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态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环境保护与贸易发展之间固有的矛盾在新时期表现得愈发显著.文章以国际贸易领域广泛存在的绿色贸易壁垒为切入点,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并详细考察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始前后沿线地区的绿色贸易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一带一路"提出以来,沿线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强度和结构均有所改善,贸易绿色发展水平不断增强,但在区域和行业布局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下一阶段,中国应与沿线其他国家共同持续规范绿色贸易壁垒,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并
【基金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绿色‘一带一路’实施的科学内涵、经贸效果及未来潜力研究”(2021SRY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木材加工业转移粘性、集聚与产业升级研究”(71873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态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环境保护与贸易发展之间固有的矛盾在新时期表现得愈发显著。文章以国际贸易领域广泛存在的绿色贸易壁垒为切入点,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并详细考察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始前后沿线地区的绿色贸易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一带一路”提出以来,沿线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强度和结构均有所改善,贸易绿色发展水平不断增强,但在区域和行业布局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下一阶段,中国应与沿线其他国家共同持续规范绿色贸易壁垒,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并
其他文献
由提高产业链韧性的需求所驱动,与来自新工业革命、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组、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跨国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的压力相叠加,全球产业链的重组、新的区域链的建立和分布式制造的发展将重塑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这些趋势已经促使国际生产达到了一个拐点,新冠疫情的暴发无疑加速了这场变革的到来.鉴于国际生产体系正处于大转型时期,文章基于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20》的研究,从五类行业组,以多元化、区域化、复制化和产业回流这四条发展轨迹为脉络,在全球价值链的长度、生产附加值的地域分布以及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这
对外投资合作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对外投资的实践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联结点,对外投资合作通过何种实践路径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结合我国目前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趋势,详细阐述了四种以对外直接投资为起点,从国际循环开始最终传递至国内循环的双循环实践路径,并针对目前循环路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中欧班列的安全、顺畅和稳定运行,为践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正在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带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然而,中欧班列建设也存在着边境口岸通行能力不足、铁路运输规则中外各异、回程进口货源量少质低和对政府财政补贴过度依赖等问题。“十四五”期间,需要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点克服制约中欧班列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努力提升通关效率,丰富回程货源,强化市场导向,协同各种竞合关系,营造有助于中欧班列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2016年以来,以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以及保税研发、保税检测和全球维修等"保税+"模式为代表的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和新动能.当前,我国与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但在部分领域和环节仍存在政策滞后甚至缺位的情况.随着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规模迅速扩张,一些问题和风险也被随之放大,为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文章通过研究我国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深入剖析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当前,全球跨境支付系统正在经历一场由市场、技术和地缘政治等力量驱动的,旨在提高跨境支付的速度、效益、透明度和普惠性的变革.变革不仅涉及改变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也关乎各国金融稳定和货币主权,并对国际货币格局产生潜在的深远影响.鉴于这场变革的广度和深度,20国集团将加强跨境支付体系列入优先事项,批准了一份改革路线图,探讨加强现有跨境支付体系的路径和方法.跨境支付体系建设是中国的短板和软肋.中国应抓住全球跨境支付变革的契机,加强顶层设计,瞄准数字创新前沿,加强能力建设,确保金融安全,夯实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