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xj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段时间,我重温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心中的熊熊大火再次被点燃。由于在讲台上奋斗了这么多年,所以我不自觉地由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教师,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我希望我们所有的理想都能在课堂里变为现实。那么,我理想中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心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浸润其中的。课堂上,孩子们精神抖擞,全身心地参与,对新的知识充满了渴盼,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每一个学习活动都那么积极。不论是哪一科的学习,不论是什么风格的老师上课,他们都被老师、被教学内容深深吸引。他们认真阅读、静思默想、勤于批注,他们放声朗读、倾心表演、大方交流,他们精心聆听、热烈讨论甚至激烈辩论……每个人都被这样的学习氛围感染,每个人都在为创造这样的氛围努力,每个人都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学生坐得东倒西歪,不是一盘散沙,不是无精打采,不是精神涣散;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不是蚊子哼哼,不是窃窃私语,不是吞吞吐吐,不是欲言又止;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索然无趣,不是各自为阵,不是疲于应付,不是如坐针毡。
  我心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思飞扬的。课堂上,孩子们真正地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他们发现了知识的规律,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汲取到了精神的力量,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收获。他们真正在享受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上情思飞扬。他们真正觉得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要去探究,要去钻研,要去发现。他们也许有暂时的失败,有些许的沮丧,但他们决不退缩,而且一定会从中总结教训,找到新的思路。他们既体验到挫折的价值,更收获成功的喜悦。“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固然让学生焦灼,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更令学生欣喜。学生不仅收获知识的硕果,更收获辛勤劳作、艰辛探索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神采奕奕、情思飞扬,创造的源泉汩汩不断;在课堂上,学生高兴时手舞足蹈,感动时热泪盈眶,难过时扼腕叹息……一切都是最本真的状态。
  我心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学生有困惑,却通过自己、小组、班级的力量都无法解决时,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或高屋建瓴,细心讲解,拨云见日;或针对学情,巧妙引导,循循善诱。教师的讲解,要言不烦;教师的引导,點石成金。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不愿意错过老师嘴里的一个词语;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不愿意漏掉老师口中的一条信息。这样的课堂,我们看不到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形;这样的课堂,我们看不到教师云山雾罩、学生晕头转向的场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破解一道又一道难题,觅得一把又一把钥匙,打开一个又一个宝库。
  我心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其乐融融的。课堂上,孩子们信任自己的老师,老师们喜爱自己的学生。师生心灵相通,情意相连。长期的相处,孩子们知道老师是关心自己的、爱护自己的,在课堂上他们的心灵是放松的,是自由的,像在爸爸妈妈面前那样无忧无虑。长期的相处,老师们知道学生是尊敬自己、爱戴自己的,在课堂上教师的心灵是愉悦、舒展的,是可以像在自己的儿女面前那样生动自然的。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的默契,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学生的一个动作,老师立即了然于胸;这样的课堂,像小溪流过山谷,像春雨滋润万物,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这样的课堂,听不到学生的吵吵闹闹,看不到学生的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听不到老师的厉声呵斥,看不到老师的怒目圆睁;这样的课堂,永远看不到师生之间的斗智斗勇,也永远感受不到师生的剑拔弩张。
  这样的课堂,我什么时候可以营造出来呢?这样的课堂,我什么时候可以享受得到呢?希望不会太久远。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已经进入“语用时代”。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依然存在许多困惑,有理念上的摇摆,也有实践中的迷茫。经常有老师问我:看你拿到任何一篇教材,最多短短的半个小时,就可以理出思路拿出设计,而且可以马上上课,还能上出不错的效果,这个本事是怎么来的?快速备课的奥秘是什么?拿到一个文本,怎样才能迅速找到“抓手”?  一、“发现”——生长点选择的原则路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本课优美的语言。  2.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情感。  3.学习从平常的地方质疑。【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抓住精神  1.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1935年,作者25岁时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留学10年。198
作为“光与影”的艺术——电影,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摄影于一体,其呈现出的万千形态就是一部人类史。而儿童电影更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配音、扣人心弦的情节感染着儿童,在浸润中启发儿童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那么,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童电影作为一种超文本形式引入课堂,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既探索了习作教学新视界,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播下希望的种子。一、依据学段特点,精选电影篇目  儿童电影题材广
一、课题引入  师:《山行》这首诗同学们还记得吧?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山行》)  师:真好!不愧是有实力的班,背诵得那么有韵味。同学们,在这首诗中,“人家”在云雾深处,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是一户怎样的“人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出来。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去领略一下那“人家”独特的小院风光吧。  【点评:巧引古诗话“人家”。高老师从学过的古诗《山行》入手,让学生背诵,抓住古诗
尽管“教课文”与“教语文”仅仅一字之差,但涵义却大不相同。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借助全脑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走出“教课文”的误区,走进“教语文”的境界。《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美丽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巧妙地将槐花与孩子融为一体,既赞美槐花,又赞美人,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0年前一提到石油,大多数人只会联想到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和黑油这3个关键词,那时老百姓对石油用途的认知还很浅显。而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油已让更多人会首先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想到一起。  要将石油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用的产品,需要在炼厂进行一系列加工,其中加氢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加氢技术一方面是生产清洁油品所必须的技术,另一方面它也是将炼油与化工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手段。可以说在绿色发展理念
记者:许老师,您好!您的“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已经成功培养了两期学员,当初成立工作室的源起是什么呢?  许友兰:名师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品牌和资源,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区域教育的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名师的打造和培育,离不开名师的支撑与引领。培养新一代名师,将优秀青年教师中的杰出者逐步培养成学科领军人、教育家和教学名家,是振兴区域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2008年,如皋市教
一、梦蝶飞飞,飞入元曲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观看一个小视频。(课件播放《庄周梦蝶》)  师:今天这只蝴蝶飞出了庄周的梦里,飞到了我们的身旁。  (师课件播放诗文《咏大蝴蝶》)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仔细看,这首曲词和我们平时吟诵的唐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题目不同,唐诗的题目只有一个,可这首曲词有三个。  师:猜猜哪个是题目?  生:咏大蝴蝶。  师:那其他是什么呢?  
在我们工作室举办的一次培训活动上,我们邀请汤俊老师为大家执教示范课《北京的春节》。听完汤老师的课,我心里很激动,暗暗为他树起了大拇指:真是一节有借鉴意义的好课!  先说说我的好课观:第一,学生有没有收获,尤其是语文学习方面的收获;第二,学生有没有动起来,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动起来;第三,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第四,教师的教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汤老师的课无
【教学理念】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风景,不管是人们为他人着想、相互谦让还是尊敬老人,都将乡亲们纯朴、善良的美好情感表达了出来。本课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以句带篇,用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串起所有的内容,通过不同的画面来感受乡亲们的善良、淳朴,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同时注重学法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