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在户外探索的快乐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ju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明确规定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园也非常重视幼儿户外活动的组织。我们发现户外环境、材料等为幼儿的探索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于是,我们将户外探索学习活动纳入“快乐生活”园本课程。
  我园的户外探索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地把室内学习活动搬到室外,而是基于幼儿园的户外环境特征,在充分分析其独特性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特点,确定相关的学习目标,启发、引导幼儿在与户外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相关知识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学习品质。因此,相对于其他学习活动而言,户外探索学习活动对环境、材料的依赖性更强,情境性、游戏性、探索性更明显。它与一般户外游戏不同,指向一些核心经验的获得以及相关探索,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可以说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些活动往往都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围绕一个点生发的系列活动。活动中,我们不追求幼儿“有没有学会”或“学会了多少”,而是关注幼儿是怎样在学习的,他们需要怎样的支持。总之,户外探索学习活动是以环境为资源,以探究、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户外环境中的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学会创设条件和提供材料,还需要教师启发幼儿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关于内容来源
  1.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学习内容
  在户外探索学习活动中,环境是幼儿体验、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让幼儿置身于开放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需要开展活动,教师则重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观察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现有价值的探究点,尊重幼儿的经验,和幼儿一起确立进一步探究的目标,推动活动的发展。
  例如,幼儿园的小石滩里铺满了大小、形状各异的鹅卵石,托班孩子很喜欢去捡石头,他们还用小拖车玩运石头的游戏。在运石头的过程中,孩子们自言自语:“我要装很多很多石头。”于是,教师很自然地引导孩子从“一块一块拿”到“一把一把抓”调整装运石头的方式,获得了对物体数量、重量的感知。同时,孩子手拿石头在小石滩里走走停停,平衡能力也自然得到了锻炼。
  孩子们用捡来的石头干什么呢?教师听到孩子们在说“我们盖石头房子吧”,这个经验源于故事《三只小猪》。于是“小猪盖房子”的活动应运而生。孩子们利用地面原有的线条、图形拼出了大大的石头屋(如图1),他们还把彩色的、本色的石头分类摆放,有了朦胧的分类意识。
  偶然间,孩子们拿着石头放到滑梯上,看着石头从滑梯上滚落下来,兴奋不已。这一幕被教师捕捉到了,于是有了“石头滚画”的活动。孩子们让着了色的石头从铺着铅画纸的滑梯上滚落下来,留下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印迹。孩子们不仅感知到了物体在斜坡上滚落的现象,还发现了色彩混合所产生的变化。
  玩水是孩子的天性,看到石头脏了,他们就给石头宝宝洗澡。在用小刷子刷石头宝宝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石头经过水洗后的变化,以及一盆水由清澈到浑浊的过程(如图2)。就这样,在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与捕捉,师幼共同生成了一个个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2.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生成学习内容
  有些户外探索学习活动是在主题活动背景下与室内探索学习活动自然转换、自然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的学习更贴近生活,从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例如,当大班“镜子”主题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孩子们对镜面的种类、作用等已有所了解。“不回头我也能看到身后有什么。”“我爸爸倒车时就是看车上的反光镜的。”……这些经验引发了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索,他们纷纷在室内玩起了倒车游戏。可是,室内空间有限,孩子们经常相互碰撞,无法尽兴。于是,教师将室内探究学习活动转移到户外,开展“有趣的后视镜”游戏。园内有一片小树林,里面分布着各种树木,它们恰好可作为倒车游戏的障碍物和参照物,为孩子们探索后视镜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条件。瞧!孩子们手持镜子在林间玩起了倒车游戏(如图3)。他们每后退一步都会左右平移镜子仔细查看,根据镜子里的景象移动自己的身体,确认自己的身后及两侧没有障碍物时再行动。由于小树林里的树呈无规则分布,所以孩子无论从哪个点出发都是一次新的探究经历。后来,教师又利用户外可活动的迷宫材料继续引导幼儿玩“有趣的后视镜”游戏,相对于固定的树,可移动、可拆分、可组合的迷宫板更富有挑战性(如图4)。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调整迷宫材料的距离,制造出开放与遮挡的不同视觉效果;也可以连接组合多个迷宫材料,促使幼儿不断调整镜子的角度,以避开后面的障碍物。
  “有趣的后视镜”只是主题活动进程中的一小部分,室内探索学习活动和户外探索学习活动的结合,使幼儿对镜子成像原理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更深刻的感知。
  二、关于组织策略
  我们在组织户外探索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1.将知识点转化为幼儿的体验点
  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幼儿的生活经验。他认为,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的生活与世界,在幼儿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他还指出,为灌输知识而组织的实物教学,不管有多少实物,都不能代替儿童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亲自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知识。只要让儿童主动去做,就能激发儿童的本能,吸引儿童去体验和发现。在“有趣的后视镜”活动中,教师将后视镜的特点、作用及用法等知识点转化成孩子的体验点,并提供多样的探究条件和充分的探究时间,使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究中思考“什么是后视镜”“它的作用是什么”及“怎样使用”等问题,并建构相关经验。
  2.以任务驱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我们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幼儿在实践中明确操作的方法和目的,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我们认为“学会”并不是目标,“会学”才是我们对孩子寄予的希望。
  比如,在“有趣的后视镜”活动中,教师开门见山地向幼儿亮出任务,提出挑战:“今天,我们要学习在树林里倒‘车’。树那么多,我们在倒‘车’时很容易碰到,但我们不能转过头去,只能运用后视镜看后面的树,在倒‘车’时避开它们。愿意尝试吗?”孩子们听到这么新颖有趣的任务都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玩起了倒车游戏。虽然孩子们由于缺乏看后视镜的经验,在倒“车”过程中会经常碰到身后或两侧的树,但他们一点也不气馁,反反复复地左右移动镜子,前后挪动身体,他们是那样专注而小心,最终成功地使用镜子避开了身后的障碍物。
  3.循序渐进地支持幼儿的探究
  幼儿的经验有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我们跟随着幼儿的活动节拍,激发幼儿的兴趣,循序渐进地推动幼儿开展活动。例如,在进行“有趣的后视镜”活动时,使用的可移动的迷宫体形似长方体,四面分别由可抽插的透明板和色块板围合而成,两种板材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考虑到幼儿倒“车”行进时对场地需要慢慢适应以及随后会面临难度递增的挑战,教师在布置场地时采用了同类材料同向摆放的方法。刚开始,幼儿背对的全是有颜色的一面,这样幼儿在倒“车”过程中比较容易识别背后的障碍物并有效避开。在幼儿对镜子的后视成像原理及使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让他们背对透明面板进行挑战。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还通过改变迷宫的布局,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全方位接受挑战,更深入地感受后视镜的作用。
  在户外探索学习活动中,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有各自的探究方式。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幼儿的探索营造适宜的环境,提供适时的指导,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