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部战区,有这样一支走在陆军改革转型前列的劲旅。4年来,他们驾战车转战全国18个省市,行程10万余公里,先后动用武器装备8万余件次、车辆6千余台次;4年来,他们参加各级组织的演训活动140余次,消耗各类弹药50余万发……这就是军改中锻造的全军首批新型合成步兵营——陆军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一营。
作为新型陆军的探路者,他们聚力改革转型,矢志锻造“陆战铁拳”,是全军第一个成建制、成体系完成由传统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转型的营级单位,开创了该类型部队建设多项全军先河,“信息力、打击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总体作战效能较以往大幅提高,连续3年被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营”,被陆军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
新编制新装备,催生转型创新的头脑风暴
2014年8月1日,嘹亮的军歌响彻礼堂,时任营长肖民从旅领导手中接过新型合成步兵营营旗,从此拉开了该营改制换装的序幕。
新型突击车列装、新式侦察通信设备入库……看着“豪华”的新装备,官兵们欢欣鼓舞。天天盼着的信息化新装备终于到来,靠“两条腿、一支枪”打仗的步兵营终于“鸟枪换炮”。
“新型合成步兵营到底应该怎么建,如何训?”一场转型思辨的头脑风暴在全营迅速掀起。他们邀请专家讲解新装备性能特点、原理构造,讲清楚新装备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时代特征、核心,填补官兵认知空白。越学,官兵视野越开阔,道路越明晰: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转型要对接未来战场、训练要瞄准实战标准。
他们把试验装备效能、论证编制人员、检验合成能力捆在一起,贯彻“体系作战”思想,环境构设上,尽量选择复杂地形、陌生地域,让演兵场紧贴战场;天候选择上,重点抓好雨雪霜冻、暗夜晨昏等特殊时节;课目设置上,突出演练节点突袭、机动驰援、快速穿插、反敌机降等重点难点……他们重新调整训练内容,从武器理论、构造原理到空地联合、体系作战,循序渐进、纵深挺进——
某连瞄准提升火力打击效能,锁定新型火炮构造及指挥控制系统,梳理总结出新式火炮射击诸元计算、观察所开设等6种创新方法,填补了该型火炮“侦、测、打”的空白。
2015年6月,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某连连指挥车内,三条指令从电台内传出:“208号车在4号高地南侧损坏”“1号高地前约300米处发现疑似防步兵雷场”“对3号区域进行侦察”。
接到指令,连长刘巍迅即下达任务。破障队驾驶突击车抵达雷场、无人机调试起飞、车辆抢修车不到10分钟排除故障……
真打实练,转型更需敢闯敢为
武器裝备尚未完全定型,人员编制还没最终确定,承领新型合成步兵营试点任务,一营白手起家、困难重重:一无先例可循,二无可靠装备,三无教材可用,四无人才储备,五无配套设施……
怎么办?营党委“一班人”意见一致:战斗力建设等不起、慢不得。面对转型契机,他们不给自己预留“缓冲期”,起步就按下“倒计时”。
接装,从工厂到营区上千公里,近百辆突击车,放弃安全便利的铁路输送,选择昼夜连续摩托化行军;组织新式火炮实弹射击,他们偏偏选择雨天、雪地、风沙等恶劣天候条件;试验突击车牵引力,他们果断提出增加拖车挂钩,牵引两辆载重挂车;组织新式突击车山林地机动试验,路线选择的是传统步兵营车辆无法通过的坦克训练道……
“其实,在极限条件下搞训练,我们比谁都怕。”营长宋恒哲说道,“一营战斗力强与装备先进有关,但装备好不等于战斗力强,全营装备基本上都是全新的,需要我们在训练中不断地试验、高强度使用,才能找准新型装备在作战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4年来,作为新型合成步兵先行者、拓荒人,他们接连克服复杂地形远程机动难、百人千装数据采集难、实兵实弹并行管控难等多重矛盾困难,先后完成力量组建、接装改装、效能试验、“归零”整改等一系列工作,为全军新型合成步兵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板。
2015年盛夏,八百里瀚海,硝烟弥漫。一营新型单兵防空导弹实弹射击面临重重考验。
能不能打?“靶机高度xx米,每次投掷x枚红外诱饵弹。”听到条件,现场的一位专家质疑:“这可是极限,导弹出厂定型试验时条件也没有这么苛刻,能打中吗?”
要不要打?作为全军新型合成步兵营试点单位,各级关注度很高,有人善意提醒:“要不把条件降低些,打不好可丢面子!”
“不试,怎知行不行?如果战场敌人这样,我们打还是不打!”该营官兵沉着应战、精确射击、首发命中。
今年春节前夕,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在某演训场拉开帷幕。“蓝军”占据地利,已布下“天罗地网”。凌晨1点,该营接到指挥部命令:“6时前必须到达‘蓝军’腹地,配合主力发起总攻。”副营长陈晨率队出征,悄然突防,直插“心脏”。
总结讲评时,“蓝军”指挥员百思不得其解,这支“奇兵”究竟从何而来?陈晨淡然一笑:“见缝插针,利用封锁空隙无光条件下穿过去的……”空隙之处乃是冰雪路面,“蓝军”指挥员竖起大拇指。
翻开该营转型“日记”,新式车载迫击炮列装7天便组织实弹射击,无人机列装43天即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侦察任务……4年多来,他们先后接收新装备数十种,均实现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集智创新,新型力量在首创中突破
7月酷暑,天热难耐。一营与空军、陆航联合进行的火力打击演练在某训练场展开。
战斗开始,一营经过快速机动,悄然抵近敌前沿,利用多种侦察力量,迅速生成战场态势图。
支援作战的歼轰机、武装直升机巡弋待战。一营地面目标引导组迅速进至引导地域。“前方发现目标,坐标xx,方位角xx,距离xx……”敌人毫无察觉,空气几乎凝滞。 营长宋恒哲带领营参谋研判敌情、分析态势,果断下令引导空中火力打击。很快,歼轰机、武装直升机在该营侦察小组引导下,对敌发起猛烈打击,重锤敲碎了敌防御外壳。随后,一营在空中火力掩护支援下,迅速夺占“蓝军”阵地。
营长宋恒哲感叹,能与战机共享数据,得益于部队装备建设飞速发展,更是营连指控装备信息化带来的结果。如今,该营实现了无线接入和要素组网,分队层面具备与其他军兵种互联互通能力,使合成营真正成为能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联合作战单元。
新型合成步兵营战斗力生成,离不开强烈的创新精神。几年来,该营坚持“围绕联合抓训练、聚焦联合强能力、着眼联合求突破”,紧盯制约联合作战能力生成的联合指挥、信息通联、空地协同、引导打击等重难点问题攻关探索,开创了新型合成步兵营多项全军先河:
首次在合成营层面对陆海空联合作战进行先期实践;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了合成营编成内联合指挥体系构建;首次构建起合成营军地联合保障网络……
转型以来,该营在全军第一个构建起装备作战试验鉴定理论框架,围绕“信息力、打击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探索新装备作战效能,采集数据近7000条,提出400多条改进建议被上级机关采纳,创新训法、战法、保法等17项,梳理10余条实战化训练经验做法,均被上级大力推广。
该营接受上级成建制、成体系、全要素、全过程的实战性检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讲评会上,原总装备部对其在“推进装备发展、建设新质力量、装备模式创新、作战效能鉴定”方面给予认可。
机动作战立体攻防,陆战先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与传统步兵不同,新编制、新装备、新战法,赋予这支新型部队新的战斗力。经过反复探索和试验,2015年11月,某训练场,一场合成营山地进攻实兵实弹演练在这里打响。
导演部刚刚下达“演练开始”的命令,担负旅右翼攻击任务的一营趁“敌”立足未稳,营长宋恒哲率领新型突击车队直插“敌”防御纵深,速度之快,攻势之猛,令“敌”指挥员和导调观摩人员震惊。
置身战场,一营的首秀令人眼前一亮:驾驭的某新型突擊车,部件处处彰显着其具有强大的机动性能和火力打击能力。
凌晨4时03分,就在开局仅过3分钟的当口,一份“敌情”通报传至营指挥所:“东南方向,发现敌武装直升机1架……”“启动雷达搜索!”很快,屏幕上1架敌机显露踪迹。隐匿在丛林里的防空导弹射手蒋文功屏气凝神,跟踪、锁定、击发……只见1枚导弹拖着火舌迅速命中“敌机”。
前方硝烟弥漫,步兵分队在武装直升机火力掩护下,一举撕开“敌”前沿突破口。工兵分队利用炮火掩护开辟通路,反装甲分队定点清除装甲目标,穿插迂回分队利用地形快速深入,一举歼灭机降之敌……一名现场观摩的专家连连感叹:“打得快、打得准、打得狠,新型步兵就该有这样的超强战斗力!”
快速机动,出奇制胜。一营聚焦实战,真打实备。组建伊始,他们就把“精细战备”作为营党委最先下力解决的难题。他们针对作战任务特点,围绕方案计划、装备物资、组织指挥、能力考评等8个方面把准战备节点,采取周有小拉练、月有营拉动等方式,实现备战与转型双轨并行发展。
如今,一营已初步形成轻便化、多能化、模块化特点,具有机动速度快、火力打击猛、指挥便捷高效、自我保障能力强等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陆战铁拳”。
作为新型陆军的探路者,他们聚力改革转型,矢志锻造“陆战铁拳”,是全军第一个成建制、成体系完成由传统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转型的营级单位,开创了该类型部队建设多项全军先河,“信息力、打击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总体作战效能较以往大幅提高,连续3年被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营”,被陆军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

新编制新装备,催生转型创新的头脑风暴
2014年8月1日,嘹亮的军歌响彻礼堂,时任营长肖民从旅领导手中接过新型合成步兵营营旗,从此拉开了该营改制换装的序幕。
新型突击车列装、新式侦察通信设备入库……看着“豪华”的新装备,官兵们欢欣鼓舞。天天盼着的信息化新装备终于到来,靠“两条腿、一支枪”打仗的步兵营终于“鸟枪换炮”。
“新型合成步兵营到底应该怎么建,如何训?”一场转型思辨的头脑风暴在全营迅速掀起。他们邀请专家讲解新装备性能特点、原理构造,讲清楚新装备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时代特征、核心,填补官兵认知空白。越学,官兵视野越开阔,道路越明晰: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转型要对接未来战场、训练要瞄准实战标准。
他们把试验装备效能、论证编制人员、检验合成能力捆在一起,贯彻“体系作战”思想,环境构设上,尽量选择复杂地形、陌生地域,让演兵场紧贴战场;天候选择上,重点抓好雨雪霜冻、暗夜晨昏等特殊时节;课目设置上,突出演练节点突袭、机动驰援、快速穿插、反敌机降等重点难点……他们重新调整训练内容,从武器理论、构造原理到空地联合、体系作战,循序渐进、纵深挺进——
某连瞄准提升火力打击效能,锁定新型火炮构造及指挥控制系统,梳理总结出新式火炮射击诸元计算、观察所开设等6种创新方法,填补了该型火炮“侦、测、打”的空白。
2015年6月,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某连连指挥车内,三条指令从电台内传出:“208号车在4号高地南侧损坏”“1号高地前约300米处发现疑似防步兵雷场”“对3号区域进行侦察”。
接到指令,连长刘巍迅即下达任务。破障队驾驶突击车抵达雷场、无人机调试起飞、车辆抢修车不到10分钟排除故障……
真打实练,转型更需敢闯敢为
武器裝备尚未完全定型,人员编制还没最终确定,承领新型合成步兵营试点任务,一营白手起家、困难重重:一无先例可循,二无可靠装备,三无教材可用,四无人才储备,五无配套设施……
怎么办?营党委“一班人”意见一致:战斗力建设等不起、慢不得。面对转型契机,他们不给自己预留“缓冲期”,起步就按下“倒计时”。
接装,从工厂到营区上千公里,近百辆突击车,放弃安全便利的铁路输送,选择昼夜连续摩托化行军;组织新式火炮实弹射击,他们偏偏选择雨天、雪地、风沙等恶劣天候条件;试验突击车牵引力,他们果断提出增加拖车挂钩,牵引两辆载重挂车;组织新式突击车山林地机动试验,路线选择的是传统步兵营车辆无法通过的坦克训练道……
“其实,在极限条件下搞训练,我们比谁都怕。”营长宋恒哲说道,“一营战斗力强与装备先进有关,但装备好不等于战斗力强,全营装备基本上都是全新的,需要我们在训练中不断地试验、高强度使用,才能找准新型装备在作战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4年来,作为新型合成步兵先行者、拓荒人,他们接连克服复杂地形远程机动难、百人千装数据采集难、实兵实弹并行管控难等多重矛盾困难,先后完成力量组建、接装改装、效能试验、“归零”整改等一系列工作,为全军新型合成步兵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板。
2015年盛夏,八百里瀚海,硝烟弥漫。一营新型单兵防空导弹实弹射击面临重重考验。
能不能打?“靶机高度xx米,每次投掷x枚红外诱饵弹。”听到条件,现场的一位专家质疑:“这可是极限,导弹出厂定型试验时条件也没有这么苛刻,能打中吗?”
要不要打?作为全军新型合成步兵营试点单位,各级关注度很高,有人善意提醒:“要不把条件降低些,打不好可丢面子!”
“不试,怎知行不行?如果战场敌人这样,我们打还是不打!”该营官兵沉着应战、精确射击、首发命中。
今年春节前夕,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在某演训场拉开帷幕。“蓝军”占据地利,已布下“天罗地网”。凌晨1点,该营接到指挥部命令:“6时前必须到达‘蓝军’腹地,配合主力发起总攻。”副营长陈晨率队出征,悄然突防,直插“心脏”。
总结讲评时,“蓝军”指挥员百思不得其解,这支“奇兵”究竟从何而来?陈晨淡然一笑:“见缝插针,利用封锁空隙无光条件下穿过去的……”空隙之处乃是冰雪路面,“蓝军”指挥员竖起大拇指。
翻开该营转型“日记”,新式车载迫击炮列装7天便组织实弹射击,无人机列装43天即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侦察任务……4年多来,他们先后接收新装备数十种,均实现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集智创新,新型力量在首创中突破
7月酷暑,天热难耐。一营与空军、陆航联合进行的火力打击演练在某训练场展开。
战斗开始,一营经过快速机动,悄然抵近敌前沿,利用多种侦察力量,迅速生成战场态势图。
支援作战的歼轰机、武装直升机巡弋待战。一营地面目标引导组迅速进至引导地域。“前方发现目标,坐标xx,方位角xx,距离xx……”敌人毫无察觉,空气几乎凝滞。 营长宋恒哲带领营参谋研判敌情、分析态势,果断下令引导空中火力打击。很快,歼轰机、武装直升机在该营侦察小组引导下,对敌发起猛烈打击,重锤敲碎了敌防御外壳。随后,一营在空中火力掩护支援下,迅速夺占“蓝军”阵地。
营长宋恒哲感叹,能与战机共享数据,得益于部队装备建设飞速发展,更是营连指控装备信息化带来的结果。如今,该营实现了无线接入和要素组网,分队层面具备与其他军兵种互联互通能力,使合成营真正成为能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联合作战单元。
新型合成步兵营战斗力生成,离不开强烈的创新精神。几年来,该营坚持“围绕联合抓训练、聚焦联合强能力、着眼联合求突破”,紧盯制约联合作战能力生成的联合指挥、信息通联、空地协同、引导打击等重难点问题攻关探索,开创了新型合成步兵营多项全军先河:
首次在合成营层面对陆海空联合作战进行先期实践;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了合成营编成内联合指挥体系构建;首次构建起合成营军地联合保障网络……
转型以来,该营在全军第一个构建起装备作战试验鉴定理论框架,围绕“信息力、打击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探索新装备作战效能,采集数据近7000条,提出400多条改进建议被上级机关采纳,创新训法、战法、保法等17项,梳理10余条实战化训练经验做法,均被上级大力推广。
该营接受上级成建制、成体系、全要素、全过程的实战性检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讲评会上,原总装备部对其在“推进装备发展、建设新质力量、装备模式创新、作战效能鉴定”方面给予认可。
机动作战立体攻防,陆战先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与传统步兵不同,新编制、新装备、新战法,赋予这支新型部队新的战斗力。经过反复探索和试验,2015年11月,某训练场,一场合成营山地进攻实兵实弹演练在这里打响。
导演部刚刚下达“演练开始”的命令,担负旅右翼攻击任务的一营趁“敌”立足未稳,营长宋恒哲率领新型突击车队直插“敌”防御纵深,速度之快,攻势之猛,令“敌”指挥员和导调观摩人员震惊。
置身战场,一营的首秀令人眼前一亮:驾驭的某新型突擊车,部件处处彰显着其具有强大的机动性能和火力打击能力。
凌晨4时03分,就在开局仅过3分钟的当口,一份“敌情”通报传至营指挥所:“东南方向,发现敌武装直升机1架……”“启动雷达搜索!”很快,屏幕上1架敌机显露踪迹。隐匿在丛林里的防空导弹射手蒋文功屏气凝神,跟踪、锁定、击发……只见1枚导弹拖着火舌迅速命中“敌机”。
前方硝烟弥漫,步兵分队在武装直升机火力掩护下,一举撕开“敌”前沿突破口。工兵分队利用炮火掩护开辟通路,反装甲分队定点清除装甲目标,穿插迂回分队利用地形快速深入,一举歼灭机降之敌……一名现场观摩的专家连连感叹:“打得快、打得准、打得狠,新型步兵就该有这样的超强战斗力!”
快速机动,出奇制胜。一营聚焦实战,真打实备。组建伊始,他们就把“精细战备”作为营党委最先下力解决的难题。他们针对作战任务特点,围绕方案计划、装备物资、组织指挥、能力考评等8个方面把准战备节点,采取周有小拉练、月有营拉动等方式,实现备战与转型双轨并行发展。
如今,一营已初步形成轻便化、多能化、模块化特点,具有机动速度快、火力打击猛、指挥便捷高效、自我保障能力强等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陆战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