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与透明

来源 :科技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riend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基解密试图通过揭秘,暗中破坏国家或企业等各种组织的“思考”能力。虽然它最终可能昙花一现,但其创新方式亦有可学之处。
  
  作为一个公布政府和企业机密的互联网组织,我们该对维基解密(WikiLeaks)从何谈起呢?
  从它的精神领袖和守护神开始吧。人们或许会说维基解密不仅仅是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自称为该组织的主编),但维基解密的精神领袖的确让人很好奇。有人希望将维基解密描绘成一种大众力量,有人因阿桑奇的不检点行为(他因为性侵犯指控而被瑞典通缉)感到尴尬,或被其独断专行所激怒,阿桑奇的天性也容易使曾经的同志日渐疏远,只有放下了心理防备,阿桑奇才会展现出其坦诚的一面。在和一位“政见不同”的维基解密志愿者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一伯格(Dard,el Domscheit-Berg)的聊天记录中,他强硬地总结说:“我是组织的灵魂和心脏,它的创始人、精神领袖、发言人、最早的程序员、组织者,财务管理者,以及其他所有一切。”如果我们想了解维基解密,必须从它的创始人谈起。
  
  什么是维基解密
  
  当阿桑奇在2006年构思维基解密时,他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那时他35岁,还是无名之辈,在澳大利亚度过了一个四处流浪的童年,只在计算机黑客的亚文化圈有些小名气,靠从事自由软件开发和白帽黑客(多为受雇于安全公司的安全研究员)赚钱养家。我们现在能追溯他当时的思路,是因为他当年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两篇文章被cryptONe.Org保存了下来。cryptome.org是一个黑客文件托管网站,而他的个人主页(http,-//1q,org/)已变成一片空白。什么也没留下,任何人想要理解维基解密,这些文章是主要的参考资料,用阿桑奇的话来说,它们描绘的是“创办动机”,是他在还没有戒心和伪装的情况下写的。
  这两篇分别名为《国家和恐怖分子阴谋集团》和《阴谋即统治》的文章非同寻常:它们前后一致,发自内心,而且必须指出的是——相当疯狂。它们是以一种警句式的奇特的散文笔法写下来的,在墨尔本大学计算机科学爱好者(注:阿桑奇曾就读于墨尔本大学,但未毕业)的笔下,仿佛是德国社会学家狄奥多,阿多诺谈起了网络论,文章开头,阿桑奇引用了17世纪英国政治家和作家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侯爵的的名言——“最好的政党只不过是某种针对国家其余部分的阴谋集团”,接着他用阴谋集团定义所有的威权政体,甚至涵盖企业管理,
  在形容阴谋集团如何“策划阴谋”时,阿桑奇采用了叫“连通图”的数学概念。他解释如何对阴谋集团应用连通图,想象一个由钉子和绳子钉起来的木板;真阴谋家是钉子,绳子则是之间的通信线路。传统的抵抗运动包括利用刺客行刺,但阿桑奇认为此类方法无法动摇现代阴谋集团,因此,他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建议激进分子去降低阴谋集团的“思考”能力。我们能削弱一个阴谋集团“制定阴谋诡计的总体实力”,阿桑奇写道,“我们能分裂阴谋集团,减少或消灭一些强连接或大量弱连接之间的通信。”
  虽然维基解密经常被描述为是一个“告密网站”,但阿桑奇对泄密内容本身并不在意,他更关注是否能打击阴谋集团,尽管阿桑奇接受了个人隐私权保密的观点,但维基解密将“彻底透明化”的互联网意识形态进一步向前发展了。在某种程度上,他将维基解密设想成一场暴动,其反抗手段是泄密。他写道“一个组织越是行事隐秘或者不公不正,信息的泄漏就越可能导致其领导层和小圈子的惊恐和无端的猜忌。泄密必定会使其内部通信机制的效率降至最低(因为增加了认知层面的‘保密税’),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整个系统的认知功能衰退,致使其操控权力的能力下降。”
  阿桑奇的主要思路从未发生改变,他在去年4月曾表示,“我们是一个激进组织。方法是透明,目标是正义。”
  维基解密如何运作很容易描述。只要细节保密到位,阿桑奇自已是以创作者的身份而自豪的,他乐于提供信息。它所采用的技术有些复杂,但并不是新东西。维基解密官方网站的托管商是瑞典互联网服务商PRQ,它同时还一视同仁地托管了著名的涉及盗版的BitTorrent网站海盗湾(The Pirate Bay)和恋童癖论坛。维基解密的镜像网站大约有1400家,泄密者使用某个版本的Tor网络匿名上传文件到维基解密,Tor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匿名传输文件的系统,再结合某种未予公开的加密方式去隐藏文档。一个几乎不可能完全关闭的网站,Tor,再加上加密技术,构成了新版的“安全保管箱”,这三者结合起来,将维基解密变成某种平台,使泄密者不能被跟踪,无法被审查。维基解密最敏感材料的泄密者,是一位名叫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Manning)的美国陆军一等兵,而他被逮捕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向一位从前的黑客吹嘘自己,而后者向政府告发了他。
  维基解密公布了多得令人头晕的文档:根据它提供的数据,到目前为止,共公开了大约2万份档案。毫无疑问,这些档案只占维基解密持有但未公布的文件中的极小一部分,未全部公布的原因纯粹是人手不足,维基解密组织规模不大,缺乏资金,只有少量成员和志愿者去鉴定、评估和对递交的海量文件改格式。
  已公布的文档中大多数既非机密也无新闻价值。但维基解密所赋予的目标本非如此,能让阴谋集团产生危机感就够了。从2006年到2008年,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国军方下发给关塔那摩湾拘押中心的《监狱管理指导手册》、2008年副总统候选人莎拉,佩林的电子邮件、一家瑞士银行开曼群岛分行的非法行为证据……。2009年,它公布了伊朗核设施的一次事故报告、英国国防部要求警陽维基解密和外国间谍井保护军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指示、一家卷入冰岛金融危机的银行档案等。
  2010年是维基解密开始实现阿桑奇野心的一年,该组织贴出了一个经过高度剪辑的美国军方机密视频,声称视频描述了美军“肆意杀害了新巴格达的十多个人”。随后,它逐步公布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等战区的超过39.1万份士兵报告,以及超过25.1万份的机密、保密和非保密的美国外交文件。2011年,维基解密公布了属于一家瑞士银行的更多文档,而阿桑奇表示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一家美国的大型银行,很有可能是美国银行。
  有关维基解密与法律的关系仍然说不清道不明,争议点比如它的成立是否建立在黑客行为上,或者现在是不是依然动用了黑客手段窃密。根据《纽约客》杂志刊登的阿桑奇的一篇人物特写,在维基解密上线前,一位匿名的“维基解密活跃分子”维护着一台服务器,作为了ot网络的中继节点,这位活跃分子“注意到来自东亚的黑客使用 Tor网络收集外国政府的信息,于是开始记录黑客的流量。”如果此事是真的,那么最早阿桑奇很有底气向外发表声明,“我们已经拥有来自13个国家的超过i00万份文档”,很有可能是其黑客行为意外获取的。记录Tot网络中的未加密数据包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维基解密坚决否认了这项指控。然而阿桑奇是否走上丫黑客之路的猜疑仍然存在。一月份,彭博社曾报导,计算机安全公司Tiversa称它手中有维基解密利用p2p文件共享网络窃密的证据,Tiversa的研究人员以“卓有成效和系统性’来形容维基解密的黑客行动,阿桑奇通过律师再次否认了这一指控。
  
  维基解密不做什么
  
  朱利安·阿桑奇不想让外界误以为他创建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客组织。相反,他在对外发言时总将维基解密形容为一个发布新闻的“媒体组织”。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自我标榜。做一个极具创新性的“科学报道”的新闻网站的主编——其创新在世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要远远好于当职业窃贼,只要提及他的黑客背景,阿桑奇的脾气就会变得很恶劣,他黑着脸告诉《福布斯》杂志,“那是20年前的事了……当看到现在的文章还称我为计算机黑客,是让人很恼火的。我并不为自己感到羞愧……但我理解他们暗示我是计算机黑客的理由,一个非常特殊的理由。”
  他的标榜部分也是事实。维基解密正变得越来越像是一个媒体组织,它的成立是基于一种设想,即任何人都可以递交文件,也可以去组织和解释发布的文件。“维基解密”中的维基即表明它的形式是集众人力量。然而,从去年12月起,维基解密关闭了维基功能,现在由主编决定发布哪些重要的泄密文件。
  志愿者让他失望,而阿桑奇也不再信任维基模式。2010年一次关于新闻行业未来的研讨会上,他作了如下解释: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看着那些在维基百科上志愿编辑的人,看看他们努力工作但毫无用处的成果。可以相信,如果你给他们一份新鲜出炉的、与费卢杰人权暴行有关的文件,……他们将肯定能……做出有意义的成果,但现在的情况让人气馁,全是胡说八道……,人们写下一些东西(如果与他们的职业无关),通常是想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价值……他们对那些材料的轰动性意义无动于衷……我们很早就明白…,一,我们至少需要提供所发布材料的摘要……以供人们甄选……但是万一……材料内容模糊和复杂……一个摘要可能并不足够有用。你必须写篇文章,或者联络记者……没有其他方法可行。
  这些话具有误导性。目前在Wikileaks.ch官网,只有24篇所谓的“文章”,它们读起来一点也不像新闻,更像是企业的新闻稿;大多数很简短,夸大其辞,大段大段引用维基解密发言人的言论。事实上,该组织主要依赖于大型的专业媒体机构,如《纽约时报》,《卫报》、《世界报》、《国家报》和《明镜周刊》,它们才是完成了最繁重的工作。
  阿桑奇有足够的理由把自己称为一位编辑,把维基解密称作一个媒体组织:他不想进牢房,有一些国家(如瑞典)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泄密者可以被起诉犯有间谍罪或盗窃罪等罪名,媒体却无需因为发布了泄密材料而受到惩罚。阿桑奇知道,美国司法部在考虑是否能起诉他,问题关键是:维基解密的材料是入侵计算机系统主动索取得来,还是仅仅是他人提交而被动发布?
  除非维基解密能合法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合法地出版其内容,否则它还不是一个媒体组织。它很少发表原创文章、视频、音频,或者任何其他编辑过的产品,因为它并不报道、分析或发表评论,它也没有雇用记者、编辑、艺术指导,或任何市场推广与广告销售人员。媒体组织是一种机构,专业团队通力协作,制作和销售有用和漂亮的内容,他们要对观众、商业合作伙伴、法律和社会习俗负责。维基解密制作了什么?朱利安,阿桑奇想干什么?维基解密向谁负责,只向阿桑奇满腔愤怒的正义感负责吗?
  也许对维基解密最合适的描绘是:它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分布式的情报网络,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反面形象,专注于发布秘密而不是获取秘密,不受任何约束,只向一位单身男子负责。
  
  维基解密的未来
  
  如果维基解密不是一个媒体组织,那么它是否是互联网孕育的另一个颠覆我们现有传统的例子?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维基解密对国家和企业的冲击,就像是Napster对唱片业,谷歌对媒体行业的冲击一样。
  英国军情官员、作家安南爵士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引用了莎士比亚戏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尤利西斯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对白,“一种神秘……存在于国家的灵魂之中。”安南解释说,“这里的神秘就是指情报机构。”他回想起了七十年前为英国联合情报机构服务的经历。但在现代国家,除情报机构之外有许多专职机构,包括大型企业和银行的管理层,他们也是神秘团体的一员。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的失序灵魂,想要曝光维系国家运转有序的全部灵魂。
  垄断了暴力的现代国家,不同于唱片业或媒体业,它要精心呵护它的秘密,它们的权力和实力远远超过阿桑奇的理解,它可以依靠先进的加密技术保护“思考”能力,重新发动猛烈的反击。阿桑奇宣称他是国家的敌人,确实极有可能,他将遭到彻底的失败。失去了灵魂的维基解密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而仔细想一下,维基解密的技术不可能被人遗忘,后来者很容易效仿。其他不存在太激进的活跃分子的组织,将会为匿名泄密创造一个安全的保管箱。类似事情已经发生了,与阿桑奇持不同观点的前维基解密志愿者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一伯格表示,他将创建一个不那么具有危险性的平台OpenLeaks,这个平台自己不发布泄密材料,功能上类似管道,泄密者可以任意指定一个他们想要披露机密的媒体组织。“我们想成为一个中立的渠道。在政治上这最具有可持续性。”更多的泄密平台正在涌现,包括发布重要环境信息的GreenLeaks、曝光欧盟内幕的Brussels Leaks、公开俄罗斯秘密的Rospil。
  可以预测的是,媒体组织也想要复制维基解密的“安全保管箱”。最近,半岛电视台推出了一个“透明单元”,鼓励观众递交“各种类型的内容”,“由编辑进行审阅,如果有价值的话,将会在线播报,通过英语和阿拉伯语广播将秘密传播出去。”今年1月份它便结出了第一个果实,半岛电视台发表了“巴勒斯坦文件”,这份由巴勒斯坦当局编辑的机密文档描述了过去11年与以色列政府之间的协商谈判,这些文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以色列政府不再阻碍巴勒斯坦建国。如果没有“透明单元”的安全保管箱,半岛不可能抢先报道这一独家新闻。其他媒体也在考虑建立自己的泄密安全通道,《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比尔·科勒(Biu Keller)正在仔细考虑,如何更容易地让泄密者将信息透露给他手下的记者。
  维基解密也许终如过眼烟云,但其他人会去模仿它的创新,他们也会更加约束自我,更负责任。
其他文献
前言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的特征性并发症是终末期肾衰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其机制可能与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iati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中国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排名位于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三位。鉴于其隐匿的起病、迅猛的进展、高恶性程度、侵袭性(尤其肝内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患者也越来越多,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这些疾病多发在高龄人群,而高龄患者手术耐受能力较差,并且由于广泛的退变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