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又是香港各大学举办信息日和开放日的季节,让莘莘学子在高考和报志愿前,有机会亲身认识大学及各学科。但近年出现一个有趣现象,一些家长不但陪同子女到访,甚至比子女更主动,团围着教授们发问。
旁边的子女却甚少出声。家长的问题颇为细致,谈及个别科目内容、转系技术操作、长远工作计划等,甚至让人觉得是他们而非子女要读大学。更夸张的例子,有家长到实验室了解运作,相关人员邀请她的子女试做实验,该家长却说子女没来,她本人会“亲自落场”,然后把整个实验过程转告子女。该家长细心聆听简介、抄录笔记巨细无遗,丈夫更全程拍摄,令旁边的教授忍俊不禁。
这些现象在香港社会引起热议,如今的家长是否看管子女太紧?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出于爱与关怀,但关怀得过分无微不至,是否会反过来扼杀子女发自内心、自我追求的主动和热情呢?
近日看了一部由人气明星福山雅治担纲的电影,导演枝裕和的新作《谁调换了我的父亲》。这是一个关于两个家庭在医院抱错婴儿的故事。福山雅治扮演现代都市的成功中产阶级,拥有让人羡慕的学历、事业和家庭,也因如此,他充满自信,希望在儿子身上复制自己的成功。电影开始时,便讲述他与太太陪同儿子出席名校入学试,之后又要儿子学琴。他对儿子如此严格,每天把时间表编得密密麻麻,以为这样就是为儿子好。在儿子面前,他永远是一个脸若寒霜、要求甚高、一板一眼、望子成龙的严肃父亲。
直到有一天,晴天霹雳,医院突然通知他们夫妇,院方6年前不慎出错,将他家与另一家的儿子对调了。于是两个家庭被迫见面,商量如何善后。与他这位严肃的父亲恰巧相反,另一家的父亲却是一个市井俚俗、贪小便宜又不拘小节、至情至性的乡郊大叔,疼爱孩子,又重视亲子关系,常常和孩子玩作一团,甚至一起洗澡,替他们修理玩具,在孩子眼中是位万能的好爸爸。
两个家庭,反差如此强烈,一个听教听话,沿着父亲为自己铺的青云路规行矩步前进;另一个则淘气顽皮、钟爱电玩,究竟哪家的儿子更加快乐呢?导演枝裕和,通过这样一个处境对比,让大家反思管教子之道,以及亲子意义。
看完电影,我想起港大教授吕大乐所著《四代香港人》一书。这书几年前在香港大热,触发坊间热议,当时大家聚焦的,大都是书中讲到不同世代香港人在生活、职场中的不同际遇,彼此世界观的不同,也剖析了不同世代香港人管教孩子的方法和亲子之道。
书中讲到战后逃难来港的第一代人,对子女成长都比较宽容,他们自觉学识不高,因此对子女成长、求学、找工作,都采取放手态度,他们专注于为下一代创造条件(如提供教育),而非亲自替下一代作每一个决定。
但到了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自己管教孩子却是另一套。第一代人给予第二代人的自由成长空间,不知不觉消失了。比起第一代,第二代人受过高等教育,更自以为是,自以为了解子女的需要,因此更加专横霸道,留给子女的空间更少。过去父母需同时照顾多名子女,如今每一个小孩都由几位成年人照顾,所以这代人总是无法摆脱来自父母的紧密监视。
这些家长过分了解社会竞争激烈,谋生艰难,因而急于为子女及早做好装备,他们不容许孩子走上迂回曲折的冤枉路,打算凭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帮子女高效走近目标。但正因为这一番好意,带来了种种问题。
例如,他们以多元学习和发展为名,这一刻送子女去学游泳,那一刻送去学钢琴,令子女文武全才之余,却少了一种发自内心、自我追求的热情。整个成长过程成了一个进入职场前的准备程序。
电影中,福山雅治的太太心里暗暗怪责丈夫,因为当丈夫得悉儿子被对调时,第一反应不是震惊和哀悲,甚至不是怪责太太不小心,连儿子被对调了也察觉不到,反而脱口说句:“哦,怪不得……”显然是以儿子不及自己聪明、学习成绩差强人意,而在内心深处拒绝承认是自己的儿子。
今天的中产阶级精英父母,实在需要反思,究竟自己对子女的关爱,是出于希望看到他们愉快、健康地成长,还是出于希望在儿子身上复制自己的成功呢?
旁边的子女却甚少出声。家长的问题颇为细致,谈及个别科目内容、转系技术操作、长远工作计划等,甚至让人觉得是他们而非子女要读大学。更夸张的例子,有家长到实验室了解运作,相关人员邀请她的子女试做实验,该家长却说子女没来,她本人会“亲自落场”,然后把整个实验过程转告子女。该家长细心聆听简介、抄录笔记巨细无遗,丈夫更全程拍摄,令旁边的教授忍俊不禁。
这些现象在香港社会引起热议,如今的家长是否看管子女太紧?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出于爱与关怀,但关怀得过分无微不至,是否会反过来扼杀子女发自内心、自我追求的主动和热情呢?
近日看了一部由人气明星福山雅治担纲的电影,导演枝裕和的新作《谁调换了我的父亲》。这是一个关于两个家庭在医院抱错婴儿的故事。福山雅治扮演现代都市的成功中产阶级,拥有让人羡慕的学历、事业和家庭,也因如此,他充满自信,希望在儿子身上复制自己的成功。电影开始时,便讲述他与太太陪同儿子出席名校入学试,之后又要儿子学琴。他对儿子如此严格,每天把时间表编得密密麻麻,以为这样就是为儿子好。在儿子面前,他永远是一个脸若寒霜、要求甚高、一板一眼、望子成龙的严肃父亲。
直到有一天,晴天霹雳,医院突然通知他们夫妇,院方6年前不慎出错,将他家与另一家的儿子对调了。于是两个家庭被迫见面,商量如何善后。与他这位严肃的父亲恰巧相反,另一家的父亲却是一个市井俚俗、贪小便宜又不拘小节、至情至性的乡郊大叔,疼爱孩子,又重视亲子关系,常常和孩子玩作一团,甚至一起洗澡,替他们修理玩具,在孩子眼中是位万能的好爸爸。
两个家庭,反差如此强烈,一个听教听话,沿着父亲为自己铺的青云路规行矩步前进;另一个则淘气顽皮、钟爱电玩,究竟哪家的儿子更加快乐呢?导演枝裕和,通过这样一个处境对比,让大家反思管教子之道,以及亲子意义。
看完电影,我想起港大教授吕大乐所著《四代香港人》一书。这书几年前在香港大热,触发坊间热议,当时大家聚焦的,大都是书中讲到不同世代香港人在生活、职场中的不同际遇,彼此世界观的不同,也剖析了不同世代香港人管教孩子的方法和亲子之道。
书中讲到战后逃难来港的第一代人,对子女成长都比较宽容,他们自觉学识不高,因此对子女成长、求学、找工作,都采取放手态度,他们专注于为下一代创造条件(如提供教育),而非亲自替下一代作每一个决定。
但到了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自己管教孩子却是另一套。第一代人给予第二代人的自由成长空间,不知不觉消失了。比起第一代,第二代人受过高等教育,更自以为是,自以为了解子女的需要,因此更加专横霸道,留给子女的空间更少。过去父母需同时照顾多名子女,如今每一个小孩都由几位成年人照顾,所以这代人总是无法摆脱来自父母的紧密监视。
这些家长过分了解社会竞争激烈,谋生艰难,因而急于为子女及早做好装备,他们不容许孩子走上迂回曲折的冤枉路,打算凭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帮子女高效走近目标。但正因为这一番好意,带来了种种问题。
例如,他们以多元学习和发展为名,这一刻送子女去学游泳,那一刻送去学钢琴,令子女文武全才之余,却少了一种发自内心、自我追求的热情。整个成长过程成了一个进入职场前的准备程序。
电影中,福山雅治的太太心里暗暗怪责丈夫,因为当丈夫得悉儿子被对调时,第一反应不是震惊和哀悲,甚至不是怪责太太不小心,连儿子被对调了也察觉不到,反而脱口说句:“哦,怪不得……”显然是以儿子不及自己聪明、学习成绩差强人意,而在内心深处拒绝承认是自己的儿子。
今天的中产阶级精英父母,实在需要反思,究竟自己对子女的关爱,是出于希望看到他们愉快、健康地成长,还是出于希望在儿子身上复制自己的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