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 前言
社会的认可、理解、期望对人类社会的差异化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男女两性观对男女差异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在社会的期望下,男女被设定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职责,在性别气质上,人们习惯用“阴柔和感性”及“阳刚和理性”来分别形容女性与男性,西方社会“人”的哲学概念却把“非理性”的女性排除在外了,这些事实上已经对女性的政治参与提出了十分刻薄的限制, 这成为了影响女性体育决策参与态度的重要原因。从现代奥运会始,女性参与到奥运会中的历程是十分艰难的,政治、传媒、社会对女性的参与保持着冷淡和刻薄的态度,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限制女性参与到奥运会中去,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女性运动员的比例虽然有所增加,但奥林匹克运动决策层中的女性数量和决策权力仍不见有明显增长。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通过对奥林匹克体系建立的社会文化基础进行分析,探讨奥运会体系本身的不公平性,及其女性所受不公平待遇的原因,以期对女性主义在体育运动的阐述提供参考。
1 奥运决策层中的女性参与
女性进入现代奥林匹克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体育运动历来是体现男性力量的场所,通过这一途径,男性证明了自己胜于女性的优越性。早期奥运会中参加体育比赛的男子运动员需要甄选,而社会地位底下的女性更是机会渺茫。女性争取参加奥运会的历程和奥运会的影响力说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男女交锋的一个新的舞台,在这里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将被重新讨论。
奥运会在经过早期痛苦的挣扎之后,参与到奥运会比赛中的女性运动员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直到1981年,才有兩位女性进入国际奥委会这一核心机构,乃至2003 年3 月,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的15 名成员中,女性仅1人,所占比例为7.3%。从1981至2003总共有153人进入国际奥委会这个奥运会的核心地带,而女性只有20人;其中最低的比例出现在1986(占2.4%),最高的比例出现在1999(占12.4%),总体是呈一个上升的态势。截止2003年为止,IOC的总人数为126人,男性114人,女性只占了12个席位,占9.5%。1996年IOC做出决定:到2005年12月31日,国家奥委会(NOC)、国际体育联合会(IF)及从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体育组织,在各自的组织机构中,尤其是执委会及立法机构,女性必须至少占20%的席位,这将作为应执行的目标[]。在文明进程如此开化的今天,这样的改变太慢了,以至于是只具有象征性的。在奥运领域,我们研究奥林匹克中的男女平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参加比赛的人数,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在奥林匹克决策层中男女所占人数及其决策力量的比重,因为我们知道政治对改变女性命运是有重要作用的。
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决策地位缺失分析
2.1 社会性别下的女性角色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男性在物质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这种优势正在减小甚至已经消失,但男权制却以意识形态存在人类社会的潜意识中。人们一向将生理差异做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为这一差异做论据,认为男女有别,男性优于女性是天生的。但是生理性别由多个指标构成,指标之间相互联系。至于将这些不同的成分归结为生物种类指标,就显然是一种社会行为了[]。尽管生理指标是由自然产生而来的,但与女性有关的社会行为的认定却是社会历史的创造物了。社会的期望构成了女性性别形成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塑造了女性角色,是社会为女性划定了行为规范和职责。
2.2 奥林匹克决策层的女性参与
在奥运政治领域里女性一向是被排除在外的,其原因在于西方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制度,这可归咎于女性社会角色的基本假设,来自于权力核心中的男性统治。
从1981年开始,女性开始真正进入奥林匹克的领导核心,但其中绝大多数的最高领导人职位却仍然紧紧握在男性手里。截止2003年,在国家奥委会中担任主席职位的女性为1人,仅占1%,同样的在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中任主席职位的女性也仅为2人,占5.7%。不可否认,男性仍然占据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这一现象仍未得到实际改观。虽然在广度上出现了两性平等化的趋势,但严重的不平等却广泛的存在着。2004年,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工作小组改称为妇女与体育委员会,但它仍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表明了国际奥委会仍然有着不愿意让女性拥有实质话语权的心态。女性的低代表率导致了妇女在奥运政治领域中处于边缘地位,这是无益于奥林匹克运动真正健康发展的。
3 天赋人权现实意义中女性角色的缺失
3.1 天赋人权的含义
在西方,承认平等价值的最初来源,承认于他们认为的神造世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平等构成了整个西方人权体系的基石;人权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这一主张认为,人人都具有相同的理性,意即人人平等。而在自由主义传统里,人人平等被解释为机会均等。从这一理念上说女性也同样有权利和机会去参加到社会各个层面中。天赋人权的提出在动摇封建主义基础的同时,也撼动了男权大厦的基础,使广大女性意识到了其与身俱来的权利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并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去和传统社会进行抗争。
3.2 西方文化中的女性歧视
在现代社会的历程中,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系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欧洲文明庞杂的文化底蕴上近代启蒙思想家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天赋人权的概念,但却是伴随着歧视女性的阴影来到人世间的。人权的概念在逻辑上是彻底的,在具体表述时将女性剔除在“人”之外的却是倡导理性和人权的那群“亚当们”,这实际上是当时普罗大众的一般心理。
4 小结
百年奥运的历史也是一场女性解放的历史,女性自强不息的奋斗不仅解放了自己,也使人类文明更加开化。女性解放的最大障碍是自身,所以奥林匹克决策层中女性参与不平等问题不仅需要体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更重要的是女性要积极的参与到奥运政治运作当中,不要被边缘化,要努力参与到核心机构里,并唤醒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争取对奥利匹克组织的领导权,这将对改变女性在奥利匹克运动中的待遇具有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
[2]简.弗里德曼:《女权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3]戴维米勒,韦农伯格丹诺:《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社会的认可、理解、期望对人类社会的差异化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男女两性观对男女差异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在社会的期望下,男女被设定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职责,在性别气质上,人们习惯用“阴柔和感性”及“阳刚和理性”来分别形容女性与男性,西方社会“人”的哲学概念却把“非理性”的女性排除在外了,这些事实上已经对女性的政治参与提出了十分刻薄的限制, 这成为了影响女性体育决策参与态度的重要原因。从现代奥运会始,女性参与到奥运会中的历程是十分艰难的,政治、传媒、社会对女性的参与保持着冷淡和刻薄的态度,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限制女性参与到奥运会中去,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女性运动员的比例虽然有所增加,但奥林匹克运动决策层中的女性数量和决策权力仍不见有明显增长。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通过对奥林匹克体系建立的社会文化基础进行分析,探讨奥运会体系本身的不公平性,及其女性所受不公平待遇的原因,以期对女性主义在体育运动的阐述提供参考。
1 奥运决策层中的女性参与
女性进入现代奥林匹克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体育运动历来是体现男性力量的场所,通过这一途径,男性证明了自己胜于女性的优越性。早期奥运会中参加体育比赛的男子运动员需要甄选,而社会地位底下的女性更是机会渺茫。女性争取参加奥运会的历程和奥运会的影响力说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男女交锋的一个新的舞台,在这里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将被重新讨论。
奥运会在经过早期痛苦的挣扎之后,参与到奥运会比赛中的女性运动员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直到1981年,才有兩位女性进入国际奥委会这一核心机构,乃至2003 年3 月,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的15 名成员中,女性仅1人,所占比例为7.3%。从1981至2003总共有153人进入国际奥委会这个奥运会的核心地带,而女性只有20人;其中最低的比例出现在1986(占2.4%),最高的比例出现在1999(占12.4%),总体是呈一个上升的态势。截止2003年为止,IOC的总人数为126人,男性114人,女性只占了12个席位,占9.5%。1996年IOC做出决定:到2005年12月31日,国家奥委会(NOC)、国际体育联合会(IF)及从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体育组织,在各自的组织机构中,尤其是执委会及立法机构,女性必须至少占20%的席位,这将作为应执行的目标[]。在文明进程如此开化的今天,这样的改变太慢了,以至于是只具有象征性的。在奥运领域,我们研究奥林匹克中的男女平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参加比赛的人数,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在奥林匹克决策层中男女所占人数及其决策力量的比重,因为我们知道政治对改变女性命运是有重要作用的。
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决策地位缺失分析
2.1 社会性别下的女性角色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男性在物质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这种优势正在减小甚至已经消失,但男权制却以意识形态存在人类社会的潜意识中。人们一向将生理差异做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为这一差异做论据,认为男女有别,男性优于女性是天生的。但是生理性别由多个指标构成,指标之间相互联系。至于将这些不同的成分归结为生物种类指标,就显然是一种社会行为了[]。尽管生理指标是由自然产生而来的,但与女性有关的社会行为的认定却是社会历史的创造物了。社会的期望构成了女性性别形成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塑造了女性角色,是社会为女性划定了行为规范和职责。
2.2 奥林匹克决策层的女性参与
在奥运政治领域里女性一向是被排除在外的,其原因在于西方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制度,这可归咎于女性社会角色的基本假设,来自于权力核心中的男性统治。
从1981年开始,女性开始真正进入奥林匹克的领导核心,但其中绝大多数的最高领导人职位却仍然紧紧握在男性手里。截止2003年,在国家奥委会中担任主席职位的女性为1人,仅占1%,同样的在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中任主席职位的女性也仅为2人,占5.7%。不可否认,男性仍然占据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这一现象仍未得到实际改观。虽然在广度上出现了两性平等化的趋势,但严重的不平等却广泛的存在着。2004年,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工作小组改称为妇女与体育委员会,但它仍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表明了国际奥委会仍然有着不愿意让女性拥有实质话语权的心态。女性的低代表率导致了妇女在奥运政治领域中处于边缘地位,这是无益于奥林匹克运动真正健康发展的。
3 天赋人权现实意义中女性角色的缺失
3.1 天赋人权的含义
在西方,承认平等价值的最初来源,承认于他们认为的神造世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平等构成了整个西方人权体系的基石;人权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这一主张认为,人人都具有相同的理性,意即人人平等。而在自由主义传统里,人人平等被解释为机会均等。从这一理念上说女性也同样有权利和机会去参加到社会各个层面中。天赋人权的提出在动摇封建主义基础的同时,也撼动了男权大厦的基础,使广大女性意识到了其与身俱来的权利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并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去和传统社会进行抗争。
3.2 西方文化中的女性歧视
在现代社会的历程中,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系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欧洲文明庞杂的文化底蕴上近代启蒙思想家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天赋人权的概念,但却是伴随着歧视女性的阴影来到人世间的。人权的概念在逻辑上是彻底的,在具体表述时将女性剔除在“人”之外的却是倡导理性和人权的那群“亚当们”,这实际上是当时普罗大众的一般心理。
4 小结
百年奥运的历史也是一场女性解放的历史,女性自强不息的奋斗不仅解放了自己,也使人类文明更加开化。女性解放的最大障碍是自身,所以奥林匹克决策层中女性参与不平等问题不仅需要体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更重要的是女性要积极的参与到奥运政治运作当中,不要被边缘化,要努力参与到核心机构里,并唤醒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争取对奥利匹克组织的领导权,这将对改变女性在奥利匹克运动中的待遇具有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
[2]简.弗里德曼:《女权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3]戴维米勒,韦农伯格丹诺:《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