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之光闪耀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da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异域文化汹涌而来,广大青少年对洋节洋俗耳熟能详,对一些传统节日则熟视无睹。韩国抢注“江陵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一大遗憾,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任重道远,要让民俗等传统文化渗入我们的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学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我们更要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筑起民族文化长城的坚实基础,形成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尝试
  1.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
  环境影响人。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的手法多种多样。
  首先,我有选择地在教室的四周张贴孔子、孟子、屈原、李白、苏轼等文化名人的画像和名言。在教室设置图书角,摆放四书、五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说,还有古代美术、绘画等作品,使学生随时可以翻阅。
  其次,教师要有文化修养,穿戴大方得体,谈吐温文尔雅。以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文化,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最后,用琅琅书声烘托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我向学生提出要求:每周一诗(文)。由学生自行选择古代诗歌(包括民歌、词、曲)或文质兼美的散文,利用课前五分钟朗读。用琅琅书声让学生进入到传统文化的优美意境当中去,烘托出语文课堂的那种浓浓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利用各种音像资料来导入新课、渲染气氛。如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文化习俗知多少”专题活动时,我引用了人教版中的《安塞腰鼓》一文借以了解陕甘风情,因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音像资料丰富,我选择了西安城运会上的演出资料。背景:黄河、壶口瀑布、奔腾咆哮;黄土高原,莽莽苍苍。演出:几十壮汉,白羊肚头巾红腰带,腾挪闪跃;声音:激越、昂扬、铿锵作响……还没上课,学生已经被安塞腰鼓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真切地感受到陕北民乐的粗犷与磅礴。又如《苏州园林》,听着悠扬的苏州评弹,看优美的苏州园林画面、小桥流水,未读课文,学生早就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景色之美,布局之妙,成就之高,体会出江南文化的温婉精细。
  2.挖掘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等本身都是传统文化,这些古代作品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仔细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很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氤氲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
  (1)研究汉字造型,感知传统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文化的体现。学《汉字专题》,课堂上,可以和学生探究汉字的来源,以此体会传统文化内涵。
  如:“家”中的“豕”,是猪的意思,但与今天“猪”的涵义不同,“猪”,在今天是骂人的话,表示又脏又笨,可古人在造“家”这个字时,上面“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豕”。为什么呢?原来,古人很喜欢猪,在古人心目中的猪是又聪明又勇敢的。东北民谣说,“一猪二熊三老虎”,连最凶猛的东北虎都排名在猪后面呢!台湾的原住民如在门口挂上山猪的獠牙,族人路过时都会肃然起敬。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遇到猎人射箭,狮子老虎会逃,但山猪不但不逃,中箭后反而会拚命冲过来,用硬嘴把人或猎狗顶得肚破肠流。所以古人在“英雄豪杰”的“豪”字里,也要放一只“豕”,可见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有“猪”的“家”真好!
  再如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推究可知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后来才废贝行钱。
  另外,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研究汉字造型不仅对掌握汉字有很大的益处,而且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2)学习对联韵语知识,体悟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邃是“和合”,对中华民族来说,凡事都要“成双成对”,崇尚阴阳转换、辨证和谐的审美观,因此,对联韵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春联、婚联、挽联、店联、楹联,就是一部大书,各有千秋佳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汉朝大赋、唐宋律诗、明清小说都大量使用对联形式。可以说,不懂对联,就不懂中国传统文化。
  (3)了解人情风俗,领略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语文课中渗入民俗内容的讲授,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新视角,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还是拓展语文教育的领域,都是必要的。
  例如《社戏》,突出描写了春社看戏的情节,展示出原汁原味的江南民俗风情;陆游的《游山西村》也显出相似的内容。沈从文的《端午日》,通过平和的口吻,细致地描绘出家乡湘西端午节的民风民俗,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还有《春》、《本命年的回想》、《阿长与<山海经>》等都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让学生去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那么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对于民俗文化的解析,有时候在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文化熏陶在在教学上和他们以后的生活中都会充满情趣的,这样的课堂才会显得富有张力,才会显得更加深厚、宏博。
其他文献
综观教育学文献,关于教育实质的讨论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审视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理论现代化,对教学实质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本文主要结合英语教学,对教学的实质进行探讨。  一、英语教学与交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交际。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
绘本作为一种简洁生动、精美别致的图文结合阅读材料,近年来深受教师、家长、低段学生的青睐。在国外绘本阅读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对启发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结合儿童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绘本课外阅读指导,从而撞击稚嫩而丰富的儿童心灵,开启崭新的阅读之门。  一、以读为本,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绘本最大的优势在于有趣的画面和生动的故事,这些
道路交通法规对人们的交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 ,交通违章是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违法行为。为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必须以道路交通法规规范交通行为 ,强化人们的交通守法意
一、感受课堂导入情境之美  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是我们数学老师上课开始时捕获班级学生的注意力一种重要步法,新鲜科学的课前导入语不但能够去除初中生的劳累,引起他们的有意义注意,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还能给他们快乐愉悦的精神感受,体验课堂情境之美。确当的新课前导语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带领他们立即进入新课知识的学习。  导入语在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调动初中生数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德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学校道德教育的投入与实际产生的结果效果很不理想。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高很多,结果是满脸的失望。那面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呢?笔者就实际工作中的做法谈谈对德育问题的一些粗略见解和简单的认识。  一、与时俱进,创新德育理念  1.创新教育观念。以往的教育把学生都培养成具备“服从”“应试”“分数”等等共性的整体,而忽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是趋势。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课堂的主角,面向全体学生,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