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ao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语文课堂的基本结构是读、议、练。作为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读中合作、在议中合作、在练中合作,是语文课堂合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从“读、议、练”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一、在读中合作
  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传统的朗读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堂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体味到阅读的乐趣。
  互读。就是同桌或前后桌为一组,你读给我听或我读给你听。人数越少,效率则越高。互读不但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的活动中来,而且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激起学生阅读的渴望。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这样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融洽生生之间的关系。
  轮流读。轮流读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桌之间互相交换角色,一人一段地阅读。二是小组之间交互阅读,分别进行总结赏析。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接读。接读就是学生按照座位的排序进行阅读。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组之间的朗读教学,但应注意课文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接读的好处是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读的内容,能够提前做好准备,熟悉阅读内容,可以消除学生的消极怠慢情绪,让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全神贯注地进行阅读活动。
  分角色读。分角色读就是教师将学生按照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指派或由学生自己进行角色的选择,这种形式比较适合角色个性分明的内容,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角色当中,使学生更能理解所阅读的内容。例如,在进行《陈涉世家》一课的学习时,教师让学生选出一位比较文弱的女生来担当陈胜这一角色。虽然她只有寥寥两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却读出了个性,读出了一种精神。
  赛读。用竞赛的方式朗读,调动人人参与朗读的兴趣。应注意引导语的激励性,教师要用诸如“你读得很有特色”“你的声音很符合这个角色”“你读出了文章的神韵”等激励性的语言,切不可用“你读得真好”这种宽泛而没有特点的话。小组内的互评也要有侧重,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应人人都给予鼓励。
  二、在议中合作
  议,就是议论、讨论。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成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常用的方式是让学生在各自探究的基础上,发表探究活动中获取的信息,得出的结论,相互展开讨沦,共同探究。
  针对教材的重难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教材重点是指本课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理解、感悟。例如,《岳阳楼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比较探究的问题等。教材的难点,即指本课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或比较难感悟理解的问题。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充分的讨论探索,以及各组之间相互质疑后,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文章的体验感悟。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对文学的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课堂要让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验,尊重其个性化解读。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与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论辩,进行区别,辨析,找出问题的异同。如此,学生才能全面理解,加深记忆。
  对开放性的问题展开讨论。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并不只有一个,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探讨,共同商量,如此群策群力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各抒己见,气氛会更加热烈,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发散思维。通过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相互补充和互相取长补短,为自己的学习注入新的思想,提高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在练中合作
  在读、背中合作。读读背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每单元后的练习中都有此要求,有助于学生记忆,也帮助学生扩展思维。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是课堂效率的体现。小组合作、互相读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更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作业中合作。课文或单元后总有作业题。教师要有选择地让学生合作完成,借以巩固课内知识,拓展延伸,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和合作精神。
  总之,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外国语学校(225600)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文本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和激励,培养其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把知识性和教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而调动情感因素是进行成功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文本以情动人  语文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师生间的情感不断碰撞、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文章。本文以《背影》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学氛围的情感渲染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贴切的语言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教师在表述课文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不囿于常理,极具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之花何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以此实现知识的构建,而教师以此实现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让这个阵地充满欢乐,让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充分实现高效,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钻研教材,激发兴趣  教材是课堂的基点。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即深入教材,对每一课都有一个从内容到思想的整体把握,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确定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带领学生挖掘关键点。很多教师往往只会借助于教参,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虽然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由于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的表现必然存在着一些意外的情况,这就促成了课堂的动态生成,为课堂增添了无数的精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打造高效的生成课堂。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织学生阅读与文本对话  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師须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认真的潜心阅读,通过搜集、处理、加工信息,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诗歌欣赏、鉴赏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了解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意境的不同体现进行探讨。  一、诗人内心世界——詩意境的突破口  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倾注在诗歌内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