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有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达成。如果运用得宜,矛盾问题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画面导入法、音乐导入法等四种导入方式是有效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课堂导入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空间,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顺利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进而达成一个学期乃至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下面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例谈几种较为有效的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矛盾问题导入法
很多教师都会以问题来导入教学,但只有真正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才有教学价值。看似矛盾的问题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问题,因为人人都希望解决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证明自身的价值,而学生解决矛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过程,也正是实现读者与文本对话、达成语文教学目的的过程。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走进教室,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一本书——《山海经》。学生大笑,因为他们看到这本书没有彩图,并不漂亮,里面的线条显得有些粗糙,人物也画得不够逼真。在学生笑闹之后,笔者才慢悠悠地顺势提出一个问题:“不错,文中提到的《山海经》就是这么一本看起来粗糙简陋的书。但是,鲁迅为何认为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书呢?甚至认为因为长妈妈具有神力才能送给‘我’一本这样的书?”学生一下子就愣住了:是呀,一本粗糙的书为何珍贵?为何需要神力才能取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入了文本阅读,后来的讨论交流异常激烈。
一百个无价值的问题不如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看似矛盾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能调动学生思维。教师在课前反复阅读文本,定能找到点燃学生的导火索来导入课堂教学。
二、比较导入法
一篇一篇的课文,分开看都是孤立的、零散的,而语文教学最需要整合。比较,就是整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同一单元的课文之间,前后单元之间,主题相近的课文之间,写法相似的课文之间,古今人性的变与不变,中外人性的同中有异……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挖掘,善于整合,就能找到比较导入的切入点。
教学九年级上册《心声》一文第三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请联系我们八年级学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比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这个导入,让学生在比较中,反复揣摩“双线推进”这一结构艺术,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更好地理解菲利普夫人这个人物形象,笔者尝试了这样的导入:“请你联系《故乡》一文,比较杨二嫂与菲利普夫人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一中一外的两个文学形象,学生很有兴趣。在比较中,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普遍人性世界,达到认识上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类思维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资源整合,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经常尝试比较教学,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又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发现规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画面导入法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相对记叙文而言,显得有些枯燥。为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运用了“画面导入”的方式。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屏》一文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古代形式多样的屏风,短短几分钟的画面欣赏,便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见,画面导入起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能达到有效导入的目的。
四、音乐导入法
古诗词教学关键在于进入其意境,并通过对其画面的想象、意境的体会达到走入作者心灵深处之目的。我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且词原本就为歌而作,古诗词与音乐历来相辅相成。所以,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运用恰当的古典音乐导入,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笔者先播放了几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有的激越,有的缠绵,有的悲壮,有的闲适……再后让学生从中选择《饮酒》一诗的背景音乐。由于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式,那次古诗教学十分成功。
责任编辑 袁海波
[关键词]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课堂导入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空间,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顺利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进而达成一个学期乃至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下面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例谈几种较为有效的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矛盾问题导入法
很多教师都会以问题来导入教学,但只有真正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才有教学价值。看似矛盾的问题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问题,因为人人都希望解决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证明自身的价值,而学生解决矛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过程,也正是实现读者与文本对话、达成语文教学目的的过程。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走进教室,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一本书——《山海经》。学生大笑,因为他们看到这本书没有彩图,并不漂亮,里面的线条显得有些粗糙,人物也画得不够逼真。在学生笑闹之后,笔者才慢悠悠地顺势提出一个问题:“不错,文中提到的《山海经》就是这么一本看起来粗糙简陋的书。但是,鲁迅为何认为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书呢?甚至认为因为长妈妈具有神力才能送给‘我’一本这样的书?”学生一下子就愣住了:是呀,一本粗糙的书为何珍贵?为何需要神力才能取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入了文本阅读,后来的讨论交流异常激烈。
一百个无价值的问题不如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看似矛盾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能调动学生思维。教师在课前反复阅读文本,定能找到点燃学生的导火索来导入课堂教学。
二、比较导入法
一篇一篇的课文,分开看都是孤立的、零散的,而语文教学最需要整合。比较,就是整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同一单元的课文之间,前后单元之间,主题相近的课文之间,写法相似的课文之间,古今人性的变与不变,中外人性的同中有异……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挖掘,善于整合,就能找到比较导入的切入点。
教学九年级上册《心声》一文第三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请联系我们八年级学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比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这个导入,让学生在比较中,反复揣摩“双线推进”这一结构艺术,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更好地理解菲利普夫人这个人物形象,笔者尝试了这样的导入:“请你联系《故乡》一文,比较杨二嫂与菲利普夫人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一中一外的两个文学形象,学生很有兴趣。在比较中,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普遍人性世界,达到认识上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类思维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资源整合,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经常尝试比较教学,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又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发现规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画面导入法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相对记叙文而言,显得有些枯燥。为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运用了“画面导入”的方式。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屏》一文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古代形式多样的屏风,短短几分钟的画面欣赏,便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见,画面导入起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能达到有效导入的目的。
四、音乐导入法
古诗词教学关键在于进入其意境,并通过对其画面的想象、意境的体会达到走入作者心灵深处之目的。我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且词原本就为歌而作,古诗词与音乐历来相辅相成。所以,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运用恰当的古典音乐导入,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笔者先播放了几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有的激越,有的缠绵,有的悲壮,有的闲适……再后让学生从中选择《饮酒》一诗的背景音乐。由于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式,那次古诗教学十分成功。
责任编辑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