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全国各地的中等学校开始普遍采用导学案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在初中文言文课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科学设计预习导学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这样的导学案进行预习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预习;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新课改后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01年语文新课改要求学校教学方式能够采用“师生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对话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学校开始普遍采用导学案辅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在学生采用的学习导案中,预习导案对学生“学”和教师“教”都有着莫大帮助。早在1921年,黎锦熙在他的“三段六式”教学模式中就已经提出,在第一阶段“理解”中,预习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骤。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教学理论框架。近几十年来,不少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在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单篇课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在多数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预习课文都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步。在陆继椿的“得得教学法”中,第一步就是“自学预习”;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教学程序的第一步“六步自读训练规程”就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自读式;“导读式教学模式”以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为设计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教学程序第一步也是预习……如今,预习已经成为单篇课文教学常规方法和途径的第一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预习导学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必要性。
二、文言文预习导学案改的设计和运用
在初中语文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文言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书面语。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但文言与口头语言相去甚远,今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再使用,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就成了十分特殊的一种样式。徐林祥认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言记载了我国历代高度发展的文化,文言作品作为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是汉民族语言中古老却丰富灿烂的遗产,非常具有学习价值。2011版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并且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取的多为散文和韵文,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帮助中学生提高现代文的读写能力,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文言文课文的特殊性给学生们的学习也带来了难度。一是时代隔阂。学习时需要补充时代、背景、作家作品、风土人情等必要知识。消除了时代隔阂,学生们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客观评价古代作家作品。二是语言隔阂。消除语言隔阂是语文教师的课堂任务之一,主要以指导学生用积累、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来积累古汉语字词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因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之前进行有效地预习,削减一些时代和语言隔阂是很必要的。如果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教师并不能得到有效反馈,上课时也不能检查到每位同学,了解大部分人的预习效果。但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导学案,能帮助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之前,大致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言文预习导学案不仅要遵循一般导学案的规律,还需符合文言文教学特殊性的特别要求。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岳阳楼记》为例,笔者编制的预习导学案大致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指出教学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就是通常所说的“亮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谨记三维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应融合三维目标,而不是各自分裂成三类目标或三项目标。文言文的教学重难点一般落脚在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写作手法等基本技巧,也要兼顾到文言文中富含的胸怀情操、人生哲理等人文价值。
如《岳阳楼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骈散交替中的平仄配合节奏;理清课文思路,掌握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习本文写景状物的手法,体会凝练传神的语言特点;感受情景交融、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坼”“浮”等字炼字的妙处,学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来分析本文博大深远的意境。
2.学习本文巧妙地以叙带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情入议的写法。
(二)考察文学知识,介绍相关背景
以《岳阳楼记》为例,学生已经接触过范仲淹的作品,对作者都有了一定了解。在预习导学案的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及自主查阅,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文言作品写作的背景时代和作品中的故事背景都已经距今已远,有时两个背景甚至不统一,同学们会产生距离感或者混淆。教师在导学案中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帮助学生消除这种隔阂,建立对课文的亲近感,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
如《岳阳楼记》的相关知识介绍设计如下:
完成下列的文学常识填空:
《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字( ),蘇州吴县人,( )(朝代)著名( )家,( )学家,死后谥号“( )” ,著有( )。
作品背景介绍: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巴丘山下,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的旧址建造楼阁,取名为“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任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的范仲淹被贬于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以图发挥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预习基本知识,设置思考问题
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法教学,主要是串句、串段、串篇,因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语法是其内容要点。在预习导学案中,让同学在课后花时间对课文的基本知识先作适当预习了解,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就可以后续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了。布鲁纳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主张“发现法”,也就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学生应主动探究。学生应该“发现学习”,教师相应地应该“发现教学”。在预习导学案中将重要知识点问题化,设置成思考题让学生探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有导向,每个问题间能环环相扣,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一步步作深入思考探究,这也是问题方法化的一种体现。其中有较难或较开放的思考题时,教师也可以联系生活,直接提出一些探究步骤或方法策略上的建议。学生对于探究问题要在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尽力去完成,对于无法解决的探究问题要及时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可以作为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如《岳阳楼记》的这一部分设计如下:
学习与思考探究: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霪雨( )
霏霏( ) 薄暮冥冥( )( ) 潜形( ) 岸芷汀
兰( ) 皓月( ) 心旷神怡( )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
结合书下注释或查询解释下列字词: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 )
2.增其旧制 增( ) 制( )
3.前人之述备矣 备( )
4.然则北通巫峡 然则( )
5.连月不开 开( )
6.则有去国怀乡 去( ) 国( )
7.沙鸥翔集 集( )
8.而或长烟一空 一( )
9.把酒臨风 把( ) 临( )
10.不以己悲 以( )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 归( )
12.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
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1.第一、二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在原文中找出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古仁人的“悲喜”与什么有关系?
3.作者认为拥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认为作者以“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三、应用文言文预习导学案的意义
预习导学案设计的重点就在于怎样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因为这个“导”字需要作用于教师不可见的发生课前,也就同样成了一个难点。教师在设计文言文预习导学案时,需要反复地进行科学思考,不仅要注意到初中学生当下已学的基础知识和具有的文言文学习能力,还要整体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文言文课文之前让学生以导学案预习,能够让学生对于学习目标更加的明确,在自主预习中学到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预习导学案遵循了新课改“学教合一”的要求,教师为主导设计各个环节进行引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特殊性让其成了语文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而利用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文言文课文,课上检查自主预习效果时,适当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能让学生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探究,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内容的两个问题——兼谈2011版课程标准的不足[J].语文建设,2013.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预习;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新课改后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01年语文新课改要求学校教学方式能够采用“师生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对话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学校开始普遍采用导学案辅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在学生采用的学习导案中,预习导案对学生“学”和教师“教”都有着莫大帮助。早在1921年,黎锦熙在他的“三段六式”教学模式中就已经提出,在第一阶段“理解”中,预习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骤。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教学理论框架。近几十年来,不少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在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单篇课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在多数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预习课文都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步。在陆继椿的“得得教学法”中,第一步就是“自学预习”;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教学程序的第一步“六步自读训练规程”就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自读式;“导读式教学模式”以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为设计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教学程序第一步也是预习……如今,预习已经成为单篇课文教学常规方法和途径的第一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预习导学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必要性。
二、文言文预习导学案改的设计和运用
在初中语文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文言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书面语。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但文言与口头语言相去甚远,今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再使用,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就成了十分特殊的一种样式。徐林祥认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言记载了我国历代高度发展的文化,文言作品作为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是汉民族语言中古老却丰富灿烂的遗产,非常具有学习价值。2011版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并且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取的多为散文和韵文,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帮助中学生提高现代文的读写能力,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文言文课文的特殊性给学生们的学习也带来了难度。一是时代隔阂。学习时需要补充时代、背景、作家作品、风土人情等必要知识。消除了时代隔阂,学生们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客观评价古代作家作品。二是语言隔阂。消除语言隔阂是语文教师的课堂任务之一,主要以指导学生用积累、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来积累古汉语字词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因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之前进行有效地预习,削减一些时代和语言隔阂是很必要的。如果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教师并不能得到有效反馈,上课时也不能检查到每位同学,了解大部分人的预习效果。但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导学案,能帮助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之前,大致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言文预习导学案不仅要遵循一般导学案的规律,还需符合文言文教学特殊性的特别要求。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岳阳楼记》为例,笔者编制的预习导学案大致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指出教学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就是通常所说的“亮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谨记三维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应融合三维目标,而不是各自分裂成三类目标或三项目标。文言文的教学重难点一般落脚在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写作手法等基本技巧,也要兼顾到文言文中富含的胸怀情操、人生哲理等人文价值。
如《岳阳楼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骈散交替中的平仄配合节奏;理清课文思路,掌握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习本文写景状物的手法,体会凝练传神的语言特点;感受情景交融、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坼”“浮”等字炼字的妙处,学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来分析本文博大深远的意境。
2.学习本文巧妙地以叙带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情入议的写法。
(二)考察文学知识,介绍相关背景
以《岳阳楼记》为例,学生已经接触过范仲淹的作品,对作者都有了一定了解。在预习导学案的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及自主查阅,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文言作品写作的背景时代和作品中的故事背景都已经距今已远,有时两个背景甚至不统一,同学们会产生距离感或者混淆。教师在导学案中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帮助学生消除这种隔阂,建立对课文的亲近感,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
如《岳阳楼记》的相关知识介绍设计如下:
完成下列的文学常识填空:
《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字( ),蘇州吴县人,( )(朝代)著名( )家,( )学家,死后谥号“( )” ,著有( )。
作品背景介绍: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巴丘山下,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的旧址建造楼阁,取名为“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任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的范仲淹被贬于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以图发挥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预习基本知识,设置思考问题
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法教学,主要是串句、串段、串篇,因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语法是其内容要点。在预习导学案中,让同学在课后花时间对课文的基本知识先作适当预习了解,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就可以后续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了。布鲁纳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主张“发现法”,也就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学生应主动探究。学生应该“发现学习”,教师相应地应该“发现教学”。在预习导学案中将重要知识点问题化,设置成思考题让学生探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有导向,每个问题间能环环相扣,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一步步作深入思考探究,这也是问题方法化的一种体现。其中有较难或较开放的思考题时,教师也可以联系生活,直接提出一些探究步骤或方法策略上的建议。学生对于探究问题要在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尽力去完成,对于无法解决的探究问题要及时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可以作为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如《岳阳楼记》的这一部分设计如下:
学习与思考探究: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霪雨( )
霏霏( ) 薄暮冥冥( )( ) 潜形( ) 岸芷汀
兰( ) 皓月( ) 心旷神怡( )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
结合书下注释或查询解释下列字词: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 )
2.增其旧制 增( ) 制( )
3.前人之述备矣 备( )
4.然则北通巫峡 然则( )
5.连月不开 开( )
6.则有去国怀乡 去( ) 国( )
7.沙鸥翔集 集( )
8.而或长烟一空 一( )
9.把酒臨风 把( ) 临( )
10.不以己悲 以( )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 归( )
12.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
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1.第一、二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在原文中找出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古仁人的“悲喜”与什么有关系?
3.作者认为拥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认为作者以“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三、应用文言文预习导学案的意义
预习导学案设计的重点就在于怎样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因为这个“导”字需要作用于教师不可见的发生课前,也就同样成了一个难点。教师在设计文言文预习导学案时,需要反复地进行科学思考,不仅要注意到初中学生当下已学的基础知识和具有的文言文学习能力,还要整体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文言文课文之前让学生以导学案预习,能够让学生对于学习目标更加的明确,在自主预习中学到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预习导学案遵循了新课改“学教合一”的要求,教师为主导设计各个环节进行引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特殊性让其成了语文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而利用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文言文课文,课上检查自主预习效果时,适当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能让学生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探究,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内容的两个问题——兼谈2011版课程标准的不足[J].语文建设,201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