你觉得还可以从哪里裁一刀将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大家试一试。
  生8: 生9:只要沿底边上的高裁都可以。
  师:为什么要沿着高裁?
  生10:不沿着高裁,就拼不出长方形。
  生11:长方形的角是直角,沿着高裁才能拼出长方形。
  师(出示右图):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12:5×3=15(平方厘米)。
  师:在方格子图里验证一下。(生验证略)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表示公式是什么?
  生13:S=a×h或S=a·h。
  生14:S=ah。
  2.充分说理(展示纠正错误的理由)
  师:回头看看,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35平方厘米为什么错了?(出示下图)看图并说一说理由。
  生15:平行四边形的高不等于邻边,用底乘邻边算不对。
  生16:空白部分是多出来的部分。
  师:平行四边形面积能用底乘邻边算吗?
  生:不能。
  ……
  思考:
  教师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归纳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尤其是教师的两次追问“你觉得还可以从哪里裁一刀将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为什么要沿着高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感悟,积累独特的个性经验(不同的剪法)。而且,教师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统一的认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是利用对边相等,创造出四个直角,从而使学生积累了富有个性色彩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巧设变式练习,巩固应用活动经验
  (1)计算下面各图的面积。(单位:厘米)
  (生先独立练习,再汇报交流)   生1:第一个图形的面积为10×15=150(平方厘米)。
  师:你将它看成怎样的长方形?
  生1:将它看成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的长方形。
  生2:第二个图形的面积为12×6=72(平方厘米)。
  师:有同学将它看成是8×6的长方形吗?
  生:没有。
  师:有没有办法用底8厘米乘高?
  生3:72÷8=9(厘米)就是高。
  (2)比较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师: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生意见不统一)请同学们算出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生计算)
  生:它们的面积都一样。
  师:现在改变看法了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多少,高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师生归纳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
  ……
  思考: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习题(1)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有深入的理解;习题(2)将多个面积相等且形状各异的平行四边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和计算,引导他们产生新的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这样教学,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对等积变形的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里,教师对习题(1)、习题(2)的设计和开发层层递进,注重引导学生对新经验的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亲历反思过程,升华内化活动经验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1:学习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我懂得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
  师:我们是如何学会的?今天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了面积,这样的方法叫转化。
  ……
  思考: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课堂总结延伸环节,教师通过问题“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如何学会的”,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并自觉地运用于后续学习之中。这样的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个体获取的数学实践经验上升为思维经验,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验是在活动中积累的,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数学活动,才能在独立思考中不断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即“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由探究到巩固深化再到应用的过程,使他们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积累广泛的、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模型思想”的培养,优化教学思路,在解决问题中巧妙而有效的渗透模型思想。  [关键词]解决问题 渗透 模型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67  在数学学习中,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灵活渗透模型思想,引导学习者体验建模过程,学会由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要求学生在计算方面达到会、正确、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所以,加强计算教学,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计算教
[摘 要]分数的内容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一大困惑。通过对原人教版数学课本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道量率区分的易错题,从问题解决等方面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寻找重组教材、指导学法、拓展练习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量率区分 剖因溯源 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21  “一叶知秋”是指从一片树叶的凋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比赛,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引起了我的思考。下面结合这几位教师上课的教学片断,谈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五个“花招”。   花招一:乱花渐欲迷人眼——别让导语错位  案例:教学“角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角吗?给大家说说。  (学生们纷纷举手,列举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角,如牛角、羊角、人民币的角……)  师:谁来说说生活中的这些角是怎样
[摘 要]通过探究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认数”一课的教学,从中发现教师对学生应耐心等待、信任期待,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等待 引领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4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江苏省特级教师周卫东教学“认数”一课。周老师在学生练习时的耐心等待、信任的期待,既为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理想的数学教学之路
数学是一种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
[摘 要]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实际上是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操作后的反思能力。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四明”的实践探究,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做什么”“明晰怎么做”“明确自己是否做对”“明了是否还有更适合自己的解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解题教学 践行 明白 明晰 明确 明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
[摘 要]小学生数学语言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文本、解析数学问题以及迁移数学训练等方式,逐步理解和积累数学语言,形成数学素养和运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阅读 辨析转换 实践运用 数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58  数学语言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和逻辑
[摘 要]解决问题的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思维模型的建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经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具逻辑性、灵活性,最终实现数学思维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策略 思维 假设法 解决问题 关键点 混沌点 交叉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29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只要掌握好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就
[摘 要]“……”是语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省略之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出现过许多次,通过探寻发现“……”除了具有省略、替代、间隔和指向功能,还蕴含了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符号;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