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扩增后脐血巨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为脐血巨核细胞的扩增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足月妊娠健康新生儿的脐带血,免疫磁珠法分离出其中的CD+34细胞.采用血小板生长因子(thrombopoietin,TPO)+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IL-6和TPO+SCF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将富集的脐血CD+34接种于无血清无基质细胞的悬浮培养体系中,分别在3、7、10、14 d收集扩增产物.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的表型;血浆块法检测巨核细胞集落(colony 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CFU-MK)的形成;对巨核细胞进行DNA含量检测以评价其成熟程度;血小板体外活化实验及SCID小鼠体内移植实验评价扩增后巨核细胞的功能.结果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和培养时间扩增后,巨核细胞的数量和生物学特性不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巨核细胞(CD+41)的数量逐渐增加,但培养至14 d时增势减缓.因子组合TPO+SCF+IL-3+IL-6各时间段的扩增能力(分别扩增5.2、40.7、121.2、149.7倍)均比因子组合TPO+SCF(分别扩增3.8、27.4、85.9、106.5倍)强,但因子组合TPO+SCF的扩增能力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巨核祖细胞(CD+34CD+41)的数量在第7天时最多(分别增加43.4和36.2倍),这也被CFUMk所证实.DNA含量检测发现,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多倍体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增加.体外血小板活化实验证实,扩增的巨核细胞在体外可产生血小板,有正常巨核细胞功能.移植后两组小鼠的骨髓中均检测到人CD+45和CD+41细胞.小鼠外周血中人血小板在移植后3 d就可测到,5 d就可达到高水平(分别为20.7%和17.9%),维持20 d以后才逐渐下降.结论 通过对扩增后巨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有效、简便、易于植入受者体内的扩增方法.体外扩增的脐血巨核细胞可植入骨髓并产生功能正常的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