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在左
一条大街,两个影子;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手牵手,心连心。
我从小喜欢缠着父亲,父亲在我心中无所不能。玩具扭坏了,一经他的手,便神奇地复原;什么知识,经他一讲,不过就那么回事。最喜欢的是和他走在街上,那时我还小,一直跟在后面,不停地问奇怪的问题,而他也不厌其烦地勾着我举起来的左手,勉强地牵着我,不停地回答。他迈开大步向前走,我只能不停地小跑着。
“爸爸,慢点儿!”,“爸爸,我走不动了。”
“不行,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
自己的路自己走。那时,夕阳在地面上投下两个不齐的影子,左边一个,宽阔高大,右边一个,瘦弱矮小;一个随着稳健的步伐有规律地起伏,一个不停跳跃着,紧靠着另一个,很滑稽,但很温馨。
后来,我渐渐长大,身高渐渐向父亲看齐。一次和父亲并排走,我发现,我可以正常地拉着父亲的手随他向前走,而不是像几年前勉强拉住衣袖,每次父亲牵我总是努力沉下右肩,垂着右手,让我的小手搭在他宽厚的大手,长大后才发现,父亲长期沉肩,左肩比右肩略低。
奇怪的是,我几次想站在父亲左边,都被他拒绝了,过马路也是这样。有几次,我特意溜到父亲左边,都被他执拗地牵到右边,问他也不答,按照父亲倔强的性格,他是不会明说的。
后来是奶奶无意中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走路时站在左边,以保护右边的人。原来如此,“爱在左”。于是每次散步,我心安理得地站在右边,父亲也”心安理得”地站在左边,似乎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
地上的影子,映出了光阴流逝:左边的影子依旧,右边的影子却越来越高大,似乎有盖过左边影子的势头。两个影子一起有规律地上下起伏,很是和谐。
可是没过多久,我踏进更高的学府,已无暇和父亲上街。我想,现在我应该可以牵住他的手,站在左边吧;阳光徐徐洒下,那影子,应该是左边略高,右边略低。可惜,我竟不能亲身体会。
但我更想,等父亲老了,我们一起上街:我在左,他在右;我慢下脚步,等着步伐缓慢的老父。应是阳光依旧,左影高,右影低。
善乃人之常情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怀疑善良。君不见:“暖闻”被视为“鸡汤”,某某明星到贫困地区为孩子们提供帮助,做义工,网友直呼“作秀”;某人扶起摔倒老人,网络上一片质疑之声;我们甚至常常以最坏的恶意,来怀疑、揣测善良……
其实,在我们身边,善良是无处不在的。善意不分先后,善举不分大小。那些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的企业家,慷慨解囊,扶危济困,是善良;那些感动中国人物,数十年如一日奉献、坚守,是善良;而我们,心中怀有一份善念,随手拾起脚下的纸屑,真诚地祝福他人,给陌生人一份微笑,善待流浪街头的猫咪,这些都是善良。
我们常常感佩那些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悲悯、博大与善良,在“感动中国”颁奖盛典时泣不成声,殊不知,善良却不是他们的专利。善良是不分阶层,不分年龄、种族的,它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品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都盛满着善良。你的一把雨伞,为清洁工人撑起一片晴空;你的一杯热茶,使口渴难耐的民工沁人心脾;你的一个微笑,化解了台上演讲者的紧张情绪;你的一声谢谢,肯定了劳动者的成果……这些都是善良。
“勿以善小而不为”。个人的善举对于庞大的社会可能微不足道,但它折射出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犹记2008年,四川发生百年一遇的汶川大地震,在全国人民的捐款、军队的搜救、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当地人民终于渡过难关;印尼海啸,全世界贡献的力量,为灾区人民带去安慰和帮助。在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的善良却足以驱走灾难的阴霾。
真正的善良,应该是义无反顾的,决不考虑利害得失。相信善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足以温暖人心,融化坚冰。
善良或许会遭遇不解、甚至嘲笑。但你依然要相信善良,为善良坚守。因为: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你若行善,世界就以幸运亲吻你的脸颊。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人之常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种声音浑难忘,最是岁暮爆竹声
照我们这里的风俗,过年是要放鞭炮的。记忆中,各家在年前准备好鞭炮,到了大年三十中午这天才开始放。爆竹是新年的使者,点燃第一挂爆竹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伴着亮丽的颜色、耀眼的火光、喜庆的声音,一家人期待着新年,似乎一切都沾上了喜气。除夕的爆竹,元宵的烟花,是春节特有的符号。
不仅如此,鞭炮几乎是贯穿春节的主旋律。
祭祖也少不了鞭炮。每年春节团圆饭后,山丘高阜,青烟四起,苍松翠柏间,爆竹声此起彼伏。这祭祖的鞭炮声。不仅使祭祀亲人充满一种庄重、虔诚的仪式感,也寄托了人们慎终追远、祛病除灾、除旧布新等诸多朴素而美好的情思。
甚至,中国人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一切人事风俗,鞭炮必不可少。
“礼失求诸野”,鞭炮声在城市已经消失很多年了,也只能在农村,才能听的到了。“禁鞭”的脚步越来越近,那熟悉的、撼人心魄却并非聒噪的爆竹声,恐怕将成为最后的绝响。我忽地想起我记忆中的爆竹声和年味了。
照旧是要守夜的,老一辈人的故事中,一家老小都得守过十二点。冯骥才在《守岁》中写道: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新年到,好热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依稀记得这首童谣。儿时的除夕,深黄的天空下,万家灯火交织成一片,融成一派温馨祥和的黄色,似乎万物都沉浸在幸福中,却又期待着年夜天空的绽放。往往有几户按捺不住喜悦的人家,早早点燃自家的爆竹。毕毕剥剥的声音,是新年倒计时的钟声,不经意地叩响却又确切地提醒着人们新年的到来。新年的钟声敲响,各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爆竹,霎时,夜幕下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胆小的孩子捂着耳朵,却也昂起头欣赏天空。
今年的春节似乎一样也没少:祭祖、团圆、守夜、拜年……气氛也是依旧融洽,却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没有鞭炮,团圆饭也显的不够正式。
但今年的春节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窗外灯火阑珊,几点微弱的灯光孤零零的连不成片。不觉已是深夜,窗外一片寂静,睡意逐渐弥漫全身,竟不觉今夜的特别之处。天空一片沉寂,地上也是空荡荡的。去年除夕夜爆竹聲稀稀落落,断断续续,似是乐曲冗长回环的前奏,开始让人期待着主题,直到乐曲终了,主题仍未出现;或是一场失败的演讲后,观众礼节性的稀疏掌声。
有人预计五年后爆竹将消失,也就是说“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场景将成为美好的记忆,也只能是记忆了。随着爆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年味似乎也淡了。
诚然,社会在进步的同时,需要移风易俗。尤其是在提倡绿色环保、打响蓝天保卫战的今天,鞭炮的终结似乎带有某种宿命。“禁鞭”换来的是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人们环保意识提高,也带给我们心中微微的怀念。
一种声音浑难忘,最是岁暮爆竹声。
在大力倡导文明祭祀、网上祭祀的今天,我依然执拗地认为:与其在电屏屏幕上点击鲜花香烛,黯然神伤,不如到亲人坟头,在鞭炮声中恸哭一场。
我依然执拗地怀想,怀想那声声爆竹,那充满年味的火药香。
(作者介绍:周文思,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5)班学生)
一条大街,两个影子;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手牵手,心连心。
我从小喜欢缠着父亲,父亲在我心中无所不能。玩具扭坏了,一经他的手,便神奇地复原;什么知识,经他一讲,不过就那么回事。最喜欢的是和他走在街上,那时我还小,一直跟在后面,不停地问奇怪的问题,而他也不厌其烦地勾着我举起来的左手,勉强地牵着我,不停地回答。他迈开大步向前走,我只能不停地小跑着。
“爸爸,慢点儿!”,“爸爸,我走不动了。”
“不行,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
自己的路自己走。那时,夕阳在地面上投下两个不齐的影子,左边一个,宽阔高大,右边一个,瘦弱矮小;一个随着稳健的步伐有规律地起伏,一个不停跳跃着,紧靠着另一个,很滑稽,但很温馨。
后来,我渐渐长大,身高渐渐向父亲看齐。一次和父亲并排走,我发现,我可以正常地拉着父亲的手随他向前走,而不是像几年前勉强拉住衣袖,每次父亲牵我总是努力沉下右肩,垂着右手,让我的小手搭在他宽厚的大手,长大后才发现,父亲长期沉肩,左肩比右肩略低。
奇怪的是,我几次想站在父亲左边,都被他拒绝了,过马路也是这样。有几次,我特意溜到父亲左边,都被他执拗地牵到右边,问他也不答,按照父亲倔强的性格,他是不会明说的。
后来是奶奶无意中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走路时站在左边,以保护右边的人。原来如此,“爱在左”。于是每次散步,我心安理得地站在右边,父亲也”心安理得”地站在左边,似乎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
地上的影子,映出了光阴流逝:左边的影子依旧,右边的影子却越来越高大,似乎有盖过左边影子的势头。两个影子一起有规律地上下起伏,很是和谐。
可是没过多久,我踏进更高的学府,已无暇和父亲上街。我想,现在我应该可以牵住他的手,站在左边吧;阳光徐徐洒下,那影子,应该是左边略高,右边略低。可惜,我竟不能亲身体会。
但我更想,等父亲老了,我们一起上街:我在左,他在右;我慢下脚步,等着步伐缓慢的老父。应是阳光依旧,左影高,右影低。
善乃人之常情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怀疑善良。君不见:“暖闻”被视为“鸡汤”,某某明星到贫困地区为孩子们提供帮助,做义工,网友直呼“作秀”;某人扶起摔倒老人,网络上一片质疑之声;我们甚至常常以最坏的恶意,来怀疑、揣测善良……
其实,在我们身边,善良是无处不在的。善意不分先后,善举不分大小。那些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的企业家,慷慨解囊,扶危济困,是善良;那些感动中国人物,数十年如一日奉献、坚守,是善良;而我们,心中怀有一份善念,随手拾起脚下的纸屑,真诚地祝福他人,给陌生人一份微笑,善待流浪街头的猫咪,这些都是善良。
我们常常感佩那些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悲悯、博大与善良,在“感动中国”颁奖盛典时泣不成声,殊不知,善良却不是他们的专利。善良是不分阶层,不分年龄、种族的,它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品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都盛满着善良。你的一把雨伞,为清洁工人撑起一片晴空;你的一杯热茶,使口渴难耐的民工沁人心脾;你的一个微笑,化解了台上演讲者的紧张情绪;你的一声谢谢,肯定了劳动者的成果……这些都是善良。
“勿以善小而不为”。个人的善举对于庞大的社会可能微不足道,但它折射出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犹记2008年,四川发生百年一遇的汶川大地震,在全国人民的捐款、军队的搜救、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当地人民终于渡过难关;印尼海啸,全世界贡献的力量,为灾区人民带去安慰和帮助。在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的善良却足以驱走灾难的阴霾。
真正的善良,应该是义无反顾的,决不考虑利害得失。相信善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足以温暖人心,融化坚冰。
善良或许会遭遇不解、甚至嘲笑。但你依然要相信善良,为善良坚守。因为: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你若行善,世界就以幸运亲吻你的脸颊。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人之常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种声音浑难忘,最是岁暮爆竹声
照我们这里的风俗,过年是要放鞭炮的。记忆中,各家在年前准备好鞭炮,到了大年三十中午这天才开始放。爆竹是新年的使者,点燃第一挂爆竹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伴着亮丽的颜色、耀眼的火光、喜庆的声音,一家人期待着新年,似乎一切都沾上了喜气。除夕的爆竹,元宵的烟花,是春节特有的符号。
不仅如此,鞭炮几乎是贯穿春节的主旋律。
祭祖也少不了鞭炮。每年春节团圆饭后,山丘高阜,青烟四起,苍松翠柏间,爆竹声此起彼伏。这祭祖的鞭炮声。不仅使祭祀亲人充满一种庄重、虔诚的仪式感,也寄托了人们慎终追远、祛病除灾、除旧布新等诸多朴素而美好的情思。
甚至,中国人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一切人事风俗,鞭炮必不可少。
“礼失求诸野”,鞭炮声在城市已经消失很多年了,也只能在农村,才能听的到了。“禁鞭”的脚步越来越近,那熟悉的、撼人心魄却并非聒噪的爆竹声,恐怕将成为最后的绝响。我忽地想起我记忆中的爆竹声和年味了。
照旧是要守夜的,老一辈人的故事中,一家老小都得守过十二点。冯骥才在《守岁》中写道: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新年到,好热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依稀记得这首童谣。儿时的除夕,深黄的天空下,万家灯火交织成一片,融成一派温馨祥和的黄色,似乎万物都沉浸在幸福中,却又期待着年夜天空的绽放。往往有几户按捺不住喜悦的人家,早早点燃自家的爆竹。毕毕剥剥的声音,是新年倒计时的钟声,不经意地叩响却又确切地提醒着人们新年的到来。新年的钟声敲响,各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爆竹,霎时,夜幕下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胆小的孩子捂着耳朵,却也昂起头欣赏天空。
今年的春节似乎一样也没少:祭祖、团圆、守夜、拜年……气氛也是依旧融洽,却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没有鞭炮,团圆饭也显的不够正式。
但今年的春节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窗外灯火阑珊,几点微弱的灯光孤零零的连不成片。不觉已是深夜,窗外一片寂静,睡意逐渐弥漫全身,竟不觉今夜的特别之处。天空一片沉寂,地上也是空荡荡的。去年除夕夜爆竹聲稀稀落落,断断续续,似是乐曲冗长回环的前奏,开始让人期待着主题,直到乐曲终了,主题仍未出现;或是一场失败的演讲后,观众礼节性的稀疏掌声。
有人预计五年后爆竹将消失,也就是说“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场景将成为美好的记忆,也只能是记忆了。随着爆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年味似乎也淡了。
诚然,社会在进步的同时,需要移风易俗。尤其是在提倡绿色环保、打响蓝天保卫战的今天,鞭炮的终结似乎带有某种宿命。“禁鞭”换来的是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人们环保意识提高,也带给我们心中微微的怀念。
一种声音浑难忘,最是岁暮爆竹声。
在大力倡导文明祭祀、网上祭祀的今天,我依然执拗地认为:与其在电屏屏幕上点击鲜花香烛,黯然神伤,不如到亲人坟头,在鞭炮声中恸哭一场。
我依然执拗地怀想,怀想那声声爆竹,那充满年味的火药香。
(作者介绍:周文思,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5)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