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在大力推进以德治校的过程中,应注重在校内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关键词 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以德治校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03-01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在大力推进以德治校的过程中,应注重在校内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认识并研究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与时俱进,以科学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地充实并发展学校德育体系,完善并发展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新课改高举张扬学生个性的大旗,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多年的努力也使得沉寂的教育悄然在发生着变化。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教师一定要研究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新课改主张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张扬个性,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放弃批评教育的功能和手段作为代价,但需要有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所致。现实需要教师提高从事教育职业的素养,提高教师个人的行为品质素养。德育教育不能仅从讲大道理人手,更多的是要从生活的小事抓起,从他们的衣着、坐姿、言语等等细小的方面人手,细节决定成败,用生活事例及学生关注喜欢的形式教育学生,多从正面引导讲清道理,追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完善发展学生个体的道德品格。
德育要反对墨守成规,应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习惯列举一些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不凡的事迹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等,当然,把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学生的学习楷模,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它的积极意义是无可非议的。如从现实生活中精选一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作为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效果也很好。聂海胜、费俊龙参与“神六”飞船的研制开发,并乘坐“神舟”六号进入太空科学考察长达五天之多,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聂海胜、费俊龙的英雄事迹在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了解了他们,对他们的“故事”烂熟于心。如果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德育教育就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要反对大而不实,应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应该从小处着眼,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切莫忽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找一些小学生身边的典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要反对空洞说教,教师应以身作则。德育工作要点点着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要做德育工作的忠实实践者,一言一行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切忌大话连篇、高谈阔论。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新课改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开发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促进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学生是社会人,周围的一切都可以是育人资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造性地开发育人资源,如何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把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生活之中。重视心灵的沟通,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贯穿学校的德育中。教师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行。德育只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有源头活水,才会生生不息。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已引起有关方面的诸多质疑和不满,尽管其中原因复杂多样,但我们以为教学工作与德育教育长期脱节始终是根本性症结之所在,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成功常常源自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是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德育教育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并激励学生去实现,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思考实践,深化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新课改倡导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关注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质量,在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中。营造丰富、积极、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构造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新德育。
综上所述,学校应确立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形成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核心观。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标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的重要思想,这充分理解德育在关系到学生成长、关系到国家发展、全民素质提高方面的突出作用,必须确定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 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以德治校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03-01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在大力推进以德治校的过程中,应注重在校内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认识并研究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与时俱进,以科学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地充实并发展学校德育体系,完善并发展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新课改高举张扬学生个性的大旗,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多年的努力也使得沉寂的教育悄然在发生着变化。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教师一定要研究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新课改主张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张扬个性,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放弃批评教育的功能和手段作为代价,但需要有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所致。现实需要教师提高从事教育职业的素养,提高教师个人的行为品质素养。德育教育不能仅从讲大道理人手,更多的是要从生活的小事抓起,从他们的衣着、坐姿、言语等等细小的方面人手,细节决定成败,用生活事例及学生关注喜欢的形式教育学生,多从正面引导讲清道理,追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完善发展学生个体的道德品格。
德育要反对墨守成规,应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习惯列举一些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不凡的事迹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等,当然,把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学生的学习楷模,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它的积极意义是无可非议的。如从现实生活中精选一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作为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效果也很好。聂海胜、费俊龙参与“神六”飞船的研制开发,并乘坐“神舟”六号进入太空科学考察长达五天之多,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聂海胜、费俊龙的英雄事迹在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了解了他们,对他们的“故事”烂熟于心。如果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德育教育就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要反对大而不实,应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应该从小处着眼,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切莫忽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找一些小学生身边的典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要反对空洞说教,教师应以身作则。德育工作要点点着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要做德育工作的忠实实践者,一言一行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切忌大话连篇、高谈阔论。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新课改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开发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促进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学生是社会人,周围的一切都可以是育人资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造性地开发育人资源,如何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把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生活之中。重视心灵的沟通,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贯穿学校的德育中。教师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行。德育只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有源头活水,才会生生不息。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已引起有关方面的诸多质疑和不满,尽管其中原因复杂多样,但我们以为教学工作与德育教育长期脱节始终是根本性症结之所在,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成功常常源自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是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德育教育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并激励学生去实现,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思考实践,深化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新课改倡导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关注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质量,在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中。营造丰富、积极、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构造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新德育。
综上所述,学校应确立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形成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核心观。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标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的重要思想,这充分理解德育在关系到学生成长、关系到国家发展、全民素质提高方面的突出作用,必须确定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