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声误诊阑尾黏液囊肿一例
【机 构】
:
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超声影像科,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超声影像科,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超声影像科
【出 处】
: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15年39期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京津唐地区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流行学特征。方法多中心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京津唐地区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新鲜骨折患者资料,筛选肱骨近端骨折纳入本研究。定义北京地区医院患者资料为A组,天津地区医院患者资料为B组,唐山地区医院患者资料为C组,统计患者年龄、性别、骨折AO/OTA分型等数据,分析影响骨折严重程度的因素。结果共收治1 48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平均年龄为58.47岁,
目的探讨经尺背侧入路联合桡背侧辅助切口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7例Bennett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9例;年龄18~55岁,平均36.3岁;左侧10例,右侧17例。设计第1腕掌关节尺背侧入路显露骨折断端,通过此入路清理骨折断端、复位骨折。设计桡背侧辅助切口,经辅助切口置入Herbert螺钉固定骨折。术后石膏固定4
目的探讨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小腿皮肤缺损骨外露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的15例小腿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19~54岁,平均34岁。皮肤缺损部位:小腿下段3例,中段5例,上段2例,中下段3例,中上段2例;缺损面积平均为14.1 cm×4.3 cm,均为创伤后皮肤缺损。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
目的调查京津唐地区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京津唐地区9所医院诊治的所有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尺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北京地区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天津地区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唐山地区医院患者资料定为C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等数据,对三组性别构成及年龄段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收治尺桡骨远端骨折4 909例,占尺桡骨骨
目的探讨交叉螺钉固定技术对明显移位的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8月接受切开复位交叉螺钉固定术治疗的29例Mason Ⅱb型明显移位的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1例;年龄18~56岁(平均37.2岁);左侧16例,右侧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72 h(平均33.9 h)。所有骨折的移位>2 mm或成角>30°。术后1年根据Broberg & Morr
目的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动脉皮瓣修复的36例手足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30例,女6例;年龄21~50岁,平均32.6岁。缺损部位:21例足部软组织缺损均为足背远端1/3皮肤缺损;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中,8例手背皮肤缺损、肌腱外露,3例虎口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手掌皮肤缺损、肌腱外露。缺损面积为3.0
目的介绍一种计算机辅助外固定支架在复杂胫腓骨畸形截骨矫正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应用计算机辅助外固定支架及配套计算机软件进行胫腓骨复杂畸形截骨矫正术的15例患者资料,均为单侧肢体畸形,其中左下肢8例,右下肢7例。男8例,女7例;年龄15~43岁,平均26.8岁。畸形病因:陈旧性骨髓炎9例,创伤后遗症6例。术后复查下肢X线片,测量各相关角度、距离及旋转等,将数值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为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内固定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收治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12例,女86例;平均年龄为47.0岁(18~82岁)。左侧157例,右侧14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 型12例,Ⅱ 型139例,Ⅲ型12例,Ⅳ型40例,Ⅴ型62例,Ⅵ型33例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传统医学影像学技术难以做出诊断。PET作为一种定量测定脑糖代谢及脑血流量变化的显像技术,可以比较精确地显示TBI所致的脑功能变化。目前,18F-FDG PET显像通过评价脑内葡萄糖代谢及脑血流量变化对TBI做出诊断。笔者对TBI 18F-FDG PET显像及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