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框架理论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对延安城管打人事件中的官方舆论空间和民间舆论空间进行框架使用对比分析。同时对以网民言论为主的民间舆论空间进一步进行主题内容剖析,旨在揭示民间舆论空间对官方舆论空间的“舆论倒逼”。
【关键词】框架理论 官方舆论 民间舆论 舆论倒逼
媒介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建构起自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绝对权威,成为舆论生成与演变的主阵地。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使得“舆论倒逼”频频上演。微笑“表哥”杨达才、“房叔”蔡斌、“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离婚承诺书”当事人单增德等,经过微博曝光、传统媒体跟进,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而纷纷丢掉官职并受到法律制裁,这都是“舆论倒逼”的结果。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在中国形成了网络舆论‘倒逼’传统媒体舆论、市场化媒体‘倒逼’主流媒体的舆论格局。在双重‘倒逼’的形势下,很多时候,主流媒体被边缘化了,其有效性被严重稀释,很难应对充满巨大张力的中国社会现实。”①这段话很有见地的论述了“舆论倒逼”的社会舆情现状,但对于“舆论倒逼”并没有做出明确界定。
关于“舆论倒逼”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学者丁柏铨认为,舆论倒逼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方、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方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作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作出相应的处理。②笔者认为,“舆论倒逼”是指民间舆论场超越了官方舆论场的引导,反过来对官方舆论场产生强大“胁迫”,要求官方回应并采取有效策略,更多的是人们对真相的求索,对正义的伸张,对公平的捍卫,对人权的维护,对改革的诉求。
一、案例选取
如图1所示,舆情事件主要集中在社会与法制领域(47.8%),社会民生话题不断上升,高居舆情事件排行榜的第二位(18.7%)。舆情事件关涉主体多为政府、职能部门、官员及执法人员,共占舆情事件关涉主体的76.4%。③笔者选取延安城管打人事件作为案例,对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框架使用进行分析以此来剖析“舆论倒逼”,不仅因为其归属于社会与法制领域,同时蕴含了民生因素,此外舆论事件关涉的主体为城管,能够体现“官”民冲突,加之该事件掀起了舆论风波,因此该案例比较典型,颇有研究价值。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1、官方舆论空间样本选取
关于“延安城管打人事件”,笔者从媒体影响力因素考虑选取了从事件开始到结束(2013年5月31日——2013年6月8日)具有代表性的官方媒体(新华网、人民网)相关报道进行研究。笔者将事件分为爆发期、发展期、结束期,在每个阶段选取10篇报道进行文本解读和框架分析。
2、民间舆论空间样本选取
笔者从媒介使用频度与影响力等因素出发节选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天涯论坛与“延安城管打人事件”相关的网友每天发布的前100条评论或者帖子进行框架使用分析和主题内容分析。
根据Semetko和Valkenburg对框架单元的分析,研究者一般通过责任框架、人文关怀框架、经济后果框架、道德框架以及冲突框架对社会争议和敏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分析。④笔者结合该事件的社会特性、参考以往中国学者对框架的运用,最终将叙事框架确定为以下6个:责任框架(谁应该对此事负责,责任应该归咎于何人或者何事)、人文关怀框架(事件是否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影响其正常生活)、经济后果框架(是否给国家、组织或者个人带来损失)、领导人框架(责任方领导是否出面表态)、否认框架(是否对有关事件的信息和指正进行否认)、社会情绪框架(民众是否对此事件对当事双方表达愤怒、震惊、同情等情绪)。笔者对每个分析单元作出框架属性划分,有的分析单元可能同时体现多个框架,需要做多重归属分类,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发现
1、官方舆论场的话语框架使用
如图2所示,延安城管打人事件发生以后,官方使用最多的是“责任框架”,即立即介入事件调查,对责任方进行处理,这种闪电行动正是群情激奋、“舆论倒逼”的结果。其次,使用最多的是“否认框架”,面对舆论的风口浪尖,官方话语的第一表达就是动手打人的城管是临时工,非正式员工。随后对超标办公楼、超标公务用车进行澄清否认。值得一提的是,“否认框架”的使用类似于公关策略中的“推卸责任”,目的是缓解民众情绪,修复其受损形象。“领导人框架”也被积极建构,体现领导的重视,从侧面也说明是“舆论倒逼”迫使领导现身表态。从以上三个框架的大量使用来看,无论是对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处理,以“临时工”作为“挡箭牌”,还是领导人出面发言、鞠躬道歉,这都源于“舆论倒逼”,也体现了“舆论倒逼”对公权力的监督。
2、民间舆论场的话语框架使用
如图2所示,民间舆论场话语框架使用最多的是“社会情绪框架”,网友在责骂、围观、调侃中表达自己的愤怒、无奈、质问、震惊等情绪。在该框架中频繁出现“暴力执法”、“无人性”、“血腥”、“鄙视”、“执法性谋杀”、“百姓尊严”、“城管威武”、“以后也要当城管”等词汇。其中对城管打人视频、城管局局长鞠躬道歉等新闻更是疯狂转载,仅在新浪微博上的转载量就高达18万之多。超过90%的人都对延安城管局表示愤怒、进行谴责,只有近5%的人对城管表示理解和同情,民众舆论一边倒,这也正是“舆论倒逼”的体现。
其次,使用最多的是“否认框架”和“责任框架”。对“否认框架”的使用主要体现在网友对官方(城管大队)给出的“临时工”的说法、处理结果存在质疑,认为处罚过轻,责任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处罚。质疑延安城管局30层办公大楼违法超标,局长公务用车超标涉嫌贪污或受贿。甚至有网友怀疑局长赔偿被打店主医疗费用是纳税人的钱,并且呼吁被打店主拒绝局长道歉。总体来说,“否认框架”的大量使用表明公众为对官方舆论的不信任,这种民间与官方舆论场的不协调对官方舆论场产生一种强大的“胁迫”,迫使相关负责人现身说法,诚恳表态。“责任框架”则表现为呼吁官方对责任人严厉惩罚。众怒难平、强烈谴责、否认官方说法、要求严惩,这都体现着舆论的一步步“倒逼”。这与官方媒体经过议题建构想要引导舆论的方向背道而驰,并且逼迫延安城管局调查事件、处理责任方、局长鞠躬道歉,这不得不说是“舆论倒逼”的胜利。
【关键词】框架理论 官方舆论 民间舆论 舆论倒逼
媒介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建构起自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绝对权威,成为舆论生成与演变的主阵地。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使得“舆论倒逼”频频上演。微笑“表哥”杨达才、“房叔”蔡斌、“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离婚承诺书”当事人单增德等,经过微博曝光、传统媒体跟进,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而纷纷丢掉官职并受到法律制裁,这都是“舆论倒逼”的结果。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在中国形成了网络舆论‘倒逼’传统媒体舆论、市场化媒体‘倒逼’主流媒体的舆论格局。在双重‘倒逼’的形势下,很多时候,主流媒体被边缘化了,其有效性被严重稀释,很难应对充满巨大张力的中国社会现实。”①这段话很有见地的论述了“舆论倒逼”的社会舆情现状,但对于“舆论倒逼”并没有做出明确界定。
关于“舆论倒逼”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学者丁柏铨认为,舆论倒逼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方、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方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作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作出相应的处理。②笔者认为,“舆论倒逼”是指民间舆论场超越了官方舆论场的引导,反过来对官方舆论场产生强大“胁迫”,要求官方回应并采取有效策略,更多的是人们对真相的求索,对正义的伸张,对公平的捍卫,对人权的维护,对改革的诉求。
一、案例选取
如图1所示,舆情事件主要集中在社会与法制领域(47.8%),社会民生话题不断上升,高居舆情事件排行榜的第二位(18.7%)。舆情事件关涉主体多为政府、职能部门、官员及执法人员,共占舆情事件关涉主体的76.4%。③笔者选取延安城管打人事件作为案例,对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框架使用进行分析以此来剖析“舆论倒逼”,不仅因为其归属于社会与法制领域,同时蕴含了民生因素,此外舆论事件关涉的主体为城管,能够体现“官”民冲突,加之该事件掀起了舆论风波,因此该案例比较典型,颇有研究价值。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1、官方舆论空间样本选取
关于“延安城管打人事件”,笔者从媒体影响力因素考虑选取了从事件开始到结束(2013年5月31日——2013年6月8日)具有代表性的官方媒体(新华网、人民网)相关报道进行研究。笔者将事件分为爆发期、发展期、结束期,在每个阶段选取10篇报道进行文本解读和框架分析。
2、民间舆论空间样本选取
笔者从媒介使用频度与影响力等因素出发节选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天涯论坛与“延安城管打人事件”相关的网友每天发布的前100条评论或者帖子进行框架使用分析和主题内容分析。
根据Semetko和Valkenburg对框架单元的分析,研究者一般通过责任框架、人文关怀框架、经济后果框架、道德框架以及冲突框架对社会争议和敏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分析。④笔者结合该事件的社会特性、参考以往中国学者对框架的运用,最终将叙事框架确定为以下6个:责任框架(谁应该对此事负责,责任应该归咎于何人或者何事)、人文关怀框架(事件是否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影响其正常生活)、经济后果框架(是否给国家、组织或者个人带来损失)、领导人框架(责任方领导是否出面表态)、否认框架(是否对有关事件的信息和指正进行否认)、社会情绪框架(民众是否对此事件对当事双方表达愤怒、震惊、同情等情绪)。笔者对每个分析单元作出框架属性划分,有的分析单元可能同时体现多个框架,需要做多重归属分类,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发现
1、官方舆论场的话语框架使用
如图2所示,延安城管打人事件发生以后,官方使用最多的是“责任框架”,即立即介入事件调查,对责任方进行处理,这种闪电行动正是群情激奋、“舆论倒逼”的结果。其次,使用最多的是“否认框架”,面对舆论的风口浪尖,官方话语的第一表达就是动手打人的城管是临时工,非正式员工。随后对超标办公楼、超标公务用车进行澄清否认。值得一提的是,“否认框架”的使用类似于公关策略中的“推卸责任”,目的是缓解民众情绪,修复其受损形象。“领导人框架”也被积极建构,体现领导的重视,从侧面也说明是“舆论倒逼”迫使领导现身表态。从以上三个框架的大量使用来看,无论是对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处理,以“临时工”作为“挡箭牌”,还是领导人出面发言、鞠躬道歉,这都源于“舆论倒逼”,也体现了“舆论倒逼”对公权力的监督。
2、民间舆论场的话语框架使用
如图2所示,民间舆论场话语框架使用最多的是“社会情绪框架”,网友在责骂、围观、调侃中表达自己的愤怒、无奈、质问、震惊等情绪。在该框架中频繁出现“暴力执法”、“无人性”、“血腥”、“鄙视”、“执法性谋杀”、“百姓尊严”、“城管威武”、“以后也要当城管”等词汇。其中对城管打人视频、城管局局长鞠躬道歉等新闻更是疯狂转载,仅在新浪微博上的转载量就高达18万之多。超过90%的人都对延安城管局表示愤怒、进行谴责,只有近5%的人对城管表示理解和同情,民众舆论一边倒,这也正是“舆论倒逼”的体现。
其次,使用最多的是“否认框架”和“责任框架”。对“否认框架”的使用主要体现在网友对官方(城管大队)给出的“临时工”的说法、处理结果存在质疑,认为处罚过轻,责任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处罚。质疑延安城管局30层办公大楼违法超标,局长公务用车超标涉嫌贪污或受贿。甚至有网友怀疑局长赔偿被打店主医疗费用是纳税人的钱,并且呼吁被打店主拒绝局长道歉。总体来说,“否认框架”的大量使用表明公众为对官方舆论的不信任,这种民间与官方舆论场的不协调对官方舆论场产生一种强大的“胁迫”,迫使相关负责人现身说法,诚恳表态。“责任框架”则表现为呼吁官方对责任人严厉惩罚。众怒难平、强烈谴责、否认官方说法、要求严惩,这都体现着舆论的一步步“倒逼”。这与官方媒体经过议题建构想要引导舆论的方向背道而驰,并且逼迫延安城管局调查事件、处理责任方、局长鞠躬道歉,这不得不说是“舆论倒逼”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