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5-0148-01
在传统教育思维与模式的束缚之下,学生沦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渐得到教育系统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更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更为积极的探索。
1.设计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我们开展学习活动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思维能力较弱,更容易接受一些有趣而具体的事物。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积极创建与教材中数学问题相关的故事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问题展开思考的兴趣与热情,继而使学生在融入情境的同时完成对数学问题的解析和学习。
比如,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八戒吃饼”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路过一户人家,大娘给师徒四人拿了一块饼,唐僧提议将饼平均切成四块,每人吃一块。这时八戒说:“师傅,一块饼太少了,俺老猪吃不饱,给我两块吧。”看着贪吃的八戒,唐僧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孙悟空说:“这样,我们把饼平均切成八块,给八戒吃两块吧。”唐僧和沙僧都笑了。学生们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了,这时教师便可提出问题:八戒多吃到饼了吗?学生纷纷投入思考与讨论,有的学生说多吃了,而有的学生说没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证明,有的学生利用折纸的方式证明,还有学生利用计算的方式进行验证。最终学生们得出结论1/4=2/8,八戒并没有多吃到饼。
2.问题创设合理而有效,促进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总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调整,对数学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应该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具备较强的思考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与探讨。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其实就来源于生活,但每一道题目都有其较深的含义,无法照抄照搬,继而让学生在面对每一道题的时候都能主动投入思考,在探索中实现进步。
除此之外,所设计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跟学生已有认知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也要高于其认知。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符合自己的认知,不至于太过枯燥、难度过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便能将其征服。
比如,在“扇形统计图”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在超市购物相关的数学问题。老师去超市购物,总共消费300元,其中购买蔬菜花费36元,购买猪肉花费87元,购买玩具花费108元,购买零食花费69元,请大家先用我们之前学习的百分数知识计算出老师购买每类商品所花费的百分比,然后用扇形统计图对其进行表示。对于刚刚学习该知识的学生而言,这道题具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探讨,完全可以将这一问题解决,达到了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效果。
3.给学生以足够思考时间,优化思考环境
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要教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法,在有效引导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要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对于其他延伸类的知识,则可以不用讲得太细,给予学生一定思考的空间,避免学生形成依赖心理。
比如,在“梯形的面积”一课中,如果教师直接将其面积公式展现给学生,讓学生进行识记,很难使学生对其形成理解,在应用时也会显得十分生硬,失去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机会。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怎样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求出梯形的面积,在融合多种方法之后再进行探讨与总结。这样,在教师给出[(上底+下底)×高]÷2的公式之后,便会使学生形成更深的理解与记忆,对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能起到优质的效果。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数学教育活动开展的重点,对学生优质思维习惯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观察与总结,创建出更多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情境,实现有效引导,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韦.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育浅析[J].内蒙古教育,2018(12):79-80
[2]田爱娟.刍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学,2018(11):165-166