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更高效的进行信息的传播,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充分学习、掌握和运用各种新媒体,让新媒体成为有效载体,为工作服务。同时,探索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的创新途径,切实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新媒体;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
一、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现状
(一)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1.官方网站设计尚不完善
高校的官方网站是开展传播高校学生工作信息的重要平台,但无论从用户点击率、网站访问量,都表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同时,网站的定位不准,脱离了学生的需求,交互功能也不强,大多仅仅是通知的罗列与发布,人性化设计不够,形式呆板,有些还疏于维护,没能及时更新。调查发现,有接近6成的在校大学生人为学校的官方网站不够吸引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作用不大,网页仅仅是摆设。
2.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部门间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尚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正处在学生工作信息化应用的初期,由于高校缺乏这方面的远见,并没有进行长远的一体化建设规划,各个部门只是根据本部门的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各自开发信息应用系统,彼此之间可能并不相联系,并且互不通用,所谓的数字化校园项目进展也十分缓慢,效果有限。
(二)人为因素影响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
信息化建设依托的是信息网络技术,但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尤其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由于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思维活页的学生,所以除了受传播方式的影响外,其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还受到传播者(学生工作者)、受众(学生)、传播内容等的影响。其中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传播内容的可接收程度是较为重要的人为影响因素。
(三)网络文化促使学生工作信息传播出现新特点
网络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电脑、手机、微博、微信等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校园文化的变革。师生的交流接触日渐减少,学生更愿意拿起电子产品向“网络老师”发“问”,学生的言语表达、心理、三观、行为等都受到网络文化的极大影响。
二、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一)做好传统学生工作者和网络学生工作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1.充分认识和利用网络
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互联网世界中交流主题讲求平等,这就要求在现实学生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尊重网络特点,以网络为平台,在网络中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敞开心扉,袒露真是思想,消除现实中对老师的距离感,增进师生沟通交流。进而使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的说服、引导、疏通工作变得容易。
充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但是信息的质量无法保证,因此互联网中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应筛选和甄别信息,优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中加载思政教育的信息,同时发挥优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良性影响力。
2.提升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素养和能力
应当秉承人本理念,学生工作以生为本,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进行选择。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全面地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全面发展。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将有效传播的相关理念和操作引入日常工作,尽量减少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
正如前文提到的,高校学生工作信息的受众是学生,学生会根据其心理倾向来进行信息的选择。这就要求在进行学生工作时,应把握学生心理,尽量选择与学生心理倾向一致的信息进行传播,以学生更容易接受或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
(二)建设学生工作信息网络平台,提高信息有效传播性
1.建设开发友好的学生工作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目前校园网基本覆盖我国高等院校,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开发和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但是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络或者学生工作网络平台依旧较少,即使有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功效。因此,应该再现有的整体校园网络的基础上,建设和开发风格多样的、功能优化的专门针对学生工作的建议网站或者信息网络平台,以提高信息传播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強网络技能培训与环境监管,增强服务意识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如果想借助新媒体工具开展工作传播信息,还需要学生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政教师进行电脑及网络建设等技能的培训,更好的讲网络技术与学生工作相结合。
3.创建“朋辈”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在学生工作信息传播中的参与程度。创建了“朋辈辅导”的网络平台。它打破“师”“生”沟通瓶颈,依托博客平台,通过平等的“朋辈辅导”,达到育人目的。从同学们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利用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并且恰当运用新兴媒体技术,将教育内容用最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
当前技术升级换代越来越快,高校的学生工作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才能抢占发展的先机;只有转变教育管理模式,适应“互联网+”大环境,才能提高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适应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金周.试论当代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辅导员工作机制建立[J].中国报业,2012.3(下).
[2]王庆,刘波,顾益岑.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探析[J].北京教育,2011(9):72-74.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新媒体;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
一、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现状
(一)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1.官方网站设计尚不完善
高校的官方网站是开展传播高校学生工作信息的重要平台,但无论从用户点击率、网站访问量,都表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同时,网站的定位不准,脱离了学生的需求,交互功能也不强,大多仅仅是通知的罗列与发布,人性化设计不够,形式呆板,有些还疏于维护,没能及时更新。调查发现,有接近6成的在校大学生人为学校的官方网站不够吸引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作用不大,网页仅仅是摆设。
2.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部门间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尚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正处在学生工作信息化应用的初期,由于高校缺乏这方面的远见,并没有进行长远的一体化建设规划,各个部门只是根据本部门的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各自开发信息应用系统,彼此之间可能并不相联系,并且互不通用,所谓的数字化校园项目进展也十分缓慢,效果有限。
(二)人为因素影响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
信息化建设依托的是信息网络技术,但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尤其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由于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思维活页的学生,所以除了受传播方式的影响外,其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还受到传播者(学生工作者)、受众(学生)、传播内容等的影响。其中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传播内容的可接收程度是较为重要的人为影响因素。
(三)网络文化促使学生工作信息传播出现新特点
网络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电脑、手机、微博、微信等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校园文化的变革。师生的交流接触日渐减少,学生更愿意拿起电子产品向“网络老师”发“问”,学生的言语表达、心理、三观、行为等都受到网络文化的极大影响。
二、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一)做好传统学生工作者和网络学生工作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1.充分认识和利用网络
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互联网世界中交流主题讲求平等,这就要求在现实学生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尊重网络特点,以网络为平台,在网络中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敞开心扉,袒露真是思想,消除现实中对老师的距离感,增进师生沟通交流。进而使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的说服、引导、疏通工作变得容易。
充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但是信息的质量无法保证,因此互联网中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应筛选和甄别信息,优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中加载思政教育的信息,同时发挥优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良性影响力。
2.提升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素养和能力
应当秉承人本理念,学生工作以生为本,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进行选择。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全面地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全面发展。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将有效传播的相关理念和操作引入日常工作,尽量减少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
正如前文提到的,高校学生工作信息的受众是学生,学生会根据其心理倾向来进行信息的选择。这就要求在进行学生工作时,应把握学生心理,尽量选择与学生心理倾向一致的信息进行传播,以学生更容易接受或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
(二)建设学生工作信息网络平台,提高信息有效传播性
1.建设开发友好的学生工作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目前校园网基本覆盖我国高等院校,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开发和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但是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络或者学生工作网络平台依旧较少,即使有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功效。因此,应该再现有的整体校园网络的基础上,建设和开发风格多样的、功能优化的专门针对学生工作的建议网站或者信息网络平台,以提高信息传播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強网络技能培训与环境监管,增强服务意识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如果想借助新媒体工具开展工作传播信息,还需要学生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政教师进行电脑及网络建设等技能的培训,更好的讲网络技术与学生工作相结合。
3.创建“朋辈”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在学生工作信息传播中的参与程度。创建了“朋辈辅导”的网络平台。它打破“师”“生”沟通瓶颈,依托博客平台,通过平等的“朋辈辅导”,达到育人目的。从同学们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利用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并且恰当运用新兴媒体技术,将教育内容用最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
当前技术升级换代越来越快,高校的学生工作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才能抢占发展的先机;只有转变教育管理模式,适应“互联网+”大环境,才能提高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适应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金周.试论当代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辅导员工作机制建立[J].中国报业,2012.3(下).
[2]王庆,刘波,顾益岑.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探析[J].北京教育,2011(9):72-74.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