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应用题用的教学时间不少,教师学生费力很大,但是成绩总不够理想。怎样改变这个现状呢?
一、教会学生审题
1、读。“读”指的是认真读题。读题是审题教学的第一步。指导学生读题,主要用默读的方式。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齐读就很难顾上思考。一开始默读有困难,可先用低声读,然后过渡到默读。读题时,不要匆忙,要让学生反复地仔细地默读几遍。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以后要求连贯地读,进而要求带有表情地读,关键的词语要加重语气地读。
2、划。“划”指的是细划符号。会读题并不等于理解了题意。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题目,里面的关键词语可以圈圈画画。
3、复述。“复述”指的是复述题意。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当中,用复述课文大意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弄懂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个经验运用到数学教学当中,用复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意。复述不等于背诵,可以变动字词,也不必要求说出具体的数目,但是题目的意思一定要说清楚。复述题意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一般是先按教师的提问复述,再由学生独立复述。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提出了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够帮助、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理解题意,真正学会解答应用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解答应用题,特别是解答两三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很重要。这就是在小学数学课本(试用本)第七册中概括指出的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即:(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式子,并且算出得数;(4)进行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这里讲的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不是从这里才要求学生这样做,而是从一开始讲应用题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做。这里只不过是在以前的基础上,作出概括,让学生更自觉地按照这个步骤来解答应用题。
这里讲的一般步骤中的(1)(3)(4)条,用不着再说什么了,以下想着重谈谈其中的第(2)条,即如何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为了说起来方便,先用课本上的例题作为例子来说明。课本上的例题是:公社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分析这道题里数量间的关系,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过程。一个过程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开始,逐步分析到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即:要求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必须知道剩下多少套和要做的天数;剩下的要3天做完,要做的天数是已知的,剩下的套数不知道,要求剩下的套数,必须知道计划做多少套和已经做了多少套;计划做多少套是已知的,已经做了多少套不知道,要求已经做了多少套,必须知道做了多少天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这两个数量都是已知的,因而可以求出来。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
1、摆脱定势: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例如,张明期终考试语文、外语、科学的平均成绩是76分,数学成绩公布以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张明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按照常规解法,可知张明期终共考了四门功课,要求数学成绩,可以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中三门功课的总分。由于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3分,那么四门功课的平均分就是76 3=79(分),四门功课的总分为79×4=316(分),语文、外语、科学三门功课的总分为76×3=228(分),所以张明的数学成绩为316-228=88(分)。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假设张明数学也考了76分,这样四门功课的平均分仍然是76分。但实际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出的成绩正好分给每一科,使每一科各增加了3分。这样共多出了3×4=12(分)。思路清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快地算出张明的数学成绩是76 3×4=88(分)。
2、整体思想:有些题目较为复杂,若按常规方法来思考根本无从下手,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死胡同”。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方向转换一下,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就特别好。例如,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2后,这5个数的平均数则为10。改动的那个数原来是多少?读了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想知道5个数各是多少,都忙着去试找这5个数,这显然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此题的解答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个数,简单地把这5个数分开来考虑。首先要知道改动后的5个数的总和为10×5=50改动前5个数的总和为8×5=40,改动后比改动前增加了50-40=10,那么,什么数“增加10”后变为12呢?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3、移多补少: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离不开“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不过,如果能紧扣“平均”二字的意义来思考,那么,解那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在“平均”二字中,“平”就是“拉平”,也就是移多补少,“均”就是相等。“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因此,移多补少是我们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的重要策略。
当然,俗话说:“教学有法。”但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得好:“教无定法”。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新的突破,教学效果才能够显著!
(作者电话:0856-7121317;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教会学生审题
1、读。“读”指的是认真读题。读题是审题教学的第一步。指导学生读题,主要用默读的方式。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齐读就很难顾上思考。一开始默读有困难,可先用低声读,然后过渡到默读。读题时,不要匆忙,要让学生反复地仔细地默读几遍。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以后要求连贯地读,进而要求带有表情地读,关键的词语要加重语气地读。
2、划。“划”指的是细划符号。会读题并不等于理解了题意。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题目,里面的关键词语可以圈圈画画。
3、复述。“复述”指的是复述题意。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当中,用复述课文大意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弄懂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个经验运用到数学教学当中,用复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意。复述不等于背诵,可以变动字词,也不必要求说出具体的数目,但是题目的意思一定要说清楚。复述题意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一般是先按教师的提问复述,再由学生独立复述。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提出了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够帮助、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理解题意,真正学会解答应用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解答应用题,特别是解答两三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很重要。这就是在小学数学课本(试用本)第七册中概括指出的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即:(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式子,并且算出得数;(4)进行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这里讲的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不是从这里才要求学生这样做,而是从一开始讲应用题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做。这里只不过是在以前的基础上,作出概括,让学生更自觉地按照这个步骤来解答应用题。
这里讲的一般步骤中的(1)(3)(4)条,用不着再说什么了,以下想着重谈谈其中的第(2)条,即如何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为了说起来方便,先用课本上的例题作为例子来说明。课本上的例题是:公社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分析这道题里数量间的关系,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过程。一个过程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开始,逐步分析到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即:要求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必须知道剩下多少套和要做的天数;剩下的要3天做完,要做的天数是已知的,剩下的套数不知道,要求剩下的套数,必须知道计划做多少套和已经做了多少套;计划做多少套是已知的,已经做了多少套不知道,要求已经做了多少套,必须知道做了多少天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这两个数量都是已知的,因而可以求出来。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
1、摆脱定势: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例如,张明期终考试语文、外语、科学的平均成绩是76分,数学成绩公布以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张明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按照常规解法,可知张明期终共考了四门功课,要求数学成绩,可以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中三门功课的总分。由于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3分,那么四门功课的平均分就是76 3=79(分),四门功课的总分为79×4=316(分),语文、外语、科学三门功课的总分为76×3=228(分),所以张明的数学成绩为316-228=88(分)。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假设张明数学也考了76分,这样四门功课的平均分仍然是76分。但实际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出的成绩正好分给每一科,使每一科各增加了3分。这样共多出了3×4=12(分)。思路清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快地算出张明的数学成绩是76 3×4=88(分)。
2、整体思想:有些题目较为复杂,若按常规方法来思考根本无从下手,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死胡同”。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方向转换一下,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就特别好。例如,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2后,这5个数的平均数则为10。改动的那个数原来是多少?读了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想知道5个数各是多少,都忙着去试找这5个数,这显然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此题的解答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个数,简单地把这5个数分开来考虑。首先要知道改动后的5个数的总和为10×5=50改动前5个数的总和为8×5=40,改动后比改动前增加了50-40=10,那么,什么数“增加10”后变为12呢?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3、移多补少: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离不开“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不过,如果能紧扣“平均”二字的意义来思考,那么,解那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在“平均”二字中,“平”就是“拉平”,也就是移多补少,“均”就是相等。“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因此,移多补少是我们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的重要策略。
当然,俗话说:“教学有法。”但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得好:“教无定法”。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新的突破,教学效果才能够显著!
(作者电话:0856-7121317;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