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体现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充分发展其多元的智能,促进学习和成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有其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也有其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特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 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笔者曾经听过《白鹭》的一堂公开课,教者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环节的过渡,无不优美而动听,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学生心扉,引发颤动和共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描述形象的功能去激活学生的右脑,带领学生进行充分的形象思维。这也正是过去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凭着一张嘴就把课文讲的出神入化的“秘诀”。在现今的教学中,教师展现课文意境,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寻幽探美,主要还得依靠语言的描述。学生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之下,品读感悟,发展语言智能,接受心灵洗礼,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二、适当地展示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展示相关的画面,呈现多彩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功能,培养他们的视觉感受,使之更快地进入情境,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展示更多更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画面,不但可以在他们的大脑中清晰地再现课文主要情节或人物形象,还能引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获得对人物形象及文章主题深刻的感悟。笔者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天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象,我用大屏幕展现了巨幅图片,秋水、长天、落霞、孤鹜,悠远、宏大的场景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通过强烈的视觉感受,学生仿佛进入那壮阔而悠远的场景之中,也自然体会到王勃博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所难达到的。
  三、发展听觉智能,让学生的心灵在音乐的渲染中颤动
  音乐虽然不像绘画那样直观,不能造成视觉可见的画面,不能叙述事件的经过,但它最容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这些特征,开发学生的听觉智能,使之深入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最常用的是欣赏一段与课文有关的音乐以及配乐朗读,在音乐的配合下,教师或范读,或由学生默读、自由读、朗读。由于音乐调动了大脑的活动,因而学生对课文的形象性,对课文所展现的美的意境感知强烈,审美体验深刻,记忆效果得以增强。前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二泉映月》,有这样一个环节,教者用深情而悲怆的语调叙述了阿炳的遭遇,接着播放了《二泉映月》的二胡曲,一曲听罢,有很多学生眼眶含泪,这是多么强烈的心灵震撼啊!紧接着,教者又以该曲作为配乐,学生轻轻朗读背诵,不一会儿,学生就能跟着音乐深情地背诵了。这个教例有力地证明,利用音乐激活学生的听觉智能,对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用生动的视频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可以播放一些视频或动画。一段视频既有语言描述,又有活生生的画面;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有动人心弦的音乐。它以最大的信息容量,多角度多方位地激活视听功能,使大脑呈现积极的思维状态,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恐龙》一课,完全可以播放一些《侏罗纪公园》片段,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任何教学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在教学《黄河颂》时,播放一段黄河的视频录像,那奔腾怒号的河水,那雄阔苍凉的场景,将使学生油然而生对母亲河的敬仰之情。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实物观察、现场体验等等。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的环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各种智能因素的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有意识地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对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中高年级的要求是:把握文本内容展开深度对话,情感渗透并升华达到心灵智能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感情入手,寻找共鸣点,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如何发展学生心灵共鸣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将构建生本情感磁场作为语文课堂的必要环节,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方互动交融,最终实现心灵颤动、真情感动的人文目标。在此,我以《生命的壮歌》阅读教学的处理谈谈体
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口语是最常用的交流手段,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际交流效果的好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应该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实例,我列举几点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的措施。  一、创设
写文章如同下棋,布局好即占得先机,成功了一半.作文中,谋篇布局同样重要,精巧新颖的布局,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格局,使人读来拍案叫绝.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受文化底蕴、
读写结合也称小练笔,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常用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呼唤“语用意识”的今天,读写结合被重新关注,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其中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师应抓住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7中孔子相关知识的复习。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孔子游春》一文中对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和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伟人的风采。在练习7中“语文与生活”部分,介绍了孔子的6句名言;“诵读与积累”部分则向我们介绍了与孔子有关的12个成语。这组成语写出了孔子知识的渊博,学习、做人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教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一、在理解领悟中超越文本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后,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
“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也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何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我想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时间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