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一名即将进入社会的高中生来说,不具备健康心理,就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之才。
  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但读书明理,而且开智育德,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赞可夫指出: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师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处于平等民主、理解信任的状态,必然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充分使用教材,因材制宜,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是历史沉淀的精华,基本出之大家之手,有较强的思想性,他们的人格、品质备受后人景仰,如司马迁遭遇生不如死的磨难却发愤创作,苏东坡屡遭贬谪却乐观超脱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促进身心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好素材。
  3.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在“听”中思考,陶冶情操,走出语文课枯燥无味的认知误区;鼓励学生主动问答,给学生搭建大胆表达与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说”中释情,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关怀他人和承担责任,走出情感的荒漠。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积极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广博灿烂,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增强维护和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独具魅力的古代文化瑰宝和历代名士的高风亮节,使学生领悟崇高的思想:文天祥虽屡陷死地,仍执著拯救覆灭的南宋王朝,至死高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毕生为楚国劳心劳力的屈原,于大泽之畔行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基础,激励学生立志建设祖国。
  深刻领悟课文蕴含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教材中不乏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是对学生进行坚强教育的渗透点。如:《记念刘和珍君》使学生为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所激励;《我与地坛》能让学生被史铁生的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以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积极乐观等。
  2.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写作是学生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自然通道。学生平日想说又不敢说的,有对老师和同学的不满,有学习生活的不如意,还有青春期的悸动、懵懂等,都会在不经意间诉诸笔端,如日记和随笔。教师要耐心阅读,洞察学生心理,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打开心窗,透进阳光。
  3.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朗诵比赛、辩论赛,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在竞争性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2)鼓励学生积极编演课本剧、小品等节目,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还可组织学生交流成语、名言警句等,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锻炼学生交流表达的技能。
  实践表明,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学生乐于接受,不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4.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活动,并体验感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控制力等意志品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校创立的“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合作,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互教互学,促进教学合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用健康的心理品质,给学生树立榜样,有意识地言传身教。不管是讲授知识、解决问题,还是纠正学生的言行,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既不取笑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不随意指责学生的缺点,增强学生的自卑感。要让学生在教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的目光中,体会到教师的信任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不仅让学生在求知中陶冶语文素养,还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当今社会赋予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其他文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温故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信
摘 要: 生命教育已更多地引起了社會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关爱中体味生命哲理,应在初中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在语文课外阅读中丰富生命教育的情感,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生命教育实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的基本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一方面要传授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
2002年3月到11月在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靳江村设立35hm水稻试验基地,开展以蛛控虫为主的生态调控水稻病虫害研究,通过综防田与化防田的对照,结果表明:综防田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优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是单链负义编码的RNA病毒,它能引发水稻条纹叶枯病,导致水稻产量严重下降.这种病毒主要经灰飞虱传播,可以在灰飞虱体内复制并经卵
“批注式阅读”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和发现,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提高阅读质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批注,课中
摘 要: 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分类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分类教学法 初中作文教学 应用探讨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升学考试中学生最易丢失大分的主要板块之一。如何找到一个高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师共同研究的目标。  一、分类教学法的意义  作文分类教学是按照某种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