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修”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给我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留下了探索空间。为了更好地推进“思修”课的教学改革使其切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成效,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三个方面对“思修”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修”课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038-02
由于自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这部教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全国通用,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大有裨益。但正是其通用性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特点,于是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留下了探索空间。为了更好地推进“思修”课的教学改革使其切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成效,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三个方面对我院“思修”课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探讨。
1 树立科学的“思修”课教学理念
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我院“思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我院大部分学生因为高考结果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无奈的选择结果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讲,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高考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进入我院后无法迅速挥去,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生活悲观失望。其次,大学生角色转换与大学生活适应障碍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较高的求知欲与较低的学习能力产生矛盾、我院相对严格的管理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由此,我院的学生更需要获得尊重和关爱。所以,作为“思修”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并以此来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
1.1 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虽然我院学生的知识功底比较薄弱,但他们也是有主见、有感情的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真诚地沟通,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尽可能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其求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让学生乐学、勤学、善学,以达到提升“思修”课的教学魅力,提高教学质量。
1.2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隶属于四川省司法厅,属于系统内部办学。学校始建于1982年,最初是一所中专学校,2004年正式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前后短短30年时间。学院性质的特殊性,使得我院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着较沉重的心理负担。例如:层次差别、自卑感、焦虑、盲目从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对未来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等等。这些心理问题较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给学生的精神上蒙上了阴影。因此,“思修”课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必须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愿意学、乐于学。
2 构建合理的“思修”课教学内容
首先,国家目前暂时没有专门为司法类警官职业院校学生编写“思修”课教材。因此,我院学生与其他所有高校学生一样使用同样的教材。然而,他们与其他院校学生在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和前途的打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其他院校的教法,向学生灌输过多的理论知识,势必会产生“教师讲得一头汗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情况,让本来就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其次,目前我院开设的“思修”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知识,然后靠自身的实践,内化为良好的修养和素质,其教学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要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根据教学对象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对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给予科学的合理的引导;而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进行科学的调整、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学院的“思修”课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材,真正让“思修”课成为我院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2.1 教学内容强化职业性
我院学生具有高职高专学生和预备警官的双重身份。我们学院的培养目标是既要求具备一般高职高专大学生的素质,又要具备一名合格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因此“思修”课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时,更加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尤其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例如,我们在第六章讲述职业道德时,增加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还针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而有所侧重,以期培养他们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其职业群。另外,我们学校要单独开设许多法律基础类课程,因此,在“思修”课教学内容中,我们将第七章、第八章进行了删除,而单独将《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等作为讲述的重点。
2.2 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性
一方面,“思修”课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增加合乎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充滿感召力。因此,要求在教学内容中补充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分析、典型案例以及国家新颁布和修改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等等,以期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例如,我们在教学当中补充了对“七个怎么看”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民族团结教育;诚信道德教育;对理想缺失的认识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另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我院“思修”课教师还应以发生在学生熟悉的或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教育资源来增加临时性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消除和解决大学生存在着的心理负担、道德难题和思想困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讨论的兴趣,让学生从厌学到乐学,让学生感觉到上“思修”课是一件很快乐、很有益的事情。 2.3 教学内容突出规律性
“思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课程之一,内容多,涉及面广,是一门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如何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是我们“思修”课教师构建合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加之我院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成绩较差且参差不齐,学生分数差别也较大,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理念没有转变,大学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不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这就更加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掌握其课程的规律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思修”课虽然内容庞杂,但经过仔细剖析,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例如:我们在讲“理想和信念”一章时,我们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内容可以概括为:what—— 理想和信念是什么;why—— 大学生为什么要有理想和信念;how—— 大学生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这种对全书教学内容规律性的归纳和运用,深入浅出地传授理论知识,很适合我院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采用行之有效的“思修”课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恰当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该课程的预设目标能否实现。“基础”课所面临的21世纪的时代特点,赋予课程以新的使命和丰富的内涵,加之我院学生有着非常特殊的双重身份,由此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思修”课是一门是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我们在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将其分为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两大部分。
3.1 理论教学的方法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具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院“思修”课教师必须实现由传统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变,改变“满堂灌”的做法,采取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学效率。
3.1.1 构建互动交流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讲授又有学生讨论,既有案例分析又有主题演讲和辩论,形式灵活多样,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和共鸣点,让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每次不要讲得很满,最好留有一定的自由提问时间,教师可以这段时间就学生关心的问题,比如考研选择、专业规划、兼职利弊、恋爱同居、理性消费等答疑,深入探讨,教学相长,实践证明这个环节深受学生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1.2 巧妙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多媒体使原本枯燥生硬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增加了知识的信息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寓教于乐。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探讨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便捷的手段,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信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及时正确地引导,教师还可以及时从中获取教学内容的素材,或是作为科研的源头活水。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在理论教学中的使用迎合了我院学生对“思修”课教学的需求,获得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3.2 实践教学的方法
我院“思修”课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制订出了完整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主要集中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职业体验、服务社会等,接触鲜活的社会实际,通过实践教学增强“思修”课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从而有效地促进我院学生“思修”课的“学”、“用”结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例如,近几年,我院组织开展的“服务春运、回报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都是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并且在整个春运执勤过程期间,同學们创造了“无一违纪、无一请假、无一退返”三个“无一”记录。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品味到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价值体现,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格,学生在掌握某一职业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注重一专多能之外,更拥有了人民警察职业之魂,提高了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部分同学在假期中对“90”后大学生理想和信念现状、诚信意识、求职择业取向等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收集、个人体会等方法,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的分析,以促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关键词:“思修”课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038-02
由于自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这部教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全国通用,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大有裨益。但正是其通用性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特点,于是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留下了探索空间。为了更好地推进“思修”课的教学改革使其切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成效,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三个方面对我院“思修”课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探讨。
1 树立科学的“思修”课教学理念
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我院“思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我院大部分学生因为高考结果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无奈的选择结果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讲,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高考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进入我院后无法迅速挥去,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生活悲观失望。其次,大学生角色转换与大学生活适应障碍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较高的求知欲与较低的学习能力产生矛盾、我院相对严格的管理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由此,我院的学生更需要获得尊重和关爱。所以,作为“思修”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并以此来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
1.1 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虽然我院学生的知识功底比较薄弱,但他们也是有主见、有感情的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真诚地沟通,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尽可能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其求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让学生乐学、勤学、善学,以达到提升“思修”课的教学魅力,提高教学质量。
1.2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隶属于四川省司法厅,属于系统内部办学。学校始建于1982年,最初是一所中专学校,2004年正式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前后短短30年时间。学院性质的特殊性,使得我院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着较沉重的心理负担。例如:层次差别、自卑感、焦虑、盲目从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对未来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等等。这些心理问题较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给学生的精神上蒙上了阴影。因此,“思修”课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必须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愿意学、乐于学。
2 构建合理的“思修”课教学内容
首先,国家目前暂时没有专门为司法类警官职业院校学生编写“思修”课教材。因此,我院学生与其他所有高校学生一样使用同样的教材。然而,他们与其他院校学生在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和前途的打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其他院校的教法,向学生灌输过多的理论知识,势必会产生“教师讲得一头汗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情况,让本来就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其次,目前我院开设的“思修”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知识,然后靠自身的实践,内化为良好的修养和素质,其教学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要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根据教学对象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对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给予科学的合理的引导;而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进行科学的调整、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学院的“思修”课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材,真正让“思修”课成为我院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2.1 教学内容强化职业性
我院学生具有高职高专学生和预备警官的双重身份。我们学院的培养目标是既要求具备一般高职高专大学生的素质,又要具备一名合格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因此“思修”课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时,更加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尤其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例如,我们在第六章讲述职业道德时,增加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还针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而有所侧重,以期培养他们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其职业群。另外,我们学校要单独开设许多法律基础类课程,因此,在“思修”课教学内容中,我们将第七章、第八章进行了删除,而单独将《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等作为讲述的重点。
2.2 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性
一方面,“思修”课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增加合乎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充滿感召力。因此,要求在教学内容中补充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分析、典型案例以及国家新颁布和修改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等等,以期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例如,我们在教学当中补充了对“七个怎么看”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民族团结教育;诚信道德教育;对理想缺失的认识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另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我院“思修”课教师还应以发生在学生熟悉的或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教育资源来增加临时性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消除和解决大学生存在着的心理负担、道德难题和思想困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讨论的兴趣,让学生从厌学到乐学,让学生感觉到上“思修”课是一件很快乐、很有益的事情。 2.3 教学内容突出规律性
“思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课程之一,内容多,涉及面广,是一门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如何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是我们“思修”课教师构建合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加之我院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成绩较差且参差不齐,学生分数差别也较大,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理念没有转变,大学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不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这就更加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掌握其课程的规律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思修”课虽然内容庞杂,但经过仔细剖析,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例如:我们在讲“理想和信念”一章时,我们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内容可以概括为:what—— 理想和信念是什么;why—— 大学生为什么要有理想和信念;how—— 大学生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这种对全书教学内容规律性的归纳和运用,深入浅出地传授理论知识,很适合我院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采用行之有效的“思修”课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恰当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该课程的预设目标能否实现。“基础”课所面临的21世纪的时代特点,赋予课程以新的使命和丰富的内涵,加之我院学生有着非常特殊的双重身份,由此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思修”课是一门是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我们在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将其分为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两大部分。
3.1 理论教学的方法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具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院“思修”课教师必须实现由传统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变,改变“满堂灌”的做法,采取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学效率。
3.1.1 构建互动交流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讲授又有学生讨论,既有案例分析又有主题演讲和辩论,形式灵活多样,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和共鸣点,让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每次不要讲得很满,最好留有一定的自由提问时间,教师可以这段时间就学生关心的问题,比如考研选择、专业规划、兼职利弊、恋爱同居、理性消费等答疑,深入探讨,教学相长,实践证明这个环节深受学生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1.2 巧妙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多媒体使原本枯燥生硬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增加了知识的信息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寓教于乐。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探讨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便捷的手段,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信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及时正确地引导,教师还可以及时从中获取教学内容的素材,或是作为科研的源头活水。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在理论教学中的使用迎合了我院学生对“思修”课教学的需求,获得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3.2 实践教学的方法
我院“思修”课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制订出了完整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主要集中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职业体验、服务社会等,接触鲜活的社会实际,通过实践教学增强“思修”课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从而有效地促进我院学生“思修”课的“学”、“用”结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例如,近几年,我院组织开展的“服务春运、回报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都是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并且在整个春运执勤过程期间,同學们创造了“无一违纪、无一请假、无一退返”三个“无一”记录。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品味到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价值体现,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格,学生在掌握某一职业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注重一专多能之外,更拥有了人民警察职业之魂,提高了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部分同学在假期中对“90”后大学生理想和信念现状、诚信意识、求职择业取向等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收集、个人体会等方法,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的分析,以促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