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虚拟演播室的集约构建: 困境、路径与框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在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以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传记《我的前半生》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末代皇帝》大放异彩,它为西方世界叙述了一个传奇的中国故事。到目前为止,以溥仪为题材的影视剧数量不少,无论哪个版本的改编都离不开这部传记文学作品《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最初来自于溥仪在战犯管理所写下的“认罪书和检举材料”,“《我的前半生》最初的出版宗旨是把末代皇帝溥仪作为新中国从
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是国家文化传承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互联网作为当今视听文化的主要载体,在青年审美活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渠道。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渐增强,在融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中,视听文化在形式内容上不断拓展,在呈现方式上不断创新,在互动体验上不断深化,为流行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影响了当代青年审美趣味的产生和变化。  一、当代青年符号化的审美方式  视
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之前,地理区域和文化经验之间曾一度存在过某种联系,它具有本土的、自主而且清晰的、明确界定的、坚固的和文化持续性的特征。这些联系构成了个体以及群体的‘文化认同’。”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又为“文化身份”做了具体闡释:“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1]研究文化认同即是对动态过程的观察与研究,研究“变”与“不变”之间的抗衡或融合。同时,霍尔提供了“在场
由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执导的影片《邮差的白夜》,融聚纪实小说的艺术真实特色以及影视作品的镜头美学技法,以勾连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传统文明的邮差作为叙事主人公,借助镜头所观察的视角以及后现代的重复拼接手法,真实而又富有深意地诠释创作者对时代发展中乡村消亡的隐忧。本文在探索纪实小说与影视作品的串联与互通关系之上,细致观察隐于邮差和村民生存现状及心理状态变化表象之下的现代性渗入问题,进而深入挖掘影片创作者
摘 要:人工智能进入中小学课堂已呈势不可挡之态。在本世纪初就有几套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出版,文章纵观15年间前后人工智能教材的结构与特点,对上海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要执教者(信息科技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综合分析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展现状和实施需求,旨在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有效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教材;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G423;G434 文献标志码: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将原《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中“基础设施”一章调整为“支撑条件”,并明确了“支撑条件”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文章秉持系统观念,围绕数字校园服务中心工作的目标要求,从加强信息化培训、提升全员信息化意识与能力,补齐职业院校在信息化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以及政策规范中的短板,重视信息化研究和规划工作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旨在阐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支撑条件”内涵以及建设应用要求,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