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血巨核细胞体外扩增及其功能的研究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ncho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扩增后脐血巨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为脐血巨核细胞的扩增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足月妊娠健康新生儿的脐带血,免疫磁珠法分离出其中的CD+34细胞.采用血小板生长因子(thrombopoietin,TPO)+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IL-6和TPO+SCF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将富集的脐血CD+34接种于无血清无基质细胞的悬浮培养体系中,分别在3、7、10、14 d收集扩增产物.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的表型;血浆块法检测巨核细胞集落(colony 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CFU-MK)的形成;对巨核细胞进行DNA含量检测以评价其成熟程度;血小板体外活化实验及SCID小鼠体内移植实验评价扩增后巨核细胞的功能.结果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和培养时间扩增后,巨核细胞的数量和生物学特性不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巨核细胞(CD+41)的数量逐渐增加,但培养至14 d时增势减缓.因子组合TPO+SCF+IL-3+IL-6各时间段的扩增能力(分别扩增5.2、40.7、121.2、149.7倍)均比因子组合TPO+SCF(分别扩增3.8、27.4、85.9、106.5倍)强,但因子组合TPO+SCF的扩增能力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巨核祖细胞(CD+34CD+41)的数量在第7天时最多(分别增加43.4和36.2倍),这也被CFUMk所证实.DNA含量检测发现,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多倍体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增加.体外血小板活化实验证实,扩增的巨核细胞在体外可产生血小板,有正常巨核细胞功能.移植后两组小鼠的骨髓中均检测到人CD+45和CD+41细胞.小鼠外周血中人血小板在移植后3 d就可测到,5 d就可达到高水平(分别为20.7%和17.9%),维持20 d以后才逐渐下降.结论 通过对扩增后巨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有效、简便、易于植入受者体内的扩增方法.体外扩增的脐血巨核细胞可植入骨髓并产生功能正常的血小板.
其他文献
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档案局第11号令)作为一部部门规章,对规范城市社区档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入了解这部部门规章的内容,并对规章的内容在
目的建立清脑宣窍方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g1、Rb1及三七皂苷R1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NH2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80∶20),流速
针对口述档案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整体论指出口述档案及其与其他档案、传承主体、所在环境的整体性,提出口述档案的保护应处理好与其他档案保护的关系,注重保护要素
清宣统元年(1909)四月二十六日出版的《政治官报》第583号折奏类第5至9页,刊登了税务大臣的奏折《奏开办税务学堂折(并单)》:“奏为税务需才,亟宜设立专科学堂以宏造就而裨榷
建立食品安全档案意义重大,对保障民生以及保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食品安全档案的定义和收集范围,以及食品安全档案的积极作用等内容,重点
清朝定鼎中原后皇族宗室多居住于京城,其中重要成员被册封为王爵,其府邸被称为王府,星罗棋布的王府是北京建筑与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清代蒙古王公的府第在其游
传播档案文化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树立档案意识、营造档案文化氛围、拓展档案影响力的重要一环。在新媒体语境下,档案部门需要转变档案文化创
20世纪30年代,由于养老金和退休制度尚未普遍建立、战争及灾害频繁,北平市老年贫民的流离失所、孤苦无依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说以往对于老年贫民的社会救济带着浓厚的“施惠”“怜民”色彩,那么20世纪30年代的养老救济则开始具备一定的政府责任意识。北平市社会局救济院与民间力量发起的各种养老院所相辅相成,成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福利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养老救济实践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尽管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
档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档案融入教学不仅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思辨能力,还利于深化档案馆文化功能,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本文通过对美国50个州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