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结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f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课过程并不仅仅意味着一节课的完结,好的结课形式与结课内容的设置将能够非常有效的为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是对于整堂课的一种归纳总结,也能够巩固与深化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
  一、悬念设置式
  结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置选取适宜的结课方式。悬念设置式结课往往能够给下次课程的教学埋下伏笔,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是一个系统的知识掌握与吸收的过程,一堂课的终结很多时候只是某些知识学了一部分,后面的课程还会进一步对于这部分知识展开挖掘与深化。教师在结课时可以一方面对于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作出有效归纳总结,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们思考。通常这类问题学生们在本次课堂的学习后还无法找到答案,然而,后续的学习中却能够很好的找到相关依据。教师可以借此埋下伏笔,通过悬念的设置来为后续的教学打下良好根基。这种结课方式不仅生动灵活,也能够很好的推进课堂教学的展开。
  很多教学内容都非常适合用悬念设置的形式进行结课。例如,在学习完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第一节的小结后,结课时我会有意识的设置这样的问题:大家已经掌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那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是什么呢?不少学生都思考起来,但是本堂课学到的知识还无法对于这个问题作出解答。这种结课方式会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充满好奇与探究欲望,并且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悬念式结课通常适用于那些知识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的教学,这部分知识往往无法在一节课内讲完。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取悬念设置的结课模式。这不仅很好的实现了知识点间的联系,也为后续的教学过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发散引申式
  发散引申同样是结课时的一种非常好的模式,这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归纳总结,通过发散过程也是对于学生思维的有效锻炼。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挖掘,在结课时可以通过知识的应用实践来进行发散引申。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检验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巩固与深化,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是很好的推进。发散引申的内容要有合理的设置,要能够和课堂教学内容有充分的联系,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对于学生的思维有积极的锻炼。这样的思考内容才能够更好的起到知识的巩固与实践的作用,进而深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
  在讲到《数据的离散程度》这一章中关于“数据的收集”的内容时,在结尾时我给学生们留下了如下思考问题:下列哪些情况需要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请你任选一个,并设计方案调查它:(1)山西省所有教师的年收入情况。(2)神舟七号飞船零件质量。(3)某种药品的质量。(4)本班同学的课外阅读量。(5)太原市所有八年级同学的体重情况。又如:在讲完“全等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在结课时我给学生们出示了如下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你能把它分成2个全等的三角形吗?你能把它分成3个全等的三角形吗?你能把它分成4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对于课堂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想要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与探究能力,只有对于课堂所学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与吸收才能够解答这些问题。这种结课形式不仅是对于教学内容的良好归纳,也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这对于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将会是很大的帮助。
  三、点破疑团式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们理解与接受起来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即使是经历了一堂课的教学讲解后学生们可能对于某些知识还是存在一些疑惑。这种状况时常会出现,尤其是对于那些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在结课时可以采取点破疑团的结课方式,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在将某个疑团点破时来给予学生们启发,让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的领会。
  例如:讲解平方差这节课时,结课时我给大家提出了两道智力竞赛题:742-732=?;542-462=?参赛者有的立刻回答:第一道是147,第二道是800,请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同学能够这么快就得出正确答案。学过平方差后回过头去看两道题的结果,大家都会恍然大悟,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个教学过程不仅是对于核心知识点的一种巩固与深化,这个疑团的解答中也非常好的促进了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吸收。大家在没有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估计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然而,学完平方差后大家都能够非常快速并且准确的得到答案。这种结课方式不仅通过疑团的点破非常直接的归纳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也能够收获非常好的教学成效
  结课过程并不仅仅意味着一节课的完结,好的结课形式与结课内容的设置将能够非常有效的为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是悬念设置式的结课方式、发散引申式的结课方式还是点破疑团式的结课模式,都能够很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