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探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全文共9节文字。关于这9节文字的结构,语文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有争论的第6节的重点分析,并梳理全文的改进思路,可以得出:文章第1节为第一部分,第9节为最后一部分,而第2~8节应该合起来为一部分,不宜分为两部分。
  关键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章结构;复句结构
  一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同时收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和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全文共9节文字。关于这9节文字的结构,语文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凌文和刘世剑两位先生的观点(两位先生的相关文章均见《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凌先生认为,第1~2节为第一部分,第3~6节为第二部分,第7~8节为第三部分,第9节为第四部分。刘先生则“觉得除开头的总起和结尾的悼念语外,中间分成评述作为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和评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两部分,是比较合适的”,即第1节为第一部分,第9节为第四部分,中间再分成两部分。刘先生继续分析说,“第6段属上比较稳妥”,因为“这段具有过渡性质。但是它的特点是含有两层过渡:一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讲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第一层过渡属于同一部分内部的联系,是本段内容的重点”,亦即第2~6节为第二部分,第7~8节为第三部分。
  笔者仔细研读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觉得两位先生的分析均有漏洞,颇值得商榷。今不揣浅陋,将拙见写出,以就教于方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实是一篇悼词。悼词的一般写法: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死者生前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的主要贡献,并作简要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据此,第1节为第一部分,第9节为最后一部分,应该不会有问题。第2节:“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总领下文第3~7节,分别阐述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而第8节是写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正因为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作出了这许多贡献,才会在当代产生巨大的影响——显然,第8节承第3~7节而来。因此,第2~8节应该合起来为一部分,不宜分为两部分。
  现在我们重点来分析第6节。为便于分析,现把第6节以及第7节的第一句抄录于下: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关于这一节文字,我们应该特别留意如下几句话:
  (1)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为什么两个“喜悦”的程度不一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我们要充分注意到第7节第一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后面是一个句号。显然,这是一个表原因的句子,但其表结果的句子不在第7节而在第6节,即“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因此第7节文字紧承第6节,论述的是同一个问题。
  (2)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为什么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贡献“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6节其实都在阐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刘世剑先生认为这一节“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讲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进而断定它“属上比较稳妥”。其实,马克思为什么“对科学事业”会有这些“看法”?原因还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因此,笔者认为,第6节属下才真正是“比较稳妥”的。
  以下是笔者对本文第二部分的结构分析示意图(图1):
  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3节有一个长句,其中冒号后面单独拎出来是一个复句,对其结构的分析,现亦颇有分歧。黄国荣先生撰文(见前述人教版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参考书》)说:“第一层,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层,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层,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根据黄先生的意思,这个复句似应这样分析——
  (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2)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4)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6)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样的分析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笔者认为,恩格斯在这里论述的,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里面的三句话: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明确起见,我们不妨用国人熟悉的詞语来重新表述恩格斯的这一段话:
  (1)先有物质,(2)后有意识,(3)所以,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4)(而)上层建筑是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6)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为便于理解,可在第(4)句前面加一个“而”字。在这里,第(5)句是一个表结果的句子,这个结果直接承第(4)句而来,而跟第(3)句却没有太直接的联系。第(6)句则针对第(5)句而发,是对第(5)句的补充,两者是并列关系。而(4)(5)(6)的论述基础又是(3)。因此,把复句的下半部分的第三层分到第(6)句前面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仅仅是一个单句,并不是复句。因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不过是一个短语,并不构成句子。所以,把第二层分到“从而”前面也无法令人信服。
  根据上面的分析,窃以为这个复句的结构应该这样理解:
  (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2)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4)(而)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6)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其他文献
2017年底,90岁高龄的文学巨擘余光中先生逝世,海内外文坛“余粉”们纷纷举行各类悼念活动来纪念这位文学大师。那么,高一学生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呢?  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并确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期刊
【教學背景】  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具有难点多、份额重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回归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广大的一线教师也都密切关注着本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话题。怎样抓牢“言”去深入地品“文”,从而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是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探索的一个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一首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苏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需明确“整本书”的选取原则,选定“整本书阅读”的篇目,编写“整本书阅读”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整本书阅读”的课型及其实施方式、评价方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课型  “整本书阅读”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引发了众多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其实,“整本书阅读”列入语文
期刊
摘 要: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而中华民族最灿烂的诗歌文化,往往被初中教学“雪藏”。初中诗歌教学,应结合统编教材对诗歌内容的编排,倡导生活与诗同行,引导文化与诗同行,指导创造与诗同行,指导学生学会教材倡导的读书方法和阅读策略。   关键词:诗歌教学;统编教材;生活;文化;创造  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诗歌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乐教”与“乐学”的最
期刊
俞赛琼老师在“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示范课,这是苏轼流放黄州时写的一首词,对这首词的理解,学界是存在着一定争议的。因此,怎样引导初中学生恰当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及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迎难而上,根据学生的原有起点恰当定位,巧妙引导,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下面只着重谈两点听课感受。  一、灵动  灵动在于教学环节的
期刊
摘 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病症的冷静思考,展现了在经历“人的自觉”之后,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兰亭集序》中反映的东晋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变化、精神的突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调和性,即以自我的意欲调和、持中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历程。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生命意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的一场修禊宴会的经历,也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
期刊
摘 要:汪曾祺的散文呈现出清淡冲和、淡而有味的美学特征。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但若能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如对金岳霖先生眼疾情况的三次说法不一、其他教授入文与宣威火腿入画等,慢慢咀嚼,就会发现韵味无穷。   关键词:文本细读;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为著名国学大师金岳霖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充分体现
期刊
摘 要:散文教学需要把握情感和审美的主旋律,言语是作者表现情感和审美世界的途径。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的教学,可以从作者在文中的陌生化用词、独特的叠词和语气词、矛盾反常的表达、多次反复的词语等独特的言语中去品味,从而体悟作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世界。   关键词:散文教学;贾平凹;《一棵小桃树》;言语;情感;审美  情感和审美是散文的主旋律。在散文教学中,抓住“这个人”“这一篇”独有的文本特质,
期刊
跟一帮高二的孩子谈爱情,一会罗密欧朱丽叶,一会张生崔莺莺,一会梁山伯祝英台,一会牛郎织女,一会焦仲卿刘兰芝……明明讲的是经典爱情故事,却被一帮熊孩子扯到了“玩手机”。  别急,慢慢看。  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课堂教学。我问:“恋爱中的男女智商是多少?”学生几乎异口同声:“0。”我说:“不对,是正250和负250。”于是他们又嬉皮笑脸答:“加在一起是0。”这下,课堂马上活跃起来了,解同学耷拉的脑
期刊
摘 要: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资源条件和学生的经验、兴趣与需求,结合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开发了“书法朝圣”“唐诗之路”“越剧寻根”等研学旅行课程,并确立了研学旅行和语文课程整合实施的两个着力点:社会发展需求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语文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整合;核心素养  一、基于语文课程的研学旅行  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