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明志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ee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一生命运颠沛坎坷、贫病交加,但他在诗、书、画等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绘画构图、内容、设色、笔墨、内涵等诸多内容,探析他作品中“悲愤”之情的成因和表现,感慨一代大师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愤世嫉俗的高尚德行。
  关键词:博学多才;穷苦潦倒;水墨;悲愤;嘲讽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88-02
  徐渭(1521—1593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年幼博学、聪慧,才思过人,且志存高远。曾积极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反对奸臣严嵩的活动,一生命运颠沛坎坷。与解缙、杨慎齐名,称为“明代三大才子”。纵观徐渭一生,惨痛经历不断:幼年家人相继离去,形单影只;他博学多才,诗词、书画、戏曲、音乐、剑术无所不能, 但八次科考不中,频受打击;他也积极融入社会、迎合官场,但满腔热血无处施展;刺激至深,一度癫狂,前后九次自杀竟奇迹生还;后又因误杀继妻张氏,而引来七年牢狱之灾。晚年无所依靠,贫苦病痛缠身,“欲与知己言,回头已无人”……“坎坷生涯路,穷苦潦倒人”,如此悲苦一生,却为明清艺术及至中国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后代学者认为,他在中国画史上的成就要远高于书史上的成就。荣列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
  读徐渭的画,或清新、或雅致、或颂扬、或赞美、或孤独、或愤懑,一切酸甜苦辣皆有呈现。一个神智渐趋失常的癫狂之徒,他的才情、他的志向、他的悲楚、他的血性,统统满溢于他的作品之中。观他的画,令人五味杂陈、肃然起敬。
  以常人的角度审视徐渭,他至死也没能冲出人世的苦海,达到入凡超凡、入俗超俗的至高艺术境界,进入到天心圆融的理想之境。然而,正是他所历经的世态炎凉,铸就了他那笔下飘风骤雨、漫天蔽野、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铸就了他在中国浩瀚文艺星河中一代大师的地位,为后人所敬仰。
  绘画对于徐渭来说不仅仅是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更是他的精神寄托。徐渭一生命运多舛,遭遇凄慘,孤独寂寞,他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和满腔悲愤倾注于笔端,创作了大量的惊天动地的水墨名画。画可以书理、可以明志,可以泄愤,他常常借客体的自然属性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尤其爱表现草木花卉在冷雨凄风中的姿态,以隐喻他人生的凄苦。困窘的命运激起了他的郁闷之气,只有绘画方能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最能体现这方面情感的代表作是《墨葡萄》。此画笔墨纵横、无拘无束,墨色浓淡结合,老藤随意交叉而出,以似是而非的墨块来表现叶子,最后随意画上几串疏密得当,墨色轻重相融的墨点来表现葡萄之果粒。乍看整个画面毫无法度可言,但却满幅沧桑之气,用笔墨本身蕴含的形式美,生动地将无人顾及而慢自干枯的野葡萄隐现于如泪迹斑驳的墨色之中,那种独孤失意的寂寥之情一览无遗。并赋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人们从诗书画的巧妙结合中品味到,徐渭半生落魄,现已暮年,壮志未酬,境遇坎坷,身世凄凉,如今只落得一个“独立书斋啸晚风”的悲惨结局,这一粒粒“笔底明珠”,那一腔腔满腹经纶,谁人来赏识,只好闲弃在烂叶野藤之中,任光阴虚度,才华尽弃,这正是徐渭英雄暮年、壮志未酬之悲,这首诗以写葡萄为名,深刻地表达出徐渭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
  为了表达对现实社会不公的嘲讽,他把不同季节的花卉组成单一画面,表现一种现实世界虚无的幻境,题诗为:“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莫怪画图差两笔,近来天道教差池。”画中的梅竹、芭蕉、水仙、秋葵,外形讨巧神似,虽不符合时节交替的客观现实,但画面所营造的氛围却成功地契合了作者的主观情绪。
  徐渭的愤世嫉俗,还在于冲出常人审美理念,抒自己心中之气,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改变客体的本来面目。如画牡丹时,为了更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性格情操,他反常地以个人的感受改变在多数人心目中牡丹的“真容”,以纯墨写之,不施任何色彩,并配有诗文记之:“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内,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见此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贵,风若马牛,宜弗相似也”。作为艺术家的徐渭,当他的审美取向定格于客体物象时,是以高洁傲岸、义愤满腔的情绪来面对审美对象的,而牡丹作为客体存在的图像却和主体人格的心理图像完全背离,此时由于画家的异常判识,使客体的图示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而使“目中牡丹”转变为“心中牡丹”。“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画家以淋漓尽致的笔墨尽扫粉黛铅华,此时呈现在观者眼中的牡丹,虽然已不是“真面目”,却使人感到曲尽其妙。从它那摇曳的风彩中,传递出的是一种反抗黑暗社会风雨而不伦沉的独有风韵,它释放出的是画家悲愤沉痛之情,深深打动感染着无数观者的心。
  徐渭笔下的竹和梅花,与前人图式中那种幽雅、宁静、清高、平淡的调子格格不入,他的画浸透了极度沉痛的人生遭遇的不平和感慨。他笔下的《花卉杂画卷》(日本东京博物馆藏)中,有一幅梅花图,画中枝干下垂,并有一段没在溪水中。画旁有两句题诗:“虽能避压雪,恐未免鱼吞。”浸没在水中的梅花即使免受大雪的压迫,也避免不了葬身鱼腹的厄运,暗喻着即使具备再高品德、才华的人,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也难逃险恶的命运。又如在《墨花图卷》(上海博物馆藏)中段,潦草画数枝梅,题诗云:“曾闻饿到王元章,米换梅花照绢量。花墨虽低贫过尔,绢量今到老文长。”元代画家王冕以画梅著称,由于生活拮据,以售画糊口,以米的分量来决定画幅的尺寸,如今徐渭自己也亲身体验了这种情况,对不公允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嘲弄和讽刺。他画竹,常以竹比拟自己,或刚正之士,表现出强劲不屈的个性和对黑暗社会的反抗精神。如他画雪竹,题诗为:“画成雪竹太萧骚,掩节埋清折好梢。独有一段差似我,积高千丈恨难消。”以己喻竹,有力地宣泄了他的愤懑之情。他的另一幅表现葡萄的代表作《墨葡萄轴》(故宫博物馆藏),画面中一老干横卧中间,浓墨湿笔,沿着枝藤顺势淋漓,但见藤条纷繁交杂,果实饱满晶莹欲坠,恣意挥洒,犹如甘雨尽情涤荡,再有意配以布局列阵的不规则,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风旋劲舞的虚幻效果,给人以极其强烈而震撼的感觉。“这里枝叶、藤条、果实无以分辨,萦绕在作者心弦上的是珠珠血泪的激愤之情”。石榴通常被喻为子嗣旺盛的祥瑞之物,然而在徐渭的《石榴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中,石榴原有的传统象征寓意荡然无存,“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抒写着一个在封建社会里生不逢时的知识分子的悲苦落寞感。   徐渭高洁的人格,注定使他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去苛求富贵而与黑暗污浊势力同流,对于那种过眼烟云般的富贵也从未“贪念”,表达了画家倔强不屈和孤傲不群的鲜明个性。他常借题诗猛烈地抨击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常以螃蟹来暗喻那些欺诈百姓、飞扬跋扈的官吏和权贵,例如《黄甲图轴》中,两片硕大的荷叶下面,一只肥满的螃蟹缓慢爬行,题诗为:“兀然有物气粗豪,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黄甲”二字一语双关,古代科举进士甲科及第者称“黄甲”,而“传胪”意指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徐渭在此画中,用黄甲比喻螃蟹,又借喻科举及第者,辛辣嘲讽这些人徒有光鲜外表,实则绣花枕头,空无才学。又如他自题《水墨花卉卷》诗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蟹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这是说江村粮食成熟,农民辛勤耕耘的成果,却饲肥了霸道横行的黄甲之类的权贵。汉贼董卓身形肥胖,为世人所痛恨和不齿。诗画结合流露出画家对腐败统治阶级的无比憎恨,并坚信他们最终逃脱不了臭名远扬的下场。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然机会于友人家淘得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被他的才情震撼,惊问此乃何许人也?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的诗书画,大力宣扬徐渭,并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而后引来众多来追随者,其中不乏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八大山人等名家,艺术大师齐白石也对徐渭有较高评价:“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见证徐渭的艺术对后世影响至深。
  徐渭生前贫病交加,郁郁不得志,一生与各种痛苦相随,我们能知道他生存的艰难,但他内心的痛,却永远无人能解。穿过历史的朦胧时空,仿佛看到一位褴褛的老者在雾霭中悲愤前行,渐渐地消失在远方,但他身后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教后人受用不尽……
  参考文献:
  [1]袁宏道.徐文长传,《徐渭集·附录》。
  [2]郑奇.狂、怪、苦、涩——《徐渭杂花图卷》赏析[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0(02):4-7.
  [3]黄利.徐渭绘画艺术中的“本色”思想黄利[J].艺术百家,2007(02):60-62.
  [4]黃斐斐.超逸不羁、才艺卓绝的悲愤人生——浅析徐渭美学思想及艺术历史地位[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02):131.
  [5]徐明安.试论徐渭绘画之人文精神[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3(01):45-49.
  [6]计王菁.阳明心学对徐渭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J].美术大观, 2009(5):18-19.
  [7]杨蓉.浅析徐渭绘画体现的文人画精神及影响[J].安徽文学月刊, 2010(10):98.
  [8]王黎明.试论徐渭及其绘画对后世的影响[J].国画家, 2006(04):74-75.
  [9]单菁.徐渭:佯狂变为真疯的艺术家[J].艺术市场, 2008(7):74-76.
  [10]柯志超.愤怒泼墨写心声——简论徐渭书画的艺术特点[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7(04):53-55.
  责任编辑:孙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缺口不断加大,提升体育事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实现高质量教育目标,是现在专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改革。  关键词:高校教学 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039-02  
摘要: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同样重要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能用立德树人维度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并在成为社会推力后付诸行动,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高校必须长期坚持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必价值观教育,而师范高校更是中国梦的重要的教育阵地。开展好师范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活动,师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2005年开始启动试点的一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淮安市是新农合制度实施大市,以97.07%的覆盖率走在了全省新农合制度推行的前面。本次对淮安市涟水县黄营乡开展新农合制度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意在了解新农合制度在该乡的推行与落实情况、农民的参合情况与满意程度,并通过农民的反馈,整理分析出一份反映当前淮安市涟水县黄营乡新农合实施情况的研究报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水平,分别从文化思想、文化方法、文化知识、文化精神、文化实践和文化影响这几个角度切入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整体人文素质水平偏低;在人文精神和实践中,总体来说较为积极正面,但也存在着爱国不知如何去爱,和个人品德修养亟待进一步提升的现象。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招生工作 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
摘要:目前,对外汉语在中外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将方言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的研究还远远不足,且对东北方言偏误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任何语言都会包括标准语和方言,两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说,掌握标准语的同时不要废弃方言,汉语亦是如此。所以,本文将借用偏误相关理论,在东北方言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其偏误点并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为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通过调查学生,我们可以发现,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最大困扰的问题其实是“相似性”问题。为什么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地理知识的“相似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用相似的方法传递相似的知识。学生被相似的内容弄得“晕头转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习的内容较为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被大大的增加,学生更需要突破“相似性”的困扰。在笔者看来,比较法的应
[摘要]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进程中,习语发展成为语言和固定表达的基础。因而,英语和汉语中都不乏大量的习语。但由于文化差异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本文试图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鱼习语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从而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鱼习语 功能对等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23-01  一、功能对等理
[摘要]2009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即“61号令”。该令的推出,对整个电视产业来说,是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本文以传播学视角审视新令的变化以及机会点,在大量阅读归纳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以案例研究为基础,从源头开始,分析17号令与61号令的差别,寻求突破点,进而以事实为支撑,探讨出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61号令 公益广告 安徽卫视 广告形
高校党建部门是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组织,同时也是党建工作的重点支撑,实现了党与青年学生的有效联系,积极推动了共产党新生力量的培养。文章对现阶段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并且将"两学一做"当做重点开展主题教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阐述了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全新思路与途径,进而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整体发展,以发挥党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摘要: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比较综合的一项活动,它需要语言、思维、逻辑合为一体。由于它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在语文教学中变得日趋重要。其中,在写作教学中出现的篇章衔接词对于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往往学生在结构、素材和语言三方面出现写作困惑,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点衔接问题。本文以词语衔接词为研究对象,在议论文的片段式训练中,对学生的衔接词的结构-解构-建构进行策略研究。尽量使衔接词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