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热痹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来源 :时珍国医国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517441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符合中医热痹证“红、肿、热、痛”证候特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方法 将54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1组复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模型2组在CIA基础上,给予风、湿、热环境刺激;采用关节炎指数(AI)、关节表面温度、热痛阈值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模型2组大鼠起病时间较模型1组早(P<0.05),但模型2组成模率(83%)与模型1组(78%)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1组在第28天,模型2组在第21天和28天的AI>4分,表明两组模型均复制成功.模型2组与模型1组双侧关节表面均出现异常高温区,温度值显著升高(P<0.05),其中模型2组在第14天、21天和28天双侧关节表面温度均明显高于模型1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1组第21天、28天,模型2组第14天、21天和28天热痛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但模型2组与模型1组热痛阈值只有第21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1组与模型2组大鼠右后足垫软组织伊文思蓝(EB)露出量均明显增多(P<0.05),且模型1组与模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IA基础上结合风、湿、热环境刺激可以复制出符合中医证候特征的RA热痹证大鼠模型,且该模型起病及成模时间早、炎症程度更重;关节表面温度、热痛阈值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是该模型的特征性评价指标.
其他文献
基于龙滩流域14个气象站1959~2017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Modified Mann-Kendall(MMK)趋势检验法和Moran\'s Ⅰ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龙滩流域年总降雨量和最大一日降雨量趋势及变异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年总降雨量在时间上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空间上流域大部分地区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最大一日降雨量在时间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流域中西部和中东部地区表现为不显著下降趋势,其他地区呈不显著上升或显著上升趋势;年总降雨量的突变年份为1998年,最大一日降雨量未出现明显
目的 基于循证医学分析研究血栓通联合天麻素注射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与药物经济性,为二者临床联合用药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等数据库,收集血栓通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利用RevMan 5.3软件对其二者联用治疗临床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26篇,其中急性脑梗塞10篇、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9篇、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篇.Meta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