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一名即将进入社会的高中生来说,不具备健康心理,就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之才。
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但读书明理,而且开智育德,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赞可夫指出: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师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处于平等民主、理解信任的状态,必然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充分使用教材,因材制宜,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是历史沉淀的精华,基本出之大家之手,有较强的思想性,他们的人格、品质备受后人景仰,如司马迁遭遇生不如死的磨难却发愤创作,苏东坡屡遭贬谪却乐观超脱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促进身心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好素材。
3.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在“听”中思考,陶冶情操,走出语文课枯燥无味的认知误区;鼓励学生主动问答,给学生搭建大胆表达与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说”中释情,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关怀他人和承担责任,走出情感的荒漠。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积极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广博灿烂,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增强维护和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独具魅力的古代文化瑰宝和历代名士的高风亮节,使学生领悟崇高的思想:文天祥虽屡陷死地,仍执著拯救覆灭的南宋王朝,至死高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毕生为楚国劳心劳力的屈原,于大泽之畔行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基础,激励学生立志建设祖国。
深刻领悟课文蕴含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教材中不乏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是对学生进行坚强教育的渗透点。如:《记念刘和珍君》使学生为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所激励;《我与地坛》能让学生被史铁生的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以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积极乐观等。
2.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写作是学生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自然通道。学生平日想说又不敢说的,有对老师和同学的不满,有学习生活的不如意,还有青春期的悸动、懵懂等,都会在不经意间诉诸笔端,如日记和随笔。教师要耐心阅读,洞察学生心理,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打开心窗,透进阳光。
3.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朗诵比赛、辩论赛,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在竞争性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2)鼓励学生积极编演课本剧、小品等节目,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还可组织学生交流成语、名言警句等,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锻炼学生交流表达的技能。
实践表明,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学生乐于接受,不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4.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活动,并体验感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控制力等意志品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校创立的“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合作,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互教互学,促进教学合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用健康的心理品质,给学生树立榜样,有意识地言传身教。不管是讲授知识、解决问题,还是纠正学生的言行,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既不取笑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不随意指责学生的缺点,增强学生的自卑感。要让学生在教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的目光中,体会到教师的信任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不仅让学生在求知中陶冶语文素养,还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当今社会赋予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但读书明理,而且开智育德,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赞可夫指出: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师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处于平等民主、理解信任的状态,必然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充分使用教材,因材制宜,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是历史沉淀的精华,基本出之大家之手,有较强的思想性,他们的人格、品质备受后人景仰,如司马迁遭遇生不如死的磨难却发愤创作,苏东坡屡遭贬谪却乐观超脱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促进身心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好素材。
3.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在“听”中思考,陶冶情操,走出语文课枯燥无味的认知误区;鼓励学生主动问答,给学生搭建大胆表达与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说”中释情,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关怀他人和承担责任,走出情感的荒漠。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积极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广博灿烂,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增强维护和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独具魅力的古代文化瑰宝和历代名士的高风亮节,使学生领悟崇高的思想:文天祥虽屡陷死地,仍执著拯救覆灭的南宋王朝,至死高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毕生为楚国劳心劳力的屈原,于大泽之畔行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基础,激励学生立志建设祖国。
深刻领悟课文蕴含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教材中不乏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是对学生进行坚强教育的渗透点。如:《记念刘和珍君》使学生为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所激励;《我与地坛》能让学生被史铁生的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以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积极乐观等。
2.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写作是学生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自然通道。学生平日想说又不敢说的,有对老师和同学的不满,有学习生活的不如意,还有青春期的悸动、懵懂等,都会在不经意间诉诸笔端,如日记和随笔。教师要耐心阅读,洞察学生心理,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打开心窗,透进阳光。
3.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朗诵比赛、辩论赛,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在竞争性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2)鼓励学生积极编演课本剧、小品等节目,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还可组织学生交流成语、名言警句等,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锻炼学生交流表达的技能。
实践表明,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学生乐于接受,不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4.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活动,并体验感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控制力等意志品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校创立的“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合作,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互教互学,促进教学合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用健康的心理品质,给学生树立榜样,有意识地言传身教。不管是讲授知识、解决问题,还是纠正学生的言行,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既不取笑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不随意指责学生的缺点,增强学生的自卑感。要让学生在教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的目光中,体会到教师的信任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不仅让学生在求知中陶冶语文素养,还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当今社会赋予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