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如何看待校长这一称谓?是职务,是职业,还是事业,关系甚大。笔者以为,这三种认知与校长自身从事教育的出发点与追求密切相关。为此,本文主要分析持三种认知者的区别,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校长,如何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区别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内涵不同 职务是各行各业职位的称呼,主要介绍做何种工作;然而,在现实使用中多是代指工作中的地位与职责。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劳动岗位。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语出《易经》:“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简单地说,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这个就是事业。事业带有鲜明的使命意识,具有崇高的境界。
职务、职业与事业追求目标不同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内涵便决定了三者的追求目标是迥异的。由于职务多指地位与职责,持职务认识的人,首先是追求地位与资源(即权力)的最大化。此类人对于行政级别与权力运用,有着高度的敏感;其次,他们谙熟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即可,绝不越雷池一步,防止出什么乱子而危及自己的地位。而持职业认识的校长,他们一方面也谙熟自己的岗位职责,另一方面能够带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去从事工作。概括来说,职业认知是以物质需求为基本依据,但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衣食之源,应以感恩之心、服务意识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由于事业是以精神追求为最终目的,获取报酬已不是基本出发点了。执事业认知者会把校长当作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岗位,心中装着教育,以远大的教育理想指引自己的教育工作。
做职业校长是基本要求
职业化的校长是规范化学校对于校长的基本要求,即精通业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学校发展。《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草案)》对校长的职业素养标准是这样要求的: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德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提升组织效能;协调公共关系。总之,做职业校长的重点在于管理,在于建设现代化学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对如何做一名职业校长的理解。
结合实际,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科学统筹才能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发展尤其需要一个目标去引领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能保证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2007年10月,笔者调任阜阳市第三中学校长。根据对学校的观察与判断,笔者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提出了“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一提出,令在场的所有人都瞠目结舌,因为在三中人眼里,那时的三中离最前列的学校差距太大,大家做梦都没有想过能够“全市领先”。对于教职工的反映,笔者说:“没有追求就没有超越,我会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超越。”几年间,阜阳三中的高效课堂改革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了本地一些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生社区活动积极开展,团结协作已成为学生的普遍认知;自2008年至2011年,该校连续四年在全市行风评议中居教育系统之首。2010年,阜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阜阳三中新校区,并明确提出:要将新三中打造为“全市龙头学校、全省一流学校、全国品牌学校”。有了上级的大力支持,三中人全力向着新目标迈进。在生源一般的情况下,2012年该校高考升学率以90.9%雄踞全市第一名。这一切都说明制定中长期的目标能够引领学校实现超越发展。
以学校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 要做事业就要担当,只知道小心翼翼地做事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有担当的校长才能培养出担当的干部、担当的教师、担当的学生。
1997年7月,笔者被任命为太和县第三中学校长。学校在全县率先推行了竞争上岗的“三下”制度:即校长聘任中层干部和班主任,班主任聘任任课教师;中层干部经民主评议不合格要解职“下岗”,班主任工作上不去要“下班”,教师教学评比连续垫底要“下课”。这类改革是触动教职工根本利益的,但笔者顶住了多方压力,太和三中也成为了全县最优秀的初中。
2002年2月,笔者开始担任太和县第一中学校长。为引领学校向省示范高中冲刺,短短10个月,便完成了校内75家房屋拆迁任务,并完成了信息中心、实验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区分开,使校园布局更加紧凑。刚上任就搞拆迁与建设是很容易遭人非议的。但笔者认为,只要自身清白,就不怕别人议论。2003年4月,太和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
2007年,笔者任阜阳三中校长后,发现当时学校部分教职工思想上甘居中游,重人情,轻制度。为此,笔者与其他校领导一起研究决定,果断推行改革。
一是实行中层机构的体制改革。整合各职能部门,设校务办公室、教学科研服务部、学生工作服务部、安全保卫服务部、财务工作服务部、后勤保障服务部及3个年级部;各部门主任实行校长聘任考核制,即校长聘任、年度考核,以业绩决定任免。
二是突出教学主体地位,推进高效的扁平式管理。实行年级部负责制,年级部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年级部主任与校长签订责任状,直接对校长负责,使年级部有责、有权,其他中层机构都成为年级部的监督、服务部门,从而明确了责任和工作目标,提高了年级部的工作自主性与积极性。
三是非教学人员岗位改革,即行政管理人员改革。长期以来,学校非教学人员形成了高高在上且散漫的作风,没有发挥他们对教学一线工作的配合作用。经2010年度阜阳三中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启动《非教学人员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实行部门领导聘任非教学人员、年终考核的方案,并明确了非教学人员的工作内容与职责——配合教学一线,还建立了奖惩机制。
四是整合学校团委与学生部,成立德育中心,由分管德育的校级领导担任德育中心主任;同时推进学生社团活动,强化班主任培训。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名师队伍。在2008年提出用三五年的时间打造出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功底深厚、教学能力强大、站起能教书、坐下能科研的名师队伍。2010年,有6位教师被评为阜阳市首届名师;2011年,设立了4个市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
锻造果断的执行能力 执行能力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保障。作为校长既要锻造自己的执行能力,也要管理全校师生的执行能力。为此,专门邀请山东省昌乐二中副校长吕金刚到校做执行力方面的报告。同事们都知道,笔者安排工作先问什么时候能完成,然后记在工作笔记上,到时候要看得见成果;在学生与老师最容易懈怠的时候,笔者一定会出现的校园里。有位学生曾经这样写道:“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和一些同学在教室上自习时,意外发现教室外刁校长的身影,他手里提着一把湿淋淋的雨伞,还亲切地询问我们‘学习辛苦吗?’‘这样的天气会不会很冷?’提醒我们要注意身体。”
做职业校长的重点在于管理,建设现代化学校。在职业校长的管理下,学校能稳健发展,学校升学率较高,社会声誉较好。
把教育当事业来做是最高追求
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做校长,不能只想着学校的发展与学生当下的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关注社会发展需要。
从学生发展来看 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高升学率。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课堂改革多年,但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依然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因此,大多数高中学校呈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性,只管如今的升学,而不顾学生以后的发展;家长式的管理,魔鬼化的训练,一些所谓名校的高升学都是以牺牲学生的幸福感、求知欲甚至是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如果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还原教育的本质。教育即“人学”,富有人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学校应当要绿色的升学率,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要培养出爱学习、会学习、懂合作、有担当的人才,而升学率只是副产品而已。正如课改专家、“高效课堂”首倡者李炳亭先生所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让教育润物无声,才能让学生快乐成长。
从社会需求来看 “钱学森之问”让整个教育界都在反思,但人们难以去排查到底是哪一个教育环节出了问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不断探索的创新人才,也需要勤劳踏实的执行人才。而当前的高中教育却是在追求整齐划一,统一训练、统一姿势……从中不难看出,社会的多元化要求与学校的机械式教育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尽管从2010年起,阜阳三中的高考升学率便稳居全市前列,按照以往的管理模式就可以出色完成任务,而且自己对学校管理也是驾轻就熟;但是,笔者仍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实施教学改革。
其一,将课时减下来,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方案开全学科,开足课时。每天只上六节课,周六、周日和晚自习严禁上课。多上课的教师,不仅不受表扬,而且还要在全校通报批评。如此才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习和自主学习。
其二,编制导学案,科学有效地规划课堂教学流程。要求全校教师研习各学科课程标准,用课标精神引领导学案的编制,以三维学习目标来统摄整个导学案,并要求各科教师总结出本校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素养,以备教学有的放矢。在总体一致、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环节基础上,倡导不同学科、不同老师的个性学教引导。
其三,狠抓学生“三力”建设,优化学生社团活动。“三力”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自主学习力是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学后进行合作探究和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自主管理力不仅包括学习上的自我管理、班级内的自主管理,还包括让学生参与整个学校的管理,如周一的升旗仪式让学生策划主持,每天的韵律操和晨跑由学生检查,班级与校园卫生以及自习课纪律由学生督察,班级文化墙、校园文化长廊等由学生设计;自主生活力是指引导学生自己体验生活、自主选择社团活动、自己创建宿舍文化。“三力”建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其四,加强班级管理中“三驾马车”的小组建设。“三驾马车”,即行政小组、科研小组、学习小组,不仅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所在。
其五,开展“海量阅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阅读能力和习惯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校园是美丽的、令人向往的校园。阜阳三中自2012年起开展了暑期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在暑期举行读书会;开学后,又组织了全校性的教职工读书汇报会,并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阅读课,使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爱好。
对于课堂改革,虽然很多人还在观望,但笔者有决心将课改的路一直走下去,也有信心通过课改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笔者心目中的教育家应该把教育当做事业,心中有追求,敢想、敢干、能干,在事业中体现价值、感受幸福。
(作者系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校长)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区别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内涵不同 职务是各行各业职位的称呼,主要介绍做何种工作;然而,在现实使用中多是代指工作中的地位与职责。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劳动岗位。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语出《易经》:“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简单地说,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这个就是事业。事业带有鲜明的使命意识,具有崇高的境界。
职务、职业与事业追求目标不同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内涵便决定了三者的追求目标是迥异的。由于职务多指地位与职责,持职务认识的人,首先是追求地位与资源(即权力)的最大化。此类人对于行政级别与权力运用,有着高度的敏感;其次,他们谙熟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即可,绝不越雷池一步,防止出什么乱子而危及自己的地位。而持职业认识的校长,他们一方面也谙熟自己的岗位职责,另一方面能够带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去从事工作。概括来说,职业认知是以物质需求为基本依据,但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衣食之源,应以感恩之心、服务意识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由于事业是以精神追求为最终目的,获取报酬已不是基本出发点了。执事业认知者会把校长当作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岗位,心中装着教育,以远大的教育理想指引自己的教育工作。
做职业校长是基本要求
职业化的校长是规范化学校对于校长的基本要求,即精通业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学校发展。《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草案)》对校长的职业素养标准是这样要求的: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德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提升组织效能;协调公共关系。总之,做职业校长的重点在于管理,在于建设现代化学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对如何做一名职业校长的理解。
结合实际,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科学统筹才能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发展尤其需要一个目标去引领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能保证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2007年10月,笔者调任阜阳市第三中学校长。根据对学校的观察与判断,笔者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提出了“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一提出,令在场的所有人都瞠目结舌,因为在三中人眼里,那时的三中离最前列的学校差距太大,大家做梦都没有想过能够“全市领先”。对于教职工的反映,笔者说:“没有追求就没有超越,我会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超越。”几年间,阜阳三中的高效课堂改革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了本地一些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生社区活动积极开展,团结协作已成为学生的普遍认知;自2008年至2011年,该校连续四年在全市行风评议中居教育系统之首。2010年,阜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阜阳三中新校区,并明确提出:要将新三中打造为“全市龙头学校、全省一流学校、全国品牌学校”。有了上级的大力支持,三中人全力向着新目标迈进。在生源一般的情况下,2012年该校高考升学率以90.9%雄踞全市第一名。这一切都说明制定中长期的目标能够引领学校实现超越发展。
以学校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 要做事业就要担当,只知道小心翼翼地做事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有担当的校长才能培养出担当的干部、担当的教师、担当的学生。
1997年7月,笔者被任命为太和县第三中学校长。学校在全县率先推行了竞争上岗的“三下”制度:即校长聘任中层干部和班主任,班主任聘任任课教师;中层干部经民主评议不合格要解职“下岗”,班主任工作上不去要“下班”,教师教学评比连续垫底要“下课”。这类改革是触动教职工根本利益的,但笔者顶住了多方压力,太和三中也成为了全县最优秀的初中。
2002年2月,笔者开始担任太和县第一中学校长。为引领学校向省示范高中冲刺,短短10个月,便完成了校内75家房屋拆迁任务,并完成了信息中心、实验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区分开,使校园布局更加紧凑。刚上任就搞拆迁与建设是很容易遭人非议的。但笔者认为,只要自身清白,就不怕别人议论。2003年4月,太和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
2007年,笔者任阜阳三中校长后,发现当时学校部分教职工思想上甘居中游,重人情,轻制度。为此,笔者与其他校领导一起研究决定,果断推行改革。
一是实行中层机构的体制改革。整合各职能部门,设校务办公室、教学科研服务部、学生工作服务部、安全保卫服务部、财务工作服务部、后勤保障服务部及3个年级部;各部门主任实行校长聘任考核制,即校长聘任、年度考核,以业绩决定任免。
二是突出教学主体地位,推进高效的扁平式管理。实行年级部负责制,年级部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年级部主任与校长签订责任状,直接对校长负责,使年级部有责、有权,其他中层机构都成为年级部的监督、服务部门,从而明确了责任和工作目标,提高了年级部的工作自主性与积极性。
三是非教学人员岗位改革,即行政管理人员改革。长期以来,学校非教学人员形成了高高在上且散漫的作风,没有发挥他们对教学一线工作的配合作用。经2010年度阜阳三中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启动《非教学人员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实行部门领导聘任非教学人员、年终考核的方案,并明确了非教学人员的工作内容与职责——配合教学一线,还建立了奖惩机制。
四是整合学校团委与学生部,成立德育中心,由分管德育的校级领导担任德育中心主任;同时推进学生社团活动,强化班主任培训。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名师队伍。在2008年提出用三五年的时间打造出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功底深厚、教学能力强大、站起能教书、坐下能科研的名师队伍。2010年,有6位教师被评为阜阳市首届名师;2011年,设立了4个市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
锻造果断的执行能力 执行能力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保障。作为校长既要锻造自己的执行能力,也要管理全校师生的执行能力。为此,专门邀请山东省昌乐二中副校长吕金刚到校做执行力方面的报告。同事们都知道,笔者安排工作先问什么时候能完成,然后记在工作笔记上,到时候要看得见成果;在学生与老师最容易懈怠的时候,笔者一定会出现的校园里。有位学生曾经这样写道:“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和一些同学在教室上自习时,意外发现教室外刁校长的身影,他手里提着一把湿淋淋的雨伞,还亲切地询问我们‘学习辛苦吗?’‘这样的天气会不会很冷?’提醒我们要注意身体。”
做职业校长的重点在于管理,建设现代化学校。在职业校长的管理下,学校能稳健发展,学校升学率较高,社会声誉较好。
把教育当事业来做是最高追求
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做校长,不能只想着学校的发展与学生当下的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关注社会发展需要。
从学生发展来看 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高升学率。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课堂改革多年,但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依然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因此,大多数高中学校呈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性,只管如今的升学,而不顾学生以后的发展;家长式的管理,魔鬼化的训练,一些所谓名校的高升学都是以牺牲学生的幸福感、求知欲甚至是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如果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还原教育的本质。教育即“人学”,富有人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学校应当要绿色的升学率,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要培养出爱学习、会学习、懂合作、有担当的人才,而升学率只是副产品而已。正如课改专家、“高效课堂”首倡者李炳亭先生所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让教育润物无声,才能让学生快乐成长。
从社会需求来看 “钱学森之问”让整个教育界都在反思,但人们难以去排查到底是哪一个教育环节出了问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不断探索的创新人才,也需要勤劳踏实的执行人才。而当前的高中教育却是在追求整齐划一,统一训练、统一姿势……从中不难看出,社会的多元化要求与学校的机械式教育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尽管从2010年起,阜阳三中的高考升学率便稳居全市前列,按照以往的管理模式就可以出色完成任务,而且自己对学校管理也是驾轻就熟;但是,笔者仍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实施教学改革。
其一,将课时减下来,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方案开全学科,开足课时。每天只上六节课,周六、周日和晚自习严禁上课。多上课的教师,不仅不受表扬,而且还要在全校通报批评。如此才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习和自主学习。
其二,编制导学案,科学有效地规划课堂教学流程。要求全校教师研习各学科课程标准,用课标精神引领导学案的编制,以三维学习目标来统摄整个导学案,并要求各科教师总结出本校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素养,以备教学有的放矢。在总体一致、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环节基础上,倡导不同学科、不同老师的个性学教引导。
其三,狠抓学生“三力”建设,优化学生社团活动。“三力”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自主学习力是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学后进行合作探究和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自主管理力不仅包括学习上的自我管理、班级内的自主管理,还包括让学生参与整个学校的管理,如周一的升旗仪式让学生策划主持,每天的韵律操和晨跑由学生检查,班级与校园卫生以及自习课纪律由学生督察,班级文化墙、校园文化长廊等由学生设计;自主生活力是指引导学生自己体验生活、自主选择社团活动、自己创建宿舍文化。“三力”建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其四,加强班级管理中“三驾马车”的小组建设。“三驾马车”,即行政小组、科研小组、学习小组,不仅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所在。
其五,开展“海量阅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阅读能力和习惯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校园是美丽的、令人向往的校园。阜阳三中自2012年起开展了暑期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在暑期举行读书会;开学后,又组织了全校性的教职工读书汇报会,并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阅读课,使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爱好。
对于课堂改革,虽然很多人还在观望,但笔者有决心将课改的路一直走下去,也有信心通过课改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笔者心目中的教育家应该把教育当做事业,心中有追求,敢想、敢干、能干,在事业中体现价值、感受幸福。
(作者系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