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课程育德”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66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地理课程育德”主要是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育方法、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诸如世界观、方法论、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育德;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课程育德”主要是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如地理科学的人地相关性,地理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广泛性以及地理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等,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方法、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德性,诸如世界观、方法论、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在此,以我所执教的《天气和气候》,谈谈初中地理“课程育德”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方法。
  一、 教育发展对地理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重庆市教委在2009年发布了《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其中,对于中学地理“课程育德”提出的要求是:
  1.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所处宇宙环境,了解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和开发及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学生对宇航事业的向往,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懂得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初步建立全球意识,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全球意识为今后作为中国的新型建设者做准备。
  4.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和家乡的民族构成,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懂得尊重各民族生活习俗。
  6. 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变化,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 新课标对地理“课程育德”的突出体现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体现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中。地理课程的“思想性”是指“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内容。”
  三、 初中地理“课程育德”的有效途径
  (一) 深挖教学素材,明确德育目标
  《天气和气候》这节课,我确定了本节课如下的德育目标:1.关注大气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2.体现“生活地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3.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感受团结的力量。4.树立科学的辨证观念,正确对待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二)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观念情感
  一是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如神舟九号的顺利发射与天气的关系、“中国首善”陈光标提出销售新鲜空气,这两个问题的提出都在课堂上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是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趋势充分体现了气候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学生们也是有所了解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联系学生实际抛出了问题“为了家乡的发展,为了保护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做什么?”。
  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情境的设计,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辩证观念。
  (三)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情感教育
  要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例如,重庆人爱吃火锅、柑橘的种植、南北方饮食习惯的不同、房屋建筑的特色、帮助父母选择新房子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来源于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渗透情感教育。
  (四) 活动激发兴趣,激励树立自信
  以动画视频《草船借箭》引入新课“天气和气候”,是初中学生比较喜欢观赏的一种艺术形式,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另外,本节课的难点是“天气预报”,采用“比一比”和“是否妥当”两个活动,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也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让教学难点在趣味活动中自然突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用鼓励性语言,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赞美。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增强了探究地理知识的自信心,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五) 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团结协作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并没有将学生刻意分成固定的若干小组,甚至“坐圈圈”,而是根据需要,临时采取同桌两人小组、前后四人小组和按照座位,以列为組的形式。这样的组合既方便、灵活,又能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与不同同学形成伙伴关系,合作学习的范围更广泛。在小组活动形式的设计上,有问题讨论和合作游戏。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踊跃,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能做到竞争与合作的统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 开展实践活动,升华情感教育
  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一个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要求以保护大气环境为主题,围绕低碳生活,联系中学生实际,写一份环保倡议书。这样的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封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更让学生在熟悉的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切身感受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并通过撰写倡议书,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育德”,教师要把握好学科育德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将教学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在生动的体验中,自我感悟、内在提升,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发展,并自觉、愉悦地在生活中践行。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S].2009.
  作者简介:谢萍,重庆市,重庆市第九十五初级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一直以来,地方史材料和资源都是初中历史教材文本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它的合理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其具体表现于兴趣提升、知识拓展、历史情感建设等几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讲,需要将这些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真正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居于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關键词:地方史料;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一、 引言  地方史料
摘 要:伴随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实践证明,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但目前,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文章从三方面对其展开了论述,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运用  一、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加快,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历
摘 要:学生在进入初中教育之后,便会开始接触一些“新鲜”的科目,地理便是其中之一。大多数初中生都抱有环游世界、走遍天下的理想,地理课程是对世界范围内的人文、自然地理进行分析介绍的课程,宏远的理想抱负可为开展有效的地理教学提供情感助力,地理学习又可让初中生提前了解外界的美好。那么,教师应如何通过保证初中生这种好奇心来促进地理教学提高有效性?本文便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教学  有效
摘 要: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恰当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为学生拓展历史知识,使历史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清晰可观。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就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历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笔者在本文之中,对在历史教学之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法,希望读者能够有所借鉴。  关键词
摘 要:现阶段,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大多数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针对常考历史事件、导火索以及影响结果来陈述列举,学生学到的也只是应试套路,对于日常生活或者爱国主义激发的帮助作用微乎其微。实际上,老师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尤其是历史老师更需要激起学生的爱国赤子心。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阐述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希望能够为历史教学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情怀;教学  中
摘 要:近年来,地理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缺少一批卓越地理教师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探究农村卓越地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卓越农村高中地理教师,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城镇化这一要素,通过分析城镇化战略下卓越农村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最后得出促进卓越农村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卓越教师;高中地理;农村  2014年,教育部强调要重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