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李尔的博物之旅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untryg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只猫头鹰,它乘着漂亮的豆绿色小船,在海上航行。那时我还很小,第一次在书中见到这只泛舟于海上的猫头鹰。当然,那本书中不只有会划船的猫头鹰,还有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生物:意志坚定的咚咚借助自己会发光的鼻子,在夜色中翻越了槍壳堡山;粗心大意的波波娃在游经布里斯托尔海峡的途中,把脚指头全弄丢了。这些神奇的生物都出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作家——爱德华李尔的奇思妙想。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李尔的作品或许可被划归到超现实主义的范畴。但是在当时,他的作品却因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被冠上了荒诞的头衔。但不管怎样,李尔刻画出的这些生物栩栩如生,令人动容。它们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很多年来我都以为这就是李尔唯一有名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足以奠定他在文坛中的地位。后来我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从20多岁开始制作有关自然史的纪录片。在我的早期作品中,其中有一部是到圭亚那(拉丁美洲国家)的热带雨林里拍摄的。在拍摄过程中,我见到了许多奇妙的景观。为了留个念想,回来后,我买了一本19世纪的版画,上面画的是巨嘴鸟——我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讨喜的动物。画里的犀鸟仿佛受到了威胁,它翅膀半张,充满敌意地与观察者对视。这可不是19世纪版画的风格,作者没有把鸟儿画成一具死气沉沉的标本,而是把犀鸟画活了。我再一看签名,上面赫然写着李尔的大名,这时我才意识到,李尔不仅能够写出《猫头鹰和小猫咪》这样的诗作,还是画鸟的一把好手。
  和其他很多版画一样,这幅犀鸟的版画也出自维多利亚时期的鸟类专著。这类书通常包装精美,静静地躺在贵族家庭的图书馆中。一个世纪之后,它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人们把这些珍贵的书籍拆散,把里面的插画拿去贩卖。从那时起,我经常会去二手书市场淘宝,搜寻带有李尔签名的插画。
  我很快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是我吹嘘,不管画上是否有李尔的签名,我都能一眼看出它是否出自李尔之手。对于当时刚20岁出头的李尔来说,他打心里瞧不起那些把他的画大量印刷生产的行为,他更喜欢自己来亲手绘制。当他用粗笔在石板上挥洒自如时,当他用细笔勾勒出完美细节时,他的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后来我又看到了他画的仓鹗,顿时联想到了诗歌里的那只猫头鹰。它坐着豆绿色小船周游世界,最终和自己的旅行伙伴小猫咪在长着棒棒树林的那片土地上结为连理。李尔为这首诗配了这幅插图,他笔下的猫头鹰眼睛周围有一圈厚厚的羽毛,勾勒出了诗歌中猫头鹰的独特之处。我收集到的这张石版画上有李尔清晰的签名,但是其底部写有作者名字的区域却并没有提及李尔,只是说这幅插画由约翰·古尔德和E.古尔德设计并绘制的。约翰·古尔德是本书的出版商,他的妻子伊丽莎白也是一个艺术家,书中一小部分平平淡无奇的画就出自她手。李尔绘制了书中大部分的插画,而书上却没有他的名字,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失误,还是当时艺术家和出版商之间矛盾的体现?
  这个谜团以及其他的一些疑点我会在书中给大家一一揭晓。这件事可能对当时才25岁的爱德华·李尔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为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了英国,前往意大利,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不仅如此,他还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变成了一名风景画画家。
  那时英国的富家子弟在大学毕业前都会环欧洲旅行,欣赏自然风光,探访历史遗迹。李尔就做起了他们的生意,他在罗马设立了一间工作室(后来搬到了圣雷莫),那些学子会上门向李尔订购精美的欧洲大陆风景画,作为他们欧洲游的纪念品。
  尽管李尔当时已经在意大利定居,他还是想在自己的家乡获得认可,因而他偶尔也会画一些大型油画送到伦敦去展览。他的画展还算成功,但是几十年后,这些镶着镀金框架的大型画作一个接一个地被艺术馆收进了仓库。在李尔76岁去世时,人们甚至已经想不起来他曾经还是个艺术家。
  李尔死后,他的工作室解散了,他的继承人也于几十年后去世,李尔的东西就被变卖掉了。这其中有个五斗柜,里面收藏了他的参考图以及各种草图。作为一个英国人,我想当然地认为,某个艺术馆应当把这些珍贵的作品收入囊中,但事实上,慧眼识珠的是美国人,如今这个五斗柜被珍藏在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中。
  我对李尔越来越感兴趣,我也开始有越来越大胆的举动——收购李尔的原作。有一次我买到了一幅鹦鹉水彩画,心里特高兴,但后来我开始慢慢怀疑其真伪,因为这看上去不像是一幅原画,上面没有李尔的签名。要想证明其真伪,我得找到李尔类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有可能只会在霍顿图书馆中找到。
  幸运的是,我认识了一名年轻的学者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他是美国研究鸟类插画的专家。当时他正在霍顿图书馆做访问学者,在他的帮助下,我进入霍顿图书馆,一起浏览了李尔的画作,最终收集了足够的证据,证明我买的这幅画是赝品,顺利地把画推掉,拿回了自己的钱。
  这次霍顿图书馆之行让我意识到,李尔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待挖掘。幸运的是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已经开始细致地研究它们,并把他的发现写在了本书中。经过在哈佛大学以及其他地区20多年的研究,他的发现不仅足够新奇,还足以让你爱上李尔此人,甚至爱上博物学。
  李尔大部分的动物画,诸如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被做成了科学书籍的配图。此类书籍的配图要求严格,它们必须能够精准展现该物种的特点,这样科学家们才能清楚地辨认。还有的动物画家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和气质。科学画也好,气质画也好,精通任何一种都不容易,将两种技艺展示在同一幅画里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李尔做到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其他文献
张小康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9787220094484  2014-04 58.00  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性文学作品,真实记述了60多年前以18军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知识分子,从1949年进军西藏至1960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真实再现了一代“老西藏”人牢记党的政策,奉献热血、青春和生命的英雄群像;全书近百幅首次披露的珍贵老照片,弥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英雄气概和美好的青春情怀。
1970年巴巴爸爸系列首次在法国“开心学校”出版社(Ecoledesloisirs)出版,图书刚一问世就广受赞誉。1975年,法国和荷兰将巴巴爸爸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随后在比利时、瑞典、德国、意大利等11个欧洲国家播出,很快风靡全球。截至目前,巴巴爸爸己被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推出上百集电视动画。  巴巴爸爸与巴巴妈妈和七个巴巴宝宝(巴巴布拉伯、巴巴利波、巴巴拉拉、巴巴祖、巴巴波、巴巴布莱特、巴巴
宋淳熙十六年(1189)冬天,辛弃疾的好友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沿浙赣道顶风冒雪,跋涉八百多里,来上饶会见了辛弃疾。陈亮比辛弃疾年轻两三岁,而且三次考科举不中,此时还是乡间一介布衣(后来中了状元),却保持着一位职业军人时刻在岗的军事素养,每天早上起来必练剑。他的昂扬斗志和火热激情,使辛弃疾又回到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状态,本来正患病卧床,也不知不觉地好了起来。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大事,十分痛
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它在世界历史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不亚于英国与美国的崛起,也不亚于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发生在当代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国道路到底为世界贡献了什么?这必将是当代乃至今后数个世纪国际学术界绕不开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人类历史前进的脉搏具有非凡感知力的学者,陈学明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研究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秦华礼  江苏人民出版社  9787214191632  2016-09 45.00  本書是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老人写的自传回忆录,讲述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到参加红军、加入正规军,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走进北邮,到奉调南邮,从光荣离休,到至今依然心系教育,从这些曲折的经历,生动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位百岁老人、老红军、老院长高尚的品格以及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奋斗历程。
腾讯科技频道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479123  2014-11 39.00  移动互联网大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传统行业,行业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成为必然和必须,每个人都身临其境,却也身处迷雾。本书解读了当下移动互联网经济产业格局与变化趋势,指明了“跨界”的必要路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排头兵,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成员单位的版权输出业绩排名中,连续7年综合排名居单体社前两名。近年来,人大出版社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在对丝路国家的学术出版输出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近日,本刊记者就人大出版社如何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学术出版工作,专访了该社国际出版中心主任刘叶华女士。  记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一带一路”学术出版方面成绩斐然,请介绍下人大
本书是厉以宁先生的学术代表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本书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本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列入“中国文库·新
一、 智库的概念及与高校图书馆的内在联系  所谓智库,即智囊机构,也称“思想库”或“智慧库”,英文为“think tank”,是指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组成,为政府、企业等组织和决策者处理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公共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出谋划策,提供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战略策略、理论思想等智力产品的公共研究机构。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大国雄兵》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为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包括作战能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和平使命等各个方面,以及历次大阅兵的珍贵历史图片。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一声枪响,宣告了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掀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崭新一页。  90年来,人民军队始终恪守性质宗旨本色,全面履行根本职能使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次边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