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处理得好的话,它可成为学生迷惘时的导航、困惑时的援手,能提高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细节若处理不当,则会阻碍学生学习的进程,使教学质量低下,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说,教学细节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细节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一、精心备课,在预设中把握细节
备课过程中的细节设计,是基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程度、对学生的身心状况的了解程度和教学环境的熟悉程度,是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做到以下几:
1.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深入浅出地处理知识,利用各种途径采集有用的教学信息,并借助集体备课的力量整合教学信息,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2.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过程中,事先布置学生在学校和社区范围内调查统计患有红绿色盲的人数,算出男性和女性的患病概率,调查患者家族个体色觉情况等,探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现象的成因。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对难以学习的知识点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经意地掌握住了。
3.备课设计环节中还要考虑到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和新课改理念,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等一些细节问题,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铺好基石。
二、认真上课,在生成中把握细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抓住课堂上随时迸发出的意想不到的细节问题,利用教学机智及时处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但是教学中,多数教师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提出问题,害怕影响到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其实这些都是无形的教学资源。当教学中出现意外的生成时,聪明的教师会趁机捕捉到它的价值,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例如,学习“细胞结构”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学生判断“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一定含有线粒体”这一句话是对的,笔者没有直接评价答案,而是引导问:“醋酸菌酿醋的原理是什么?醋酸菌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是否含有线粒体?”通过引导使他明白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这比起直接给出答案来更能让他记忆深刻,并且能够领悟到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时都可能迸发出教师意料之外的充满智慧的火花,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生物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素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好好把握细节性问题来提升教学质量。
三、细心评价,在反思中把握细节
1.聪明的教师总是能在课余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中汲取教学的经验以利于以后的工作。教师通过细心的评价来反思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课后的教学评价一方面是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得失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反馈出来,从作业中发现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较好,哪些知识点还存在问题,及时补救,以防留下知识的漏洞。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这节,讲完基本内容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板书有氧呼吸的反应式,结果发现有一学生将能量直接写成ATP,笔者就此现象抓住时机要他说明理由,他回答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笔者又问他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所需能量从何而来,引导他说出通过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明确细胞呼吸所产生的能量并不全部合成ATP,所以反应式中不能直接写成ATP。这样,通过练习的评价,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好的资源。
2.课后的教学评价是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来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原因和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关于“净光合作用速率和真光合速率及细胞呼吸速率间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笔者摸索一出些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这两个细胞器来解释,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明白,真光合速率可以简单理解为参与暗反应过程中CO2的固定量,而CO2的来源是线粒体呼吸释放的CO2和细胞从外界吸收的CO2,线粒体呼吸释放的CO2即可表示呼吸速率,细胞从外界吸收的CO2即可表示净光合速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反思这一细节的活动,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又便于及时地弥补教学中的遗憾,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细节虽小,但能以小见大,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是由多个细节组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求就是充分关注每一个课堂细节,从细微之处着手做起,从每一细节做起,细小之中孕育着璀璨硕果。
一、精心备课,在预设中把握细节
备课过程中的细节设计,是基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程度、对学生的身心状况的了解程度和教学环境的熟悉程度,是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做到以下几:
1.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深入浅出地处理知识,利用各种途径采集有用的教学信息,并借助集体备课的力量整合教学信息,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2.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过程中,事先布置学生在学校和社区范围内调查统计患有红绿色盲的人数,算出男性和女性的患病概率,调查患者家族个体色觉情况等,探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现象的成因。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对难以学习的知识点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经意地掌握住了。
3.备课设计环节中还要考虑到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和新课改理念,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等一些细节问题,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铺好基石。
二、认真上课,在生成中把握细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抓住课堂上随时迸发出的意想不到的细节问题,利用教学机智及时处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但是教学中,多数教师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提出问题,害怕影响到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其实这些都是无形的教学资源。当教学中出现意外的生成时,聪明的教师会趁机捕捉到它的价值,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例如,学习“细胞结构”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学生判断“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一定含有线粒体”这一句话是对的,笔者没有直接评价答案,而是引导问:“醋酸菌酿醋的原理是什么?醋酸菌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是否含有线粒体?”通过引导使他明白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这比起直接给出答案来更能让他记忆深刻,并且能够领悟到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时都可能迸发出教师意料之外的充满智慧的火花,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生物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素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好好把握细节性问题来提升教学质量。
三、细心评价,在反思中把握细节
1.聪明的教师总是能在课余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中汲取教学的经验以利于以后的工作。教师通过细心的评价来反思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课后的教学评价一方面是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得失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反馈出来,从作业中发现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较好,哪些知识点还存在问题,及时补救,以防留下知识的漏洞。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这节,讲完基本内容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板书有氧呼吸的反应式,结果发现有一学生将能量直接写成ATP,笔者就此现象抓住时机要他说明理由,他回答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笔者又问他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所需能量从何而来,引导他说出通过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明确细胞呼吸所产生的能量并不全部合成ATP,所以反应式中不能直接写成ATP。这样,通过练习的评价,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好的资源。
2.课后的教学评价是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来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原因和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关于“净光合作用速率和真光合速率及细胞呼吸速率间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笔者摸索一出些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这两个细胞器来解释,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明白,真光合速率可以简单理解为参与暗反应过程中CO2的固定量,而CO2的来源是线粒体呼吸释放的CO2和细胞从外界吸收的CO2,线粒体呼吸释放的CO2即可表示呼吸速率,细胞从外界吸收的CO2即可表示净光合速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反思这一细节的活动,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又便于及时地弥补教学中的遗憾,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细节虽小,但能以小见大,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是由多个细节组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求就是充分关注每一个课堂细节,从细微之处着手做起,从每一细节做起,细小之中孕育着璀璨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