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岗位能力与中职数控专业建设的融合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企业的“岗位生产能力、岗位素质能力、岗位意识能力” 用工标准运用于数控专业建设中,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专业课程教学革新、专业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及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岗位能力 数控专业建设 融合
  中职数控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机械加工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当前,相当大比例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学非所用,由此产生了很多就业苦恼与困惑。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专业建设改革的目标。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立足“企业岗位三种能力”标准从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学革新、专业环境建设三方面进行数控专业改革,以达到专业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数控专业办学吸引力。
  一、 企业“岗位三种能力”与专业建设关系界定
  (一)明确企业“岗位生产能力、岗位素质能力、岗位意识能力”的基本内涵
  1. 岗位生产能力:创新协作能力、高效精准加工能力和独立完成生产任务能力。
  2. 岗位素质能力:即岗位胜任力,包含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敬业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创业就业能力等。
  3. 岗位意识能力:包含岗位适应与心理承受能力、职业自豪感及对企业的认同力、抗挫折能力与塑自我形象的能力、交往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
  (二)企业岗位三种能力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关系
  岗位生产能力标准→建实训基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技之长 独立完成工作能力)
  岗位素质能力标准→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方法能力
  (自主学习 岗位胜任力)
  岗位意识能力标准→融校企文化→提升学生社会能力
  (安身立业 岗位适应力)
  二、企业岗位能力与中职专业建设的融合研究
  通过赴广东中山甬微制冷配件有限公司、天键集团等十余家企业调查,结合专业实际,笔者将企业岗位能力与本专业建设进行了初步对接融合尝试,供商榷。
  (一)岗位生产能力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对接
  ——企业岗位生产能力标准:
  1. 会识读零件图,能根据图纸进行简单的工艺设计分析;
  2. 能熟练操作数控车床,完成基本加工;
  3. 能独立操作四轴以上加工中心机床完成生产加工任务;
  4. 了解数控系统或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工作;
  5. 了解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1. 拟建一个实训准备室。弥补校内实训室工位不足的现状,待加工的学生可在准备室做加工前的测绘制图及工艺设计分析等准备工作,保证教学秩序,保证现有实训设备开出使用率达到90%以上。
  2. 增设一个40座制图实训室,提高学生的识绘图能力。
  3. 扩建CAD软件室,工位达到40座以上。
  4. 扩建钳加工实训室,工位达到40座以上。
  5. 健全实训室制度,引入企业6S管理,岗位职责规范。
  6. 依托校外企业建3个实习实训基地,缓解校内工位不足及高耗材的现状,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训。
  7. 建立顶岗实习及工学交替制度,保证学生专业知识更新,以学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提升效果评价:
  自信、动手能力强,熟练操作各种机床设备,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水平,有较高的独立生产加工能力。
  (二)岗位素质能力与学生方法能力提升的对接
  ——企业岗位素质能力标准:
  1. 熟练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2. 会使用宏程序进行编程;
  3. 会使用UG软件进行零件工艺设计编制;
  4. 具备自学能力,有技术改造及创新意识。
  5. 具备初级专业从业资格以上。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 以创建“适宜——学得会的课堂、有趣——有活力的课堂、有用——有成就感的课堂”为教学改革目标。
  2. 开设模块式课程教学模式,一年级开设钳加工、车铣加工模块为主线课程,二年级开设数车、数铣加工模块为主线课程,辅助课程围绕为主线课程需要开设。
  3. 主线课程采取以项目任务引领模式使学生乐学,每周保证18课时以上,以保证学习项目任务的制作连续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习成就感。如钳加工能加工如开瓶器、錾口锤子等简单工件;车加工会车如螺纹轴、传动轴等。
  4. 主线课程教师负责编制学习任务书、学生评价等,辅助课程的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制度,促进专业教师共同成长。
  5. 学生分小组教学,每组5-6人,优差生搭配组合,注重小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6. 收集实操成果并展示,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三维多元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7. 教材订制上以实用为主,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
  8. 采用仿真加工软件教学,录制实操录像及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又可减少耗材。
  9. 利用区市级技能大赛培养优秀选手,拉动专业学生共同成长,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方法能力提升效果评价:
  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强,步入工作中后可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融会贯通,在技术革新工作中发挥优势。
  (三)岗位意识能力与社会能力提升的对接
  ——企业岗位意识能力标准:   1. 明确企业岗位职责,培养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主人翁意识;
  2. 干一行爱一行,培养工作兴趣,脚踏实地工作;
  3. 遵守纪律,按章操作,岗位安全意识能力强;
  4. 团队合作意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1. 编制本专业就业指导书,二年级下半个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
  2. 请企业专家来校,将企业要求及意识与学生零距离对接;
  3.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入企业文化及国学文化,每天早会十分钟诵读《弟子规》等,班会主讲《中华经典故事》等,五四青年节、世界戒毒日等特殊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升职业素养。
  4. 校内建企业文化墙,教室、实训室、走廊及校园内张贴企业管理及励志标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阳光健康的心理。
  5. 优秀毕业生宣传墙,以榜样的力量为学生指明工作的目标方向,引导学生共同成长。
  5. 心理健康,乐观积极,工作责任心强。
  ——社会能力提升效果评价:
  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后的职业素养高,具备专业岗位意识及大局意识,融入社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安居乐业。
  三、形成 “个人、小组、教师” 共同参与的三维评价模式,制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提升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1. 建立“项目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严格按照专业预期建设目标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有效的结合进行评价。
  2. 引入企业“6S” (整理、整顿、清理、清洁、安全、节约)管理模式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职业习惯。
  3. 形成科学、有效、量化的CBE评价指标体系。如实践技能目标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80%以上,参加全区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进入B组前5名;实践产品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动手操作率达90%;实训开出率达95%以上;实践能力目标包括毕业生85%以上能达到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企业满意率达到95%以上等。
  通过上述研究,旨在解决目前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建设与中职生能力培养的脱节现象,着力把数控专业办成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方案科学、人才培养质量高、专业建设有特色、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为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2010.
  [3]王屹等.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设计[M].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面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和地质勘查技术飞速发展、有限的课时量与学生日益增长的信息量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通过编写实验实践教学系列
在工作中检验结果与病人的临床表现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此情况,临床医生总是抱怨检验人员,其实许多情况并非检验人员之过。
【摘 要】近年来校企合作成为院校的热门话题,应该说,学校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但有时候企业和学校还是很难在空间、人员特别是时间上找到契合的点,但这并不表示没有办法,本文提出三个方面的探索,以此来抛砖引玉,共同探索研究如何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 项目 课程 实训  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都比较注重校企合作、双方互利共赢。说到互利共赢,就是企业可以得到学校的智力支持,也可以进行学生人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直肠利结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过程、自动复发为其特征[1]。它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利黏膜下层,发病从远端结肠,逆行向近端蔓延,可逐渐累及整个
上消化道出血为消化内科常见急症之一,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肺、肾等多脏器疾患,再加之动脉硬化,病情常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因此,正确掌握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对延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