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外音 味外味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02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实践中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阅读:一是文章阅读。通过对各式各类文章的阅读,学习知识,磨砺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智力发展。二是语文阅读。通过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知识,培养情感,塑造人格;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完整的文章阅读,要经过披文得意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获得意义,包括思想、情感等;完整的语言阅读,要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学习课文的语言形式。尽管两种阅读过程有所差异,但披文得意,是它们所共同经历的步骤,舍此步骤就不是完整的阅读过程。古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现行小学教材安排的古诗词有两类,一是作为精读课文,二是出现在《练习》等处作为“读读背背”和“日积月累”的材料。课内精读古诗词,属语文阅读;在“读读背背”和“日积月累”中以及课外读背古诗词,总体上属文章阅读。严格地说,两类古诗词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
  我们知道,诗词语言本异于普通文体,更因古今汉语的距离,学生在阅读、学习掌握此类文体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以《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为依据,并针对诗词体裁课文的特点去解读教材,进而指导教学,这对我们年轻教师搞好这类课文的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的一篇古诗词体裁的课文。试以之为例,对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作一些探索。
  一、知人论世,具体分析
  大家知道,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从各种各样的作品节选、改造而来的,所以,解读课文首先要以一位读者的身份把课文当作一篇作品来读。哪怕这篇文章面世距离现在仅仅是几天或几年,文章所提供的实际上已经是曾经发生并经作者以文字符号描述出来的信息。故而,解读课文时必然要根据成书时符号的意义来解释作者的用语、文体,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确定作者的创作意图,再现作者描述的事物的原貌。人们通常所说的读文章要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
  就拿这首小令来说吧,它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黄沙岭道上写的几篇作品之一。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词人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弹劾以致罢官后,就开始在上饶家居,一直住了十五年左右。词人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物之胜。词人一生始终关心宋王朝的恢复大业,但由于官场的失意,作者的心中既有许多无奈,又有几分闲适与超脱。再加上当时的上饶地区远离抗金前线,故而这一时期少有的那一份和乐、宁静的氛围,便自然而然地感染了壮志难酬、被迫归隐的作者,他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摹了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辛弃疾是南宋一位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他的风格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人生道路既然多歧,作家的巨大艺术熔炉又丰富多彩,这就必然出现卓越作家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既有其主调而又有其变调的风格。因此辛弃疾在慷慨纵横之外,还有其淡薄潇洒的一面。这首《西江月》就能很好体现辛弃疾部分写景词中清新俊逸和绰约自我的风格。《课标》针对第三学段的诗歌教学提出了“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要求。所以,结合这篇课文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大体了解作者的生平,把握作品的写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
  二、揣摩词句,抓住关键
  《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理解词句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那么,结合这篇课文,如何把握呢?
  先来看课文上半阕开头的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这里的风、月、蝉、鹊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惊鹊”和“鸣蝉”两句都有动中寓静之妙。它们沐浴在“半夜”“明月”的清辉中。上半阕的三、四两句,摄取的空间是由高而低,转为对田野的刻画。稻花飘香的“香”固然点明稻花盛开,也说明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真是喷薄而出不可遏止了。这些不正是落实《课标》提出的“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求的范例吗?
  再来看下阕的四句。作者采用了白描手法,直书其景,洒脱却又沉稳地描写了黄沙岭上的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更策应着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屋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出现在眼前了。可以说,这是又一处落实《课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求的绝好教学资源。
  三、弄清结构,凸出特色
  说到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问题结构, (下转第38页)(下转第36页)即文章体裁所带来的特有形式;二是思想内容结构,即构成这篇文章主题思想内容的逻辑关系;三是艺术形式结构,即通过形象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组合方式。
  第一,关注课本体裁的形式结构。所谓“体裁”,就是“样式”。一篇课文的“样式”常常是决定内容的重要条件。世界上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决定内容,形式往往能够反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我们说,“课标”之所以在1至6年级三个学段,分列了对浅进童话、语言、故事、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文等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要求,这恐怕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一定要考虑课文体裁这一因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词中的小令。按词律,全篇可以分成上下两个半阕。课文固有的“样式”注定了它的上、下阕之间必然会留有一段“空白”,而空白恰恰就是读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推理的空间。在这首词中,如果说上半阕还并非寥廓夏景的描述,那么下片就显然以波澜变幻、由于上片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片开头,就需要树立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我们说,上、下两个半阕之间的“空白”,这像是专门为作者的“摄影机”留下的移动机位的停顿和时间,它让作者从容不迫地将立足点移动到早已临近的那个耳熟能详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进而环绕四周,前文“路转”,后文“忽见”,这是多么美丽的春云乍展!不知不觉,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致忘记了道途远近。
  第二,关注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正如上文说的,这首词所要表现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也正是这样的主题思想,便决定了它的内容结构:上半阕纯然是书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感受的核心分明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而下半阕词人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更是让人深切感受到眼前夏景带给人幸福。应该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就是在这上下半阕紧密联系的逻辑结果中显现出来的。所以,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不但对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至关重要,同时也会对把握课文的艺术形式结构大有裨益。
  文章的样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既是这篇课文自身的特点,也是我们进行该课教学的特有资源。正如《课标》对这一学段的要求所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应该说,这里是既有要求,又有资源,我们何乐而不为?
  最后还有两点是需要说明的:第一,教师解读课文的成果并不全是教学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还要将学情和可利用的教学空间进行必要的选择。第二,我们强调要从知人论世、课文的词句、课文的结构去研读教材,并不是要把对教材的解读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而是说,解读文本首先要尊重文本的客观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我们解读课文既要弄清楚课文的本身,扎扎实实地抓好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要以创造者的姿态去审视课文,读出课文的“弦外音,味外味”,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作者单位:镇江实验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一、解放教师——教师要放手,不搞包办代替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不应该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搞包办代替;也不能再把学生的交往范围局限在校园内、课堂里,让最有魅力的语文课被“水泥的隔离层”所隔离,更不能再去做徒劳无益的傻事而妨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最大的弱点就是太相信自己,不放心学生。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大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远比我们强,我们要相信学生。
1.咪咪鼠和靈灵狐合作,为森林村打了一口水井。  2.小动物们纷纷来打水。
针对女生的侵害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色狼”,女生应该如何逃避侵害呢?请听女生刘小薇现身说法,学学面对危险时如何与色狼斗智斗勇吧……  2013年初秋的一个夜晚,住校女生刘小薇本已经在宿舍里睡下了,可是睡到半夜的时候刘小薇却醒了,并且想起一件事:白天洗好的衣服挂在操场边的晾衣绳上忘记了收回来……  刘小薇惦记着自己的衣服,于是就起了床,悄悄走出宿舍,准备收回自己晾晒的衣服。来到操场时,虽然夜里光线暗,
“看”字家族,人数众多,就连最老的太爷爷都记不清他们家到底有多少子孙了。  几天前,“看”字家族发出了请帖,定于今日举办家庭舞会。  一大早,天刚亮,“瞅”就跑来了,只见他东瞅瞅西望望,“瞧”见了好伙伴——“瞄”、“扫”。于是,他们愉快地聊了起来。  这时,家族里身材最高的“眺”来了,他从高处看到了“望”。平时,他们俩走得最近了。于是,他们聚在一起交谈了几句。“眺”说:“我要去做接待员了,看看今天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以生活实践的学习为起点,而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实现从现实生活走进数字符号的世界。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只有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密切相联,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气息融入数学课堂,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要方式    (一)数学课堂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点
2011年央视的春节联欢玩会上的一首儿童歌曲让我眼前一亮,其中有这样的几句歌词:“喜欢我就陪陪我,喜欢我就夸夸我,喜欢我就亲亲我,喜欢我就抱抱我” 多么的富有儿童语言色彩啊!即简单明了,又充满了感情愿望。听得我们每个大人都心动了,真想上去陪陪他们,夸夸他们,亲亲他们,抱抱他们!这是我们的可爱孩子的心声,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想得到老师的亲亲抱抱呢!  任何一个大人都对孩子有着特殊的喜爱,何况我们老师,
一、问题的提出  早读课,我刚走进教室,就发现讲桌下的水桶已经四分五裂,“皱着眉”躺在地上。我扫视四周,平静地问道:“这是怎么了?”几个班干部开始插话:“进教室时就这样了,肯定是昨天的值日生弄坏的!”值日生一下子急得叫了起来:“我们昨天关门的时候,桶还是好的呢!肯定是今天打扫走廊的同学弄坏的!”这下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素有“小辣椒”之称的晓莉不服气地嚷了起来:“我们打扫走廊根本就用不着水桶!”我伸
今天数学课,刚上课苏老师就问:“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是什么游戏呢?”丁大伟总是沉不住气,第一个站起来问。  “大家要‘听画’!”苏老师回答。  “我们都很听话啊。”班长王小林代表全班同学说。  “我知道你们都很乖啦,是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听画’。”苏老师解释说。  “啊,还有这么有趣的游戏名字?”“一听就知道很好玩。”大家纷纷说,“苏老师,你快带我们玩吧。”  “首先老师在纸上用我们最近学
再一次体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是在今年四月的一堂观摩课上。    别样的课文,别样的困惑    在我去年教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杨万里的七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和学生们。这首诗正文是这样的: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带领孩子们苦苦追寻的那个问题是:这是一首送别诗吗?  正方回答:“是的!”大家一看,真是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欣赏评述课又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要想上好欣赏课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来谈谈教材吧。教材是知识、情感的主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