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创新精神缺失

来源 :文学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多是挖掘其优点与正面价值;但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也并非全是优点,不适合全部继承.本文研究发现:由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家国一体观念、君臣父子关系的并举,以“顺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从家庭内部延展到君臣之间的政治秩序以及整个的社会规范体系当中;中国古代社会从臣子到子女再到各类社会角色,“顺从”几乎成为共性.这种“顺从性”,导致创新精神的缺失,不符合当代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因此,当前家庭教育应该引以为鉴;子女对父母应尊重而非顺从,父母对子女应宽容却不纵容.
其他文献
儿童文学是文学作品研究中的重要领域,由于其受众的特殊性,其内容多以儿童为故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其书写形式和语言风格也都具有儿童化的特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熟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广泛地应用于语言研究中,极大地促进了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笔者发现,作为一篇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多使用短小词汇,类形符比较低,词汇的丰富程度和复杂度较低,多使用重复词汇,并且多使用情态动词及名词等.这些都符合受众儿童群体有限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而根据作品高频词汇和关键词的索引,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学生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因自身性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背景等原因被排挤或主动远离课堂教学活动中心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它的存在阻碍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学业发展,文中的唐莉莉就是这样的一位学生,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适宜的家校沟通,逐渐从课堂边缘走向了课堂中心.
《儿童与课程》是现代教育学名著,本文对其进行再解读.杜威并非“儿童中心论者”,而是倡导经验生长的整体论者,他的思想里处处流露出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意味.儿童自身经验体系不断生长,在使得抽象的知识恢复其原有情景的心理化教材的引导下,不断接近成人的认知水平甚至创造出新的人类本质力量.教材的双重性是儿童与课程矛盾的起点,也是解决矛盾的重要节点,将儿童与课程联结起来的办法是教材心理学化.
目前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伴随教育改革的号召,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从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结果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教学改革.有效的实现教学方法的转换.在初中阶段,巧妙的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能有效改善语文枯燥乏味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